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摘 要: 在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運用可操作性的手段,通過系統地收集有關教學信息,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價值上的判斷,從而為學生的自我完善和教師教學提供依據的過程。
關鍵詞: 中學數學課堂 教學評價 評價體系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學的評價不僅是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為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包括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識及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學思考的發展水平包括書面考試、口試、作業分析、課堂觀察、平時檢測、課后分析等,促使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研究的重要形式。在課程標準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評價新的數學課堂教學,發揮好評價的導向、激勵、調控、發展的功能,是新課程是否能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
一、開展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堂觀察評價
開展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堂觀察評價,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狀態,從學生的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等方面觀察了解學生并隨機做出適當評價。通過評價,鼓勵學生去思考、去嘗試、去實踐。比如,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討論問題、發表看法、解決問題等方面進行分層訓練時,根據訓練的難易程度提問不同的學生,教師在評價學生時用肯定、激勵、贊賞的語言進行評價。同時,教師課堂評價學生時,除了隨機評價學生之外,還可以采用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的形式。如:講評作業,評點習作等,都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對別人的作業、作品作出評價,通過評價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鍛煉能力,增強自信心。
二、在中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課堂評價的作用
課堂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場所,所以課堂教學質量決定于課堂教學評價。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老師會相應地進行帶有主觀性的評價,對于老師的評價,學生一般都會默默接受。在這樣的評判下,學生的特性及創新能力會遭到壓制,無法成為課堂的主體。但是,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來自家長、老師,以及各方面的贊揚和肯定,所以,對于每一個學生,老師都要對他們進行客觀、正確、合理的評判。那么,究竟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學生獲得被肯定的感覺呢?
1.來自老師的肯定性評價
每一個老師都應該明白,肯定和鼓勵是促進一個人進步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在教育學生方面。比方說,老師在要求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時,“請大家注意力集中”和“某某同學聽講真認真”所起到的作用就不一樣。前者是對所有學生做的要求,沒有什么大的作用,但是后者卻很好地激勵了學生,讓他們以受表揚的同學為目標,進而認真聽講。由此可見,學生更喜歡肯定性的詞語。所以,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老師應主要給予肯定的表揚或者鼓勵,對于他們的優點進行贊美性的評判。
2.支持同學之間互相評價
相比于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同學與同學之間的評價更全面、清晰。通過這種類型的評價,同學之間多了互動與交流,鍛煉了自己的能力。這樣也是可以為學生帶來鼓勵的。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評價的優點在于,來自不同同學的看法評價可以使評價更具客觀性,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還能活躍課堂氣氛,使每一位學生的觀點都能得到展示。但是,學生之間進行評價時往往會趨向于找尋對方的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就起到了積極引導的作用。在這類評價方式中,學生可以學會怎樣全面地看待一個人,并且懂得怎樣向他人學習。
3.對自己進行評價
一般來說,找他人的缺點容易,但是從自己身上客觀地發現缺點卻不易。課堂教學評價的最高標準就是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為了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合理地引導他們對自身進行評價是很重要的。中學生往往對自己的評價較低,那么,怎樣讓他們對自己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呢?老師、家長就應該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核心目標就是讓他們心理健全、獲得自信。要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持有老師、學生人格平等的觀點和思想,才能更好地實行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評價。
三、評價體系全面、多樣化
課堂中教師的講與學生的學都把考查放在課堂之外,使考查學生的過程脫離教學實際,造成緊張的應試氣氛。在課堂中考查學生,不僅能讓學生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加深認識,鞏固記憶,集中精力聽課,而且能使教師及時得到教學反饋,從而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從而使學生在課堂45分鐘內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率。課堂考查的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幾種:課堂提問、課堂作業、課堂討論等。在這樣的考查方式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合理地給出成績,并且對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贊揚。這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的數學課堂模式是學生在課堂上“鴉雀無聲”“一片肅靜”,而只憑一張考卷無法考查學生的動口能力。因此數學教學應從“封閉型”變為“開放型”,課堂因由“一片肅靜”變為學生熱烈探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一些內容淺顯的章節或者教材中的一些課后思考題,讓學生到講臺上做“小老師”。在學生講課之前,教師可引導他們在課前確定好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找到講課的重點和難點,編寫教案。在“小老師”講課的時候,教師和其余的學生在講臺下要認真聽講、記錄,在課下做好評價。這種方法使學生快樂地掌握了知識,改變了過去學生口述表達能力差的狀況。
此外,還要重視對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考查。在一些大型考試之前,例如期末考試,教師可以事先編纂一套試題,對學生進行預考。考題的量不要過大,要有一定的層次性,讓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題型。然后規定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作答。如此考查,學生都有得分的可能,因此學生會認真地準備,主動地參與,減輕“統考”中的心理壓力,逐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實踐表明,改進數學評價方法,全面考查評議學生,會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也符合現代數學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實施要求,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有指導作用。這種考查方法的結果比較準確、科學且具有可操作性,使學生自覺地經常處于教師的督促之下,從而形成學習知識的自覺性和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