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和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許多不同以往的新情況和新挑戰。本文全面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以及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現狀,深入探討了將積極心理學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相結合應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與實際意義,并提出對應實踐措施,旨在對新時期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人文關懷 心理疏導 研究生思政教育
一、 引語
新形勢和新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許多不同以往的新情況和新挑戰。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黨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對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時期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和新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社會成員施加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品質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刻反思教育的本質和價值,高度認識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重要性,是思想政治工作應對當前思政教育問題多發態勢的必然選擇和現實需求。
借鑒積極心理學理論,是解決這一課題的重要舉措。將積極心理學理論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相結合,將會使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富有時代感。本課題從實際出發,對積極心理學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價值及實施對策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討。
二 、積極心理學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高校研究生群體作為一批正在成長的高層次人才,其生活環境、價值取向、精神訴求都有一定的特殊性。隨著這個群體在數量上的不斷擴大,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探討積極心理學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1. 積極心理學的目標
積極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最早由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Martin E. 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倡議及定位, 并由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國心理學家》 ( American Psychologist) 上刊登的《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中正式提出[1]。
積極心理治療的目標不只是消除人身上的問題,更在于發動人身上的種種能力和自助潛能;積極心理治療不僅關注如何修復損傷,更注重培育人類的正向力量,并且用積極力量的培育與強化來取代心理缺陷的修補。積極心理治療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治療,主要體現在強調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健康快樂地成長。
思政教育與積極心理學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為積極心理學提供正確的政治方向,積極心理學又賦予思想政治教育以吸引力和感染力。
2. 積極心理學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通過自我調整和外界干預以獲得健康積極的心境、從而更好地工作、生活是人生中每個階段都不可忽略的工作。每一個學生在成長中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或不可預見的壓力,如學業壓力、就業壓力和人際交往壓力等,并由此產生各種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需要進行積極的心理輔導、積極心理治療和積極心理學教育。
學術性和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點,也是研究生的必備素質。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生的學習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在導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增強科學精神和科研能力。前面提到的各種壓力在研究生群體中依然存在,同時,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在年齡、來源、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學習方式、價值追求等方面都呈現出復雜性與多樣性的特點。一方面,經過本科生活的熏陶,研究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對成熟,思想相對穩定,不易人云亦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自我約束的能力都較強。另一方面,研究生有自己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和獨立的生活空間,加上學科專業、研究方向各異,班級功能弱化等原因,研究生群體難免存在紀律觀念、集體意識淡漠,自我意識強烈等問題。無論是院系組織的活動,還是研究生社團開展的活動,一般沒有非常嚴格的紀律約束,參與者有較大的自由空間,這就導致研究生在學術外的活動上呈現出多樣性和離散性[2],容易在自我情緒的定位和控制上產生問題。
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情商教育。2014年,“情商”概念的提出者、耶魯大學教授彼得·薩洛維在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中首次將“情商”概括為四種能力: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利用情緒幫助自己思考的能力、了解情緒產生以及波動方式的能力、控制自己和他人情緒以獲取正面成效的能力,并強調“情商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面對阻力和壓力百折不撓”。 作為情商中重要的兩方面,利用情緒幫助自己思考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和他人情緒以獲取正面成效的能力,正是積極心理學幫助人們改善心理狀況的出發點之一。同時,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證實,具有積極觀念的人在社會道德、社會適應性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現,符合現代人身心健康的標準: 輕松地面對壓力和逆境,自如地應對不利情境,在正常情境下有高質量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3]。由此可見,積極心理學教育對于培養每個人的情商并幫助其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其價值取向與十八大提出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積極心理學在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中有極為廣闊的應用空間。
三、 積極心 理學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實踐
將積極心理學運用到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1.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從一定意義上說,積極心理學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它提倡積極人性論,消解了傳統主流心理學過于偏重問題片面性的弊端[4],真正恢復了心理學本來應有的功能和使命。
積極心理學理論促進高校思政工作者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實施將教育、管理、服務三者融為一體,高度重視人文關懷的思政教育工作。
2. 開展融入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團體心理疏導教育
融入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團體心理疏導教育旨在創建自由、安全、和諧的團體輔導環境,在團體活動的互動中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在輕松自然中建立起信任關系,獲得情感支持,注重發掘學生身上的積極品質,塑造學生的各項品質和能力,提高他們對抗不良心理問題的免疫力。
3. 營造和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氛圍
積極心理理念指導下,有利于創造良好的人際心理氛圍,把富有政治性和說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寓于和諧、平等、自然的教育形式之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使學生接受教育、培養其積極的心理品質,鼓勵學生發展自身的潛能。作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思想引導的關鍵不是思想灌輸,而是挖掘學生思想方面的閃光點加以引導并鼓勵學生將閃光點外化為一種行為或一種能力。
4. 挖掘學生的積極品質和美德,促進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實現
研究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已經逐漸形成,將積極心理理念應用于研究生心理疏導教育中,引導研究生建立積極的自我意識,正確地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激發他們在全新的生活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養成樂觀的品性。要積極探尋每一位學生的優勢和潛質,采用同感、傾聽、欣賞的手段,站在大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和支持。一方面,對大學生的欣賞應該賦予真實的、具體的而不是敷衍或者虛無的表揚和夸獎,讓其在被欣賞中獲得自我認同和強化他們的自尊和自我的塑造;另一方面,對大學生潛質的探尋和優勢的發現應該是恰當的、合理的。主觀的擴大和縮小大學生的潛質和優點或者肆無忌憚地欣賞和贊美都不可取,而是應該遵循人的現實性和發展性。
【參考文獻】
[1] 周嵚,石國興. 積極心理學介紹[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02): 129-132.
[2] 李娜. 立足實際,推進研究生校園文化建設[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 (12): 149-150.
[3] 李暉,趙慧敏.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公民教育與人的發展[Z]. 中國天津,2011(7).
[4] 柳禮泉,肖冬梅. 積極·希望·快樂·幸福——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 學術論壇,2009(07): 171-175.
[5] 梁惠. 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 廣西大學, 2012:101.
[6] 馬甜語. 積極心理學及其應用的理論研究[D]. 吉林大學, 200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