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語文閱讀正是一種很好的培養能力的實踐方式。
關鍵詞: 閱讀教學 主體地位 朗讀指導 閱讀思維 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閱讀正是一種很好的培養能力的實踐方式。新課改要求教師構建有個性的、創新性的閱讀教學,教師要改變以前呆板的教學方式和以絕對權威角色主宰課堂的局面,以全新的方式讓學生在個性化閱讀的廣闊空間自由發展,語文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下面,我就語文閱讀教學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葉讕教授指出:“活躍、和諧、民主、平等、歡樂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的潛能、創造性、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生長發展的“陽光、空氣和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學生當做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勵、寬容,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更活躍,參與的熱情就會更高漲,學習的欲望就會更強烈,課堂就會充滿活力。
例如在課堂上,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老師用商量的語氣與學生對話:“孩子們,可以上課了嗎?”“愿意和同學們分享你的感受嗎?”“你喜歡文中的哪位人物?給同學們說說為什么,好嗎?”等等。在教學中,老師應經常倡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自由閱讀,用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朗讀課文,讓學生自由組合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仔細品讀,等等。老師還要經常走下講臺,認真傾聽學生意見,互相親切交流。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倍感親切,而且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動參與意識,從而開放思想,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二、認識到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朗讀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讀課文有利于學生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為了使學生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在閱讀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朗讀訓練的指導,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作用。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采用多種形式加強朗讀指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的朗讀水平有明顯提高。例如教學《將相和》這篇課文時,我發現學生沒有把文章中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和廉頗的傲慢無禮讀出來,因此我認為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還不夠透徹。于是,便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廉頗認為藺相如是靠一張嘴爬到他的頭上的,他為什么這樣說呢?”“藺相如為什么說和氏璧一點小毛病呢?他這不是說謊嗎?”“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以死逼迫秦王說明了什么?”學生邊理解邊朗讀,自然認識了一個機智勇敢的藺相如和一個知錯就改的廉頗。
三、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閱讀過程是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拿到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時,閱讀思維活動就開始了,他會對這本書或這篇文章進行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進行的內驅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學生對文本深層次的思考和體驗。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如教學《草原》一課時,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然后根據課文內容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圖片,創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發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草原的景物美時,抓住重點句子,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對于文中的重點詞語如“渲染”、“勾勒”,可以出示國畫圖片,通過畫面比較,讓學生欣賞小丘線條柔和的形態美。在學生充分理解詞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誦讀,讀出“高歌一曲”時的激情,讀出“低吟小詩”時的陶醉,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蒙古人民的熱情,最后想象主客離別時的感人畫面。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小學生的知識水平、認識水平有限,他們思考問題往往停留在表面,所以老師要進行正確引導。比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我就問學生:“父親拿桃子、蘋果、石榴和花生作比較,是說桃子、蘋果、石榴不好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知道父親并不是說桃子、蘋果、石榴不好,而是教育孩子們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立身處世,應該怎樣做人。很明顯,父親希望他的孩子們要做落花生那樣的人,不向世人炫耀,謙遜低調,做一個有用但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外表美是轉瞬即逝的,只有內在美才是持久永恒的。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想象,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挖掘已經進行了36小時,這位父親始終一無所獲,這位深愛兒子的父親會對心愛的寶貝說些什么呢?請你將淚水凝聚在筆端,展開想象,寫在書頁的空白處”,這一問題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父親要救兒子的急切心理及對兒子深深的父愛。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多角度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豐富的思維內涵,引導學生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使其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蘇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0(02).
[2]胡志宏.淺談語文閱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0(17).
[3]王培菊.閱讀教學必須摒棄繁瑣分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