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巍
摘 要: 國家的興亡在于教育,教育的興亡在于創新。教育教學創新問題的提出,給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帶來了嶄新的局面和全新的挑戰。能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關乎未來教育的發展。作者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實踐,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應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在創新過程中應該堅持的原則。
關鍵詞: 小學生 數學創新能力 培養原則 培養策略
一、小學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則
1.普遍性原則。
普遍性原則,即創新精神的培養要面向全體學生,具有普遍性。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堅持普遍性原則,既體現了社會的公正,又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另外,每個學生都蘊藏著潛在的創新能力,它不是尖子生或少數學生的專利,因此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是挖掘每個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從而使創新能力的培養面向全體學生。
2.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即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定不同的創新精神培養的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根據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對象具有不同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征,如中學生和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認知能力、想象力、獨立活動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時,要考慮到教育對象差異性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培養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使每個學生的創新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3.差異性原則。
差異性原則,即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考慮個體發展的客觀規律。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小學生之間在興趣、愛好、習慣、觀念、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教師在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過程中,要盡可能運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和促進不同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小學教師不但要充分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還要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創新的空間,只有這樣,學生創新的靈感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發出來。
4.基礎性原則。
基礎性原則,即創新精神能力的培養必須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我們提倡創新,但是不能否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傳承。創新精神的形成和發展不能沒有根基,它是以深厚的、廣博的知識為基礎的。沒有了基礎知識的鋪墊,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要使學生進行創新,就必須先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只有基礎打好了,小學生在創新之路上才能走得更遠。
5.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即在創新精神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注重運用激勵性評價策略。孩子的創新思維和意識往往源于興趣、愛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小學教師要支持孩子們的求新、求異、質疑和問難,鼓勵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索,而不橫加干涉或進行打壓。因此,教師要恰當、合理地運用激勵性原則與策略,鼓勵孩子們進行創新,使自己成為孩子們進行創新活動的有力支柱。
二、小學生數學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
1.喚醒創新意識,使學生想創造。
多動、愛玩、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而小學生的好奇心往往是促使學生創新的起點,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會對生活和學習中的一些問題產生興趣、發生質疑,這正是創新意識產生的萌芽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想創造。
比如,在講長、正方形面積計算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先出示兩個圖形(單位:厘米),然后讓學生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不久后,有的學生已經做出答案了,有的學生用割補法將兩個圖形重合之后再比較,有的學生則用尺子測量……在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肯定,然后提出新的問題:“如果這樣,那么怎么計算學校操場的面積呢?全球陸地的面積呢?”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方法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時,他們就會重新思考、探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意識。
2.構建和諧課堂,培養學生自主思維能力,提高興趣。
“民主、平等、寬松、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不僅能促進教師的教,更能激發學生探求事物潛在的能力,激發他們自我動手動腦地解決自己所遇到的難題。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不僅能夠促使學生產生自覺學習的欲望,而且滿足學生內心深處被關注的愿望,通過自我表達、自我創造提高自身學習數學的興趣。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才易于創造、敢于創造。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使他們敢創造,關鍵是教師要為他們提供有利于創造的學習環境。
比如,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中“小數加法和減法”時,可以根據學生生活中購買物品的具體實踐活動進行表達,尤其是學生在超市購買一些價錢非整數物品時的表現形式,通過小組合作或表演,為學生構建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課堂。這樣不僅拉近了學生與課本、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更拉近了學生與數學學習之間的距離。小組合作有利于發展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3.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自我探索問題的能力。
任何人的學習和成長都是通過別人的指點、引導、教育完成的,更何況是小學生。小學生的基礎知識的積累、生活閱歷和實踐都比較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探索、學習,使學生會創造關鍵是教會學生創新的方法。
比如,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中“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展示,讓學生了解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物體的形狀,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在觀看圖片的同時,教師可以列舉一些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或者小組討論。長此以往,在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探索問題的時候,逐漸形成一整套學習數學的模式。
總之,教師要以嶄新的、科學的教學思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以教師創造性的教學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要以教師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摯的情感,以數學知識本身的藝術魅力吸引每一位學生,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激勵,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霍叢德.淺談小學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06).
[2]苗建波.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09(01).
[3]陳保睿.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06).
[4]魏麗霞.小學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J].黑河教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