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生物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觀察或從現實生活中提出相關的問題。
關鍵詞:生物教學;問題意識;質疑
我國古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學三者的關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之說充分說明了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性。
生物新課程標準要求“更重視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并要求學生能“通過觀察或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與生物學相關的、可以探究的問題”。而無論是培養創新精神還是發展科學探究能力都應始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此,就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談幾點看法。
一、學生提不出問題的原因
課堂上只“答”不“問”的原因:
(1)不想提問───學生的問題意識淡薄。學生已適應長期的被動接受或師生問答式教學模式,沒想到或認為沒必要由自己提出問題。
(2)不敢提問───學生存在心理顧忌。一種是存在自卑緊張心理,他(她)們往往認為“問”的內容就是教師講授的、其他同學已懂而自己未懂的內容,因而怕被同學或老師看不起。另一種是怕被老師認為干擾課堂教學或怕同學認為“逞能”。
(3)不能提問───學生雖想提問但提問不了。也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因學生基礎差或缺乏思維能力及質疑方法而提不出問題,或提不出有質量的問題;另一種是因為教師不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或只讓優等生包辦而使其他學生無法提問。
二、怎樣使學生有問題可提
1.明確質疑的意義——使學生愿問
只有讓學生明白,提出問題是探究活動的起點,是科學發現的前提,是新思想誕生的曙光,是創新精神的萌芽,感受到質疑的意義和價值,他(她)們才會愿意質疑、樂于質疑。可以列舉經典科研事例加以說明,如,牛頓因質疑“蘋果為何總是豎直下落?”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達爾文、拜爾、溫特等科學家正是在“植物向旋光性產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的問題的驅使下,才前赴后繼地進行一系列科學研究,從而發現了生長素。
2.培養質疑的能力——使學生能問
這是使學生能夠提出問題的重要前提,需要教師長期的、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1)拋磚引玉——通過教師提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師在各種教學活動中,經常會巧妙地設計問題,有效地提出問題,這些都是培養學生質疑的“樣本”。但是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加以引導,才能取得較好的“拋磚引玉”的效果。在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后,可以問學生“這個問題如果老師沒有提出來,你們能否提出來?”“針對這個現象,你們還有哪些疑問?”等。
(2)授之以“漁”——幫助學生總結質疑的思維方法
首先要向學生強調,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所以應始終以一個“研究者”或實驗“實施者”的身份和思維狀態進行生物學習,這樣才易于產生問題意識,進而提出問題。
另外,針對不同情況,引導和訓練學生從不同思維角度提出問題。例如,對于高中生物《必修》②第一章第2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學習,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多方面提問:
a.描述型問題——描述某生物學事實。通常可用“是什么”“怎么樣”等進行發問。如,“人的體細胞和配子分別有幾條染色體?”
b.比較型問題——比較不同或相近的生物現象。常用“有什么異同”進行發問。如,“人配子的染色體與體細胞的染色體有什么區別?”“精子與卵細胞染色體有什么異同?”再如“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有什么異同?”等。
c.分析型問題——對形成某生物學事實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常用“為什么”進行發問。如,“人體細胞形成配子時為什么要減數分裂?”再如,“單側光照射為何導致植物向光彎曲生長?”
d.過程型問題——對某生理過程產生疑問。可用“怎么形成”“如何進行”等發問。如,“人的體細胞是如何形成配子的?”又如,對于細胞呼吸過程,可發問“真核細胞是怎樣把葡萄糖內貯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的?”
e.事件型問題——對某生物學事件發生的時間、場所(部位)、對象等所發出的疑問。常用“發生在什么時期”“發生在什么部位”等發問。如“人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發生在個體發育的什么時期?”“人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發生在什么器官?”
f.綜合型問題——總結、概括出一類生物學現象的特點、規律等而產生的問題。可用“有什么特點”“有什么規律”等發問。如,“一般有性生殖的生物體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染色體和DNA數目的變化有何規律?”“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行為有什么特點?”等。
g.遷移型問題——改變原有的條件后所產生的問題。通常可用“若把……換成……會怎么樣?”發問。“如果換成植物(水稻)也能減數分裂形成配子嗎?”“如果某生物的每種同源染色體不是兩條而是三條,那么它在減數分裂時會出現什么
結果?”
h.否定型問題——從原生物學事實或條件的反面進行推論而產生的問題。可用“若沒有……會怎么樣?”發問。如“若人形成配子時,染色體數目不減少,會出現什么結果?”“如人體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或如果同源染色體不聯會),能否準確進行減數分裂?”等。這類問題對于理解相應的生物學意義十分有效。
對于上述產生問題的方法要經常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訓練,直至隨意針對一個生物學現象,學生都能提出一系列問題為止。
3.營造質疑的氛圍——使學生敢問
只有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才能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才能為學生的懷疑、提問、發言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這樣學生才敢于提問、愿意提問。對于只能提出較簡單問題的同學,一定要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只要提出了問題,就說明他們已經動了一番腦筋,是其獨立思考的結果,就是值得肯定的。切不可傷了他們暫時可能還很脆弱的自信心。
教學的核心理念是: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教師必須尊重每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由于學生自身生理、心理特點,在課堂上不向老師提問的原因很多,諸如,怕提出的問題影響教學;更多的是怕提出的問題太幼稚,讓人笑話;還有是確實不能發現問題,無從談起;對于有些學生來說,即使發現了問題,要表達自己的見解還需要很大的勇氣。遇到以上情況,教師不能著急,不能埋怨,更不要譏諷,要保護每位學生的自尊心;更應當有針對性地點撥、誘導、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長此以往學生才能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從而激發求知欲,發展個性,展示自我,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每學期的第一節課我都對學生反復強調:在課堂上我們每位成員都要學會傾聽,在教師講課時,每位學生都要傾聽教師的言語;在同學發言時,教師和其他學生都要傾聽發言者的意見。這是尊重他人的規則,也是受他人尊重的前提。我稱之為“君子協定”,如,在講到生物的特征時提到了病毒,一個同學站起來問:“計算機病毒是不是生物呢?”下面有同學說是,有同學說不是,有的竊竊私語:“就他瞎問”,見此情形我說到:“不要忘記我們的君子協定”。在課堂安靜后,我沒有正面回答是還是不是,而是對大家說:“這個同學問得很好,請大家利用我們剛學完的知識,自己判斷一下剛才這個同學的說法,并說明理由。”通過大家的討論,大家用充分的理由達成一致的意見,計算機病毒不是生物。
4.強化質疑的意識——使學生慣問
提出問題的目的是解決問題,只有及時使之“釋疑”,才能使學生因體會到質疑、思考、創造的快樂,意識到自己智慧的潛在力量,從而激發進一步發現問題、深入學習的動機。即使對于某些因時間等原因不能當堂解決的問題,也一定要向學生作出恰當的說明,不可置之不理。
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都要及時給予積極性評價(本人采“提生物問題,加素養積分或獎勵”的方法),以激發他(她)們的問題意識和成功意識,使之逐漸養成質疑的思維習慣。
教學實踐證明:寬松、民主、自由的環境適宜于創新能力的生長。只有這樣的環境才會容忍甚至鼓勵多樣性、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獨特性和個性,也只有這樣的環境個體才敢于甚至樂于想象、批判和創新。
參考文獻:
歐陽芬.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技能的創新與發展.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11):41-43.
作者簡介:周家銀,男,1981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寶應縣安宜高級中學,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