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福榮
摘 要: 小學語文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學好語文對學生將來的人生發展與審美修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以小學語文教學為出發點,探討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如何提高教學效率等問題。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效率 提高方法
一、根據學生的心理設置相應課堂
1.情感是學生快速融入課堂的有效突破口
語文以母語為依托,濃郁的情感不僅在課本中體現,更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情感,通過心靈與學生交流,通過情感上與學生盡快融入,才能夠有效達到教學目的,才能夠提高教學成效,使學生獲得相應知識,同時,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2.興趣是學生快速融入課堂的制高關鍵點
在我國古代,兒童啟蒙教學大多采用集中識字的方法。《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是我國古代流傳最廣的識字教材。在教學中他們先讓兒童集中認識這些字,然后教他們讀書。這些文章的共同特點就是押韻,聽起來悅耳,這符合人們聽的習慣,也就提高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這是古文能夠廣泛流傳的原因之一。教師應有意識地利用有趣的活動提高兒童記憶字形能力。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只有有了興趣,學生才有繼續讀下去的樂趣。識字是枯燥的,也是一個積少成多的過程,要想讓學生對識字有興趣,我們就要利用有趣的活動達到讓學生牢記生字的目的。可以利用加、減、拼、畫、猜、講故事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識字,寓教于樂,喜歡漢字。
3.開放是學生快速融入課堂的自主學習方式
教學不是枯燥的單一學習,教學是一種探究、體驗和感悟,也是一種藝術修養。東方教育與西方教育在課堂上有一個明顯差異,那就是西方課堂都是實行開放式的教學,通過這種實例性的實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開放式課堂利用得好,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探索經驗。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這些問題:細讀課文,落實重點。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從這段話中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請說出理由。你們從這段話中感悟到什么?這些問題,可以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狀況。同時,合作探究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學生之間通過小組討論問題的方式,可以彌補對方的不足之處,同時,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自主解釋,達到想要的效果,認真檢查對錯,收效甚廣。
二、根據課堂設計引導學生學習
1.導語設計是關鍵
要實現課堂高效,課堂開篇的導語使學生進入情境是一個重要步驟,而導語的設計是否精辟,往往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首先,激發興趣,設置懸念。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在導語設計過程中時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時空。其次,突破重點,切忌生硬導語,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內容的簡單羅列,因為這除了有喧賓奪主的嫌疑之外,還容易使學生疲勞、厭惡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2.課堂提問是成效
課堂問題有無成效,首先,體現在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要從教材實際出發,鉆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獨立思考,融會貫通知識,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提問方式是拔高
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生基礎相適應并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努力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活躍課堂氣氛,學生思維活躍,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結果。如果僅僅只要求回答是與否,浪費時間也沒有效果,因此,課堂提問不在數量,而在提問的思維含量。提問的時機、方式選擇得當,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啟發思維、發展智力。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同時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4.總結學習是鞏固
總結本節課的所有問題,可以提出質疑,這相對于認知理論來說,是一個提升階段。更進一步地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探究研討,得出結論。采用這種教學策略,首先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勇于提問,積極思考,其次要逐步引導他們善于提問,敢于提問,積極思考。操作上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自己研討,提出假設,進行驗證,然后得出結論。可以由教師作結論,更提倡由學生作總結。
總之,以學生的心理為突破口,能夠更加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同時讓教師反思語文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任京民.中學社會科課程結構研究評析[J].現代教育論叢,2009(03).
[2]王春光.反思型教師個人實踐理論探究[J].東北師大學報,2005(01).
[3]吳忠豪.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課程.教材.教法,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