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秀玲
摘 要:在幼兒園中音樂教育無時無刻不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它與幼兒的發展密不可分,我們常通過音樂教育來發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新指南中指出音樂活動是一種藝術和情感的表現,不是孤立的一節音樂活動,而現實中幼兒常常出現的羞于表現或怕表現,無疑值得我們深思。我們采取“體驗式”音樂活動的探索,教師用豐富的情感,感染幼兒,關注幼兒的情感需要,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為的是更好的有效的提高幼兒對音樂活動的積極性與興趣。
關鍵詞:中班幼兒 體驗式 音樂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b)-0154-02
【問題呈現】音樂作為一項藝術活動是幼兒精神生命活動的表現,我們常通過音樂教育來發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我帶班的過程中發現,在音樂活動中,善于表現的幼兒其實總是那么幾個人。而大部分幼兒仿佛是一個“局外人”或“起哄人”!
第一類局外人。
這類孩子在音樂活動中的表現為——不參與、不出聲。他們希望老師和小朋友把他們當成空氣,只要能混過就行,當邀請他們來表演時就顯示出膽怯和被動。進而顯示出極不自信的個性。
第二類起哄人。
這類幼兒往往在音樂活動中把自己的關注度放在第一位,每次教師彈琴請幼兒一起個表演時,他就趁機作亂,混在音樂聲中大聲說著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讓其他幼兒去關注他,他們所要的效果就是鬧哄哄的輪成一團就好,這是如果老師也關注到他了,那他的目地就達到了。
為什么當老師邀請這些小朋友來展示的時候,往往又表現出了膽怯的樣子?為什么原本是快樂的音樂活動,卻不受到小朋友的青睞?在看似熱鬧的活動的中,又有多少孩子是真正地參與到活動中的?教師們往往是急于的讓幼兒學好一首歌或者是學習某些動作,完全不顧及幼兒的需要和感受。如果幼兒在學唱時教師能夠為幼兒提供多感官的體驗,幼兒就會很自主的投入到音樂濃濃的氛圍中,并自發的進行信息交流和情感的表達。
新頒布的《指南》背景下也提出:音樂活動是一種藝術和情感的表現,不是孤立的一節音樂活動,重視孩子在活動過程中對音樂自主的感受、探索、表達與創造,要讓孩子在活動中產生對音樂所表達的情感的敏感性,讓孩子樂意學習,培育音樂心靈。
幼兒期所特有的心理與年齡特征,使得他們口語表達有時難以表現或表達情感,而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它是幼兒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表達對世界認識的另一種“語言”。幼兒發自內心地喜歡音樂,常常會情不自禁地隨音樂手舞足蹈。可是生活經驗積累較少的幼兒碰到某些音樂時,就不為所動了,音樂表現特性抽象的表達方式一般在幼兒感受之外。教師用最直接的方式教幼兒唱一首歌曲、跳一支舞蹈、演奏一種樂器、欣賞一段表演也未嘗不可,但久而久之教師與幼兒都會覺得這樣的音樂教學平淡無趣,更不用說音樂對幼兒的各種價值體現了。基于這樣的思考,我覺得必須通過親身的體驗,才能激發幼兒情感方面的共鳴,從而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并嘗試通過“體驗式”的音樂活動,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新的感覺、新的刺激,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
【“體驗式”音樂活動】
