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小學校在培養中小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相當薄弱,研究對策是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創新精神;研究對策;素質教育發展
一、什么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1.創新精神
什么是創新精神呢?從教科書和各科各級老師的看法來說,創新精神是一種有所發現、有所發明、進而有所創造并且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面有所前進的不斷超越的精神。當然我們對中小學生不能要求太高,對于他們來說主要是指求異精神,即善于在無疑處生疑,在無路中走路,“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許多科學家的重大發明創造都是無疑處生疑,無路處生路,最終破疑解難,產生重大的成果。
2.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主要包括三種能力,即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想象能力、創新實踐能力。我們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叫做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呢?主要有四大素質: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善于聯想,敢于假設;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知識廣博,才藝多樣。這些都是創新人才的共同特點,當然也有并非完全具備這些共同特點的奇才、怪才,偏才和狂才,這些人極有個性,在某些方面才藝突出,表現出在特定學科范圍的顯著創新能力。
二、培養中學生創新精神的現狀
近年來各個中小學校都在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有的學校走在前頭,但是普通中小學尤其是農村薄弱學校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有相當多的問題,中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作為各個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對各個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調查,我們了解到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問題。學校方面投入少,一般學校辦公經費就不多,主要向教學要成績,在教學方面投入就大,所以就更加不舍得拿出錢來搞創新;學生實踐的探究實驗室除物理、化學、生物三所,沒有其他的單獨的探究室供學生使用,學生實踐實驗很少;學校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實驗室在平時很少使用;社會和家庭更加在意學生的各學科成績,根本不在意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本身具有創新的熱情,但缺乏知識、技巧、指導和創新的毅力,調查顯示中學生在興趣的深度、廣度、穩定性及效能上,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三、培養中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
針對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創新精神培養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特提出以下的幾點對策。
1.建立創新精神培養的長效制度
建立創新精神培養的長效制度,保障中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活力。有效地培養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建立創新精神培養的長效制度作為保障才能起到實效。首先培養中學生物質創新能力是學校很重要的工作,列入計劃,進入課堂,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其次建立機構,保證實施;加強資金的投入和場地的建設。最后建立獎懲制度,對中學生自己的科技創新成果和集體的科技成果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對指導教師給予獎勵。對在這方面沒有做或做得差的部門和人要給予懲罰和批評。
2.充分利用物、化、生學科實踐平臺
充分利用物、化、生學科實踐平臺,挖掘教師專業潛力,培養學生創新興趣。現在每一個中學都有物理、化學、生物三大實驗室,也都有專業的老師,這就要求各學校充分利用這一條件,積極開展實驗探究活動,讓物理、化學和生物成為學生喜愛的實踐活動科目,從而激發學生不斷地探討和研究,增長理論知識,提高理論和實踐能力,也就是以實踐活動促進理論學習,以理論指導實踐。要達到這一目標重要的是學校引起足夠的重視,專業老師要加強自己的理論修養和創新實踐能力,積極地引導學生不斷地實踐實驗。
總之,培養中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隨著知識經濟時代新知識的層出不窮,新世紀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應重視奠定人的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尤其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要研究中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怎樣科學地學習和創新地學習,我們要培養中小學生如何在新世紀樹立創新意識和用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養成創新的習慣。未來的社會,哪一個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沒有占有一席之地,它將落后挨打。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從中小學生抓起。
參考文獻:
朱秋麗,張鳳武.中外合作辦學有關問題的思考[J].林區教學,2010(02).
作者簡介:顧暉,男,1987年7月出生,本科,江蘇省昆山市青陽港實驗學校,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