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培養每一個人的生存能力,培養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時具備生存能力且有創造性的人。而建立科學的自主—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責任感,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之不僅會學習,而且愛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開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理論基礎;模式構建;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準下自主—合作學習的研究是一個新課題,目前,我國國內的課程理論研究呈現出交叉和綜合的趨勢。雖然全國各地都有有關自主—合作學習的研究文章,但現有的研究大多處于感性的材料收集和整理階段,尚未形成成熟和系統的理論,同時也不夠深入,很難借鑒。如何構建一種普適性的、操作性強的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是當前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的重要任務。
一、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生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化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構建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必須自主完成。
2.人本主義理論
羅杰斯從人本主義的學習觀出發,認為人類具有天生的學習愿望和潛能,這是一種值得信賴的心理傾向,它們可以在合適的條件下釋放出來;當學生了解到學習內容與自身需要相關時,學
習的積極性最容易激發,在一種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環境下可以更好地學習。羅杰斯認為,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知識,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至于如何學習則應當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因此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到尊重學生的人格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協作者和鼓勵者。
3.現代教育理論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習慣等心理因素。
二、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
1.關鍵詞界定
(1)自主學習:美國心理學家齊莫曼教授對自主學習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主學習”的五個特征:①學習的動機是內在的或自我激發的;②學習的方法是有計劃的或熟練達到自動化程度;③對學習時間的安排是定時而有效的;④能意識到學習效果;⑤對學習的環境保持著高度的機敏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即當學生在認知、動機、行為三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其學習才是自主的。
這里所指的自主學習,是狹義的自主學習,是指在課堂上一定時間內,學生對指定的學習內容,通過教師設置的思考問題作為引導,充分由學生自己進行學習討論的一種方式。
(2)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又稱共同學習(Learning Together),其理論有良好的社會心理學基礎。合作學習的主要代表斯萊文教授認為:“合作學習是指使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并依托他們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美國明尼明達大學合作學習中心的約翰遜兄弟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中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程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我國教育學者王坦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
(3)化學課堂教學:化學課堂教學是化學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系統的科學文化和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體力,培養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審美情趣的最基本的一種學校教育活動。教學應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有效的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能力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強。
(4)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圍繞教學活動中某一主題形成相對穩定、系統、理論的可供操作的教學模型。
2.研究方法
以行動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為主,輔以調查法、文獻法。
(1)行動研究法,這是以實踐經驗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是通過有計劃的干預來改變所需改變的教育行為。它的整個過程是動態的、互動的,研究為教學實踐提出改革的意義和方案,是行動的指南;教學實踐活動又不斷產生出新的問題,給研究者提供新的啟示及研究題目,是研究的導向。我們的實施策略是在研究過程中采取邊研究、邊實驗、邊改進、邊完善的方法,在正確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不斷總結經驗,反思不足進行改進,使我們的教學模式逐步完善。
(2)案例分析法,結合課例,具體指導學生該如何進行自主學習,并進行可行性分析。
(3)調查研究法,通過調查了解教師、學生對教學方式的看法,了解現實教學中教學模式實施的現狀,以增強研究成果的針對性,同時為理論研究提供一定的論據材料。調查的形式主要有對教師學生的訪問、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測試等。
(4)文獻研究法,研究近年來的國內外有關教學模式構建的理論文獻。這些理論成果、文獻資料是我們進行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最好的經驗借鑒。
三、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
我們將教學模式修正為:展示思考問題—學生帶著問題根據指定的學習內容自主學習探究—小組討論、同伴合作—學生展示、教師質疑和釋疑—檢測評價—總結歸納反饋。要實施這種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同樣要做好三點:一要準確把握課標要求和學生情況,設置循序漸進的具有一定思考性的思考問題。二要在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和小組討論、同伴合作環節做好引導和問題的提煉工作,為教師的精講釋疑做好準備。三要認真研究,設置出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檢測評價問題,通過有針對性的問題檢測,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學生反映出的情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歸納、提煉知識的內在規律。如必修1氧化還原反應第1課時的學習,思考問題可設置為:①請寫出你學過的所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②請標明這些反應,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
③找找看,這些反應中,反應前后元素的化合價有什么特點?④根據化合價變化的特點,用分類的思想我們可將反應怎樣分?⑤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有什么關系?⑥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為什么會有變化?教師在精講釋疑時可根據情況適當補充一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通過元素在反應前后化合價變化的特點,即有一類反應,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沒有變化;而另一類反應,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發生了變化,因此,可引導學生根據分類的思想,把化學反應分為兩類,即反應前后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和反應前后沒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我們把反應前后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叫氧化還原反應,反應前后沒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叫非氧化還原反應,再讓學生標明哪些為氧化還原反應,哪些為非氧化還原反應,用歸納的方法引導學生得出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最后通過討論分析元素化合價為什么會發生變化,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轉移,并及時引導學生掌握反應過程中電子轉移情況及數目。這一模式的實施,比過去利用反應CO+Fe2O3=Fe+CO2↑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之間產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由得氧失氧觀點過渡到化合價變化觀點認識反應所組織的教學,學生學得要輕松愉快很多,知識掌握得也較扎實。
隨著新課程與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探究成了教師們廣泛思考的問題。自主—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是眾多教學模式中的一種,雖有它較為成功之處,但也有它不盡完善的地方,要想構建一種普適性的、操作性強的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還需要我們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盛力群.現代教學原理、策略與設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陸蓁.自主學習:提高化學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化學教學,2010(6):35-37.
[3]吳瓊.中學化學教學建模.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羅桂山,男,1963年11月,本科,就職于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教育局教學研究室,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