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關系到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依靠創新教育。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成了各門學科的首要任務。語文課堂教學怎樣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呢?在此,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成這一目標:指導學法,培養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挖掘教材中的“疑點”;注重對生活的觀察。
關鍵詞:學法;課堂氛圍;創新思維;創新潛能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創新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是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依靠創新教育。
創新是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是語文教學的希望所在。在教學實踐中本人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指導學法,激發興趣是創新的基礎
傳統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應用,是以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忽視了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傳統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個性及創新思維難以得到發展,往往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教師要更新觀點,加強學法指導,備課要備學法,上課要用佳法,輔導要教新法,小結要講學法,變學生“學會”為“會學”,引導創新思維。
二、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創新的前提
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避免“一言堂”。要容忍不同的意見,支持不同的見解。充分發揚民主,多討論,多辯論,讓智慧碰撞產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反之,對學生要求過多,事事要求整齊劃一,必然限制學生的思維,造成心理障礙,形成嚴肅的課堂氣氛,不利于學生學習。如,在教學小說《孔乙己》時,小說的傳統主題是揭露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文中的孔乙己是被同情的,作者對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而當我提問學生:“你是怎樣來看待孔乙己的?”學生各抒己見:他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他是一個愛虛榮,死要面子的人;他是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人……
三、求異思維是創新的核心
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求異思維的訓練中形成。教師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沿著不同思路思考,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求異思維訓練,鼓勵學生自由思考甚至異想天開,思維迅速向各個方向發散。寓言《愚公移山》一課,多年的教學是讓學生懂得人定勝天,世上無難事這一道理。然而就有一位學生說:“愚公爺爺真蠢,與其祖祖輩輩挖山,不如讓后代多學文化知識,發明炸藥、先進工具什么的。”這不正是啟發學生創新意識的良好時機嗎?在平時學習中,我鼓勵學生逆向思維,提出不同觀點: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忠言未必逆耳,開卷未必有益。
四、挖掘教材中“疑點”是創新的關鍵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進而發現真理。孔子也提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因此,我們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于大膽質疑。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改變觀念,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創新教學方法,趣化教學內容,開展創新思維訓練,善于在教育過程中營造民主、自由、和諧的氛圍,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其次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愛因斯坦曾說過:“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科學成就,都來源于獨立的個性。”個性是創新的前提,奴性永遠不會有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性。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潛在素質中的外在特征——獨立性強、自信心強、敢于冒風險、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負、不輕信他人意見、喜歡求異、意志頑強等,要給予及時肯定,激活他們的創新思維,調動他們創造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陳克勤.中學開設“創新思維訓練”課程的實驗研究報告[D].華中師范大學,2000.
[2]龔放,岳曉東.強化問題意識 造就創新人才[J].教育研究,2000.
作者簡介:祝善可,男,1975年10月出生,本科,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官墩初級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語文、快樂語文(綠色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