“體驗式”音樂活動:是指在音樂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體、教師創設隱形的環境,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觸的媒質為道具,讓學習就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種體驗一樣,是內在的,是幼兒在形體、情緒、知識上參與的所得。
【策略行動】
1 激發自身的情感,提升情感體驗
1.1 教師有豐富的情感,感染幼兒
教師要時刻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專業水平。教師的一言一行對于幼兒來說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案例:教師如果情緒高亢富有激情,他所帶的這班孩子就相對活潑樂觀些。相對而言如果老師消極而懶散的帶班,幼兒的積極性也會受之感染。老師的喜怒哀樂孩子們都是看在眼中的,當然在音樂體驗中又少不了教師這種到位的“表演”,使孩子們能更直觀的感受和欣賞。
1.2 關注幼兒的情感需要,激發幼兒有感情地參與音樂活動
孩子的世界有時讓我們大人琢磨不透,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方面也不相同,但他們都有自己情感的需要,那種需要來自家庭、集體、社會等等。而針對幼兒的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激發幼兒有情感地參與音樂活動。
案例1:音樂活動《幫媽媽做事》。
每一位幼兒最強列的情感體現也許就是來自家庭的,因為這是他最熟悉的也是最割舍不下的。《幫媽媽做事》是一個簡單的曲子,孩子們覺得幫媽媽做事是一件很隨意的事情,但為了增加幼兒對母親的那種感恩之情,我在活動前請幼兒觀看了視屏《寶寶從哪兒來的》讓每一位孩子了解媽媽從懷孕、生產到養我們這么大是付出了多少勤苦的代價。孩子帶著這種感恩的情感再來完成這個活動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孩子們有的說:幫媽媽洗衣服、洗菜、做家務;有的說,幫媽媽蓋被子、添衣服、洗腳和洗臉;還有的孩子說幫媽媽擦汗、遞茶水等等。相信我們孩子在這種濃濃的情感渲染下會更愛自己的媽媽(如圖1)。
1.3 創設寬松和諧的貼近生活的教學環境
案例2:歌曲《買菜》富有一定的生活故事情節,孩子們或多或少有過陪大人一起買菜的經歷。我在教學時,先讓幼兒進行情境表演,并裝扮一番,一個扮演老奶奶一個扮演“我”另外幾個賣菜的商販,并采用所需菜類圖片,孩子們很快就被吸引到故事中,從而理解歌詞,學會演唱這首歌。所以幼兒喜愛這個表演,并讓幼兒通過表演體會到買菜的快樂。
每首歌曲都有不同的角色身份,教師就要結合內容調整活動中的不同身份,創設寬松的氛圍。如在《小兔子的菜園》這首歌曲中,孩子們瞬間就“化身”為蹦蹦跳跳的小兔子;《小馬變奏曲》中老師就是馬媽媽和馬爸爸,小朋友就是可愛的小馬;《運動會之歌》中教師又帶領孩子們化身為參加運動會的寶寶……孩子們跟著老師一個從一個角色進入另一個角色感覺新鮮又好玩。孩子與老師之間的距離也一次次的被拉進,在這里老師就是媽媽,就是大姐姐,就是好伙伴。endprint
2 善于分析作品基調,把握作品的方向標
中班的音樂教學中,也有許多欣賞類的樂曲,這是一種感受和欣賞。那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欣賞,教師在活動前就得吃透它, 正確地表現作品蘊含。所謂吃透就是能區別各種音樂、特別是性質相近音樂的作品之間在情緒、情感上的細微差異,能夠準確地表現和傳授。如打擊樂《鳳陽花鼓》它是屬于安徽民歌,它的形式活潑多樣,氣氛熱烈歡快,所以幼兒在演奏時把那股熱鬧勁使出來,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再如舞蹈《紅綢舞》它分為兩段曲子是人們祈求豐收及節慶日子里表演的舞蹈,歡快熱烈、喜氣洋洋的,這時就要求幼兒在演奏時,應突出強拍處向上甩的那股“勁”!
