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
摘 要: 作者結合幾年來的歷史新課程教學實踐,就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作探討。認為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時效;合理利用資料,培養審美能力,突破重點難點;美化教學內容,拓展感性認識,發展形象思維能力。
關鍵詞: 歷史教學 多媒體 應用
信息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物,近年來,伴隨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普及,以及多媒體硬件技術的不斷提高,傳統歷史教學面臨新挑戰。如何才能使歷史教學更直觀、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成了歷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利用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超越了教育、教學的傳統視野,以直觀、生動的特色和強大的多功能,使歷史教學課堂沖破時空限制,豐富教學內容,增加教學密度和容量,為我們提供更理想的教學環境。現結合筆者幾年來的歷史新課程教學實踐,就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作探討。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時效。
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實,距離學生遙遠又陌生,學生不能直接體驗。傳統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情境的創設,局限于教師的“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久而久之,不但不能引起學生共鳴,反而使學生厭學,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的歷史課件,能把文本、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集于一體,能多層次、多角度地描述主體對象,變抽象的知識為生動、形象、具體、直觀的內容,快捷、明了、高效地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知識信息,幫助學生根據知識背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學習對象的興趣,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為進一步探究歷史,培養其歷史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創造了條件。例如,在講歷史必修1第四單元《鴉片戰爭》一課時,播放歌曲《公元一九九七》:“一百年前我眼睜睜地看著你離去……”,同時畫面出現《英國割占香港地區示意圖》、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的圖片、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圖片。再組織學生討論:19世紀中期清政府為什么被迫割香港島給英國?現在我國政府為什么能收回香港?說明了什么?通過情景資料的啟發和古今對比,得出國家的國際地位是由其實力決定的結論。學生在思考、討論、回答問題中培養了歷史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
2.合理利用資料,培養審美能力,突破重點難點。
傳統的歷史課堂以講解為主,輔以黑板掛圖,學生在這樣的以靜態形象為主的學習環境中感到單調、枯燥。尤其是當代史,僅通過老師的口頭講解讓學生感受美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多媒體課件具有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等信息同步的特點,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優點,給予學生視覺聽覺上的沖擊力,學生的感觀被最大限度地調動,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歷史學習,在其中感受形象美、音韻美、意境美。中學歷史教材中蘊藏極其豐富的美育素材,如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和歷代著名建筑與各種美術工藝品,無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史之所存,美之所在,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寶庫。這些具體、鮮明的美的形象不僅能感染學生、激發其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而且能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在于它能夠最充分、最有效地傳達授課者所要傳輸的信息,傳達出授課無法或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遠離生活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如講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先讓學生欣賞電腦復原圓明園,這是一部藝術杰作,堪稱“萬園之園”,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使學生產生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強藝術感染力。之后出示節選電影《火燒圓明園》片段和當今圓明園殘景,最后指出:電腦可以復原建筑圖片,但無法復原曾經的輝煌與燦爛。正如“圓明園”無法洗刷中華民族的恥辱一樣。今天,當我們面對人民用智慧創造的杰作,如長城、金字塔時,該做怎樣的思考呢?以此把學生的愛國熱情轉化為認真學習科學知識的動力。
3.美化教學內容,拓展感性認識,發展形象思維能力。
多媒體計算機處理文字信息與普通投影儀、實物投影儀相比,有獨特的功能。如能根據需要按不同順序展示文字信息,字體多樣,色彩豐富,效果奇特,還具有切換功能和刪除功能等。教學時,我們把有關文字信息事先輸入計算機。課堂上,根據實際需要,隨時可調出信息,并按各種不同順序投影到大屏幕上。對于選擇題,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個冷冰冰的“√”或“×”,而是富有情感的驚嘆聲,選錯了會發出“你要加油”等鼓勵、獎賞、表揚等語言。
多媒體教學課件具有形象生動的演示。動聽悅耳的音響效果,給予學生新穎感、驚奇感,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神經,從而使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激疑—創設問題情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各個環節中都能保持高度興奮,學習效果顯著。例如,教學洋務運動時,可以將板書設計在課件中,在講授時逐一出現,配上一定的聲音,其間加入洋務運動領袖人物的歷史照片、江南制造局等軍事工業的歷史圖片,以及李鴻章、曾國藩等人的奏章等歷史資料,從而豐富學生的史料,激發學生對歷史事實研究的興趣。也可以加入近代世界工業革命后世界工業發展的資料圖片或者音像資料,同洋務運動進行對比,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其歷史作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還可以加入中外學者對于太平天國運動的最新評價,使學生開闊眼界、激活思路,更加準確地把握歷史事實。
以上僅僅是筆者在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中親歷的一點實踐和積累的體會,伴隨計算機的普及,計算機輔助的多媒體教學將發展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歷史教師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提高素質,不斷更新知識,掌握歷史教育教學理論,才能緊跟形勢,在歷史新課程改革實踐中,不斷進取,為實現歷史教學的三維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歷史科學素養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編寫.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教育科學出版社.
[2]馬和民,吳瑞君主編.網絡社會與學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