梁英姿
摘 要:本文對關于關于蒙氏教育對孩子禮儀培養的相關探究展開論述,僅供參考。
關鍵詞:蒙氏教育;孩子禮儀;培養;相關探究
一、蒙氏教育對孩子禮儀培養的內容
在對孩子進行蒙氏教育培養時,對禮儀的培養一般都是從三個方面展開:對孩子生活禮儀的培養、工作禮儀的培養以及交往禮儀的培養。在蒙氏教育的工作禮儀中,能夠培養學生有事找老師的習慣,與此同時在解決問題或者在度各式各樣工具使用過程中都要輕聲的跟老師進行敘述。在培養孩子生活禮儀的過程中,蒙氏教育將培養孩子正確的生活禮儀放在了首位。而培養孩子交往禮儀時,蒙氏教育非常注重還在與他人交往時所表現的禮儀,比如:在日常要用正確的方式跟別人打招呼,在待人接物時舉止要合理,要用比較禮貌而文明的語言回答他人的問題等等。
蒙氏教育還經常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在開展這些活動時,蒙氏教育會將一些日常的利益或者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生活品質,放在活動所要重視的首位,對孩子進行一些日常的生活練習,從而使幼兒在行為品質方面以及自理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二、蒙氏教育在對孩子禮儀培養中所面臨的問題
蒙氏教育在我國的范圍內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發展,近些年我國的教育在不斷的改革,不斷的更新,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同時發現了蒙氏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果我們將蒙氏教育的禮儀教育作為實例,我們會發現蒙氏教育在培養孩子的日常禮儀過程中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為,在蒙氏教育教學過程中,只局限對幼兒園的兒童進行日常的禮儀教育,有時蒙氏教育只會每兩周對一些班級開展相關的蒙氏活動,在其他的環境其他的時間中,并沒有將蒙氏教育的精神和蒙氏教育的教學理念貫徹在蒙氏教育之中。
造成蒙氏教育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組成:第一,由于孩子在家庭中所接受到的禮儀教育與在幼兒園接受到的禮儀教育有一些差別的。一些家長在將孩子送到幼兒園之前都是因為這些家長非??粗孛墒辖逃岢龅囊恍┙虒W理念,但是這些家長并沒有進一步的去了解蒙氏教育教學的內涵,所以出現了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別,這樣的問題就會使還在得到的教育不能夠統一,孩子更不能將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延伸。除此之外,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存在一定空間和時間上的局限性,蒙氏教育在一些幼兒園中仍然保持在探索的階段,所以,大多數幼兒園中在班級劃分方面并不是全部都是蒙氏教育的班級。在幼兒園一些班級中僅僅是平均每周安排一節到兩節的蒙氏教育課程,這樣的方式使孩子的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蒙氏教育在對孩子的禮儀進行培養時,是要對孩子的精神境界和物質境界進行同時的培養,但是一些幼兒園由于師資力量的缺乏,但是為了提高招生量,所以這些幼兒園強行的在教學中推行了蒙氏教育。但是在實際的教育中,不論是從教師的水平方面還是從自身的物質條件方面,都沒有達到蒙氏教育的的方式,所以更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蒙氏教育對孩子禮儀培養教育的具體實施辦法
(一)優化蒙氏教育活動室,明確禮儀教育的內容。在大多數開展了蒙氏教育的幼兒園中,都設置了蒙氏教育的活動室,但是這些活動室中,普遍存在物品擺放雜亂等情況,物品的損壞情況也非常的嚴重,與此同時,在這些活動室中,布置相對都非常的單一。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幼兒園應當及時的對這些問題進行改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保證活動室物品擺放井然有序,將孩子的學習用具,生活用具有順序合理整潔的進行排列,將一些已經損壞了的用具清理干凈,這樣可以防止孩子在活動室活動時出現不必要的危險。如果想要更好的完善蒙氏教育的教學理念,可以為幼兒園增添一些教學設施,將幼兒園的教室以及活動室都加以布置,營造出更加和諧的教學環境。在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時,幼兒園更應當把禮儀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放在首位。
(二)與家庭共享蒙氏教育的理念和內容。要想解決幼兒園的教學理念與幼兒父母的教學理念產生不同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由于父母對蒙氏教育的了解僅限于表面比較膚淺的層面,所以,在對這種問題進行解決時,幼兒園應當與家長多溝通,多交流,將蒙氏教育的內在理念傳遞給父母,讓父母真正從內容和內涵上都對蒙氏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溝通時,主要可以通過家長會的形式與家長碰面交流,也可以建立幼兒園內部的互動網站,通過互動網站與家長進行聯系。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應當讓家長多了解蒙氏教育對孩子的培養目標,還有蒙氏教育培養孩子過程中所用到的教學理念。與此同時也可以對家長展開一些培訓,讓他們學會蒙氏教育的教育方式,從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與幼兒園的教育方式相符合。
結束語:只要幼兒園在進行蒙氏教育理念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積攢幼兒園的師資力量,把幼兒園的蒙氏教育發展的越來越全面,并且與家長進行多方面的溝通,相信不斷的積極努力將使我國幼兒園的蒙氏教育登上新的高度,并且這樣發展將會培養出越來越多的祖國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王俊恒.蒙氏教育中國化實踐的困境及出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1(1):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