我深深地領悟到音樂活動作用于人的內心情感、心靈深處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它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像春雨點點滴滴滲透到幼兒的內心深處。在這樣的音樂活動中,幼兒不僅能獲得審美經驗更使得他們的情感體驗、情感表達逐步變得細膩、深刻、豐富,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
3 多方位切入,提升情感體驗
綜合的視角是指讓音樂與其他形式的藝術活動綜合、讓音樂與非藝術學科的活動綜合,依據是這些內容與音樂活動的新內容緊密相連,同時這些內容為幼兒所熟悉。這樣的鋪墊在回到幼兒原始經驗的同時也強調情境、氣氛的營造。下面我就列舉幾種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比較突出的以綜合為視角進行的鋪墊。
3.1 借用語言教學方式,增強幼兒情感體驗
如:《拔蘿卜》這個音樂游戲開始前我把歌曲的大概內容整合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通過幽默詼諧的語言讓孩子們被故事中的各個角色那滑稽有趣的形象所吸引,再加上情景式的表演,使得歌曲內容深入人心,孩子們掌握歌曲也就輕松自在了。
3.2 借用繪畫方式,增強幼兒情感體驗
如:《小黑豬》這個歌曲詼諧又不失有趣,歌曲中的小黑豬形象通過繪畫的形式呈現在幼兒面前,每一幅畫都述說著小黑豬可笑的事情,孩子們通過圖畫最直觀的了解了歌曲內容,也知道了不能學它糊里糊涂的,我們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做到早睡早起,一件一件事認真做(如圖2)。
3.3 借用體育活動方式,增強幼兒體驗
如:音樂律動《摘果子》這段旋律很歡快,但如果讓孩子一邊聽音樂一邊學做動作,可能動作很到位,步伐很整齊,可是缺少了孩子的發自內心的愉悅的參與性。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將它設計為體育游戲參和的活動,請幼兒參與摘果子的游戲,并做要求得是跑跳步前進,分組男隊與女隊比比誰摘的果子多。孩子們很快沉浸于游戲中,于是我將音樂介入,請孩子合著音樂摘果子,每一位孩子的積極性都很高,音樂更是放了一遍又一遍(如圖3)。
【初見成效】
(1)有利于幼兒更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學習。
以往教師在音樂活動中教的意識強,完成成品的愿望迫切,教師較多地運用消極的方法,讓幼兒為了教師的教而學,無論是說話,唱歌、打節奏樂、舞蹈等,都是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機械地進行訓練。通過大量練習使幼兒牢固地掌握知識,但這些牢固的知識很難被幼兒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原因在于教師運用示范—模仿法太多,讓幼兒思維模式容易僵化,幼兒出現離開了教師的教就束手無策的現象,因此創作對幼兒來說更是遙不可及了。所以我將情感體驗融入到日常的活動中,例如:來園時,教室里播放一些輕聲悅耳世界名曲,使幼兒一時園就進入一個安靜、舒適音樂藝術環境,午睡、午餐彈奏一些合適的音樂,陶冶幼兒情操,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并為幼兒提供多看、多聽、多實踐的情感體驗的機會,為學習做好鋪墊。這些方法取代了單純示范、講解、模仿,使幼兒能夠自主地學習,自發的去表現。
(2)有利于幼兒增強自信心。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小朋友總是那么怯怯生生的,表現出了極大的不自信,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有時急于為達到學唱為目的,而沒有照顧到能力中等幼兒的水平,由于鋪墊太少,或者是所設置的門檻太高,直接導致了幼兒被老師牽著走,在情感上沒有產生共鳴。這樣長期下去,會讓一些幼兒對唱歌失去了自信心。所以在活動前就充分地讓幼兒有情感方面的體驗,因為胸有成竹自然的就有自信心。
(3)有利于師生間的互諧環境。
師生互動是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不僅使幼兒能從活動中感受到自己的主體位置以及自主、自由的進行學習的權利,同樣老師也可以從師生互動中反思自己的教學研究。音樂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形式,師幼間的互動顯得尤為重要。在音樂活動中,在活動前期利用各種方式,讓幼兒有充分地情感體驗,有助于促進了師幼之間的互動,讓幼兒能夠輕松地投入到活動中,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帶來的愉悅感受。
體驗式音樂活動充分注重了幼兒的感受,感覺,感知,而不再是一味的示范與模仿,只有當幼兒自發性的投入到音樂活動中,這時歌唱表演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一種束縛,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教師所設計的活動才會有意義,有價值,實現教育目標才不會是空洞乏力的,幼兒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將繼續探索與研究,把課堂還給孩子,讓他們在學習上做自己正真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沈建.體驗性:學生主體參與的一個重要維度[J].中國教育學刊,2001(4).
[2] 陳佑清.體驗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及實驗,2002(2).
[3]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
[4] 談亦文.音樂教學活動中的障礙及消解策略[J].幼兒教育:教師版,2006(3).
[5] 孔起英.0~6歲小兒藝術教育[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
[6] 華愛華.學前教育改革啟示錄[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