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麗
摘 要 中介語理論產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全新視角對二語習得過程進行了研究。本文旨在通過探討中介語理論產生的根源、性質以及特點,更好地了解掌握這一理論,從而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教學起到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 中介語 二語習得 根源 特點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Selinker指出:“學習者試圖掌握第二語言所做的努力而產生的語言,稱為中介語。并且中介語是一個獨立的語言系統。“中介語是二語學習者在實際交際過程中使用該語言時所產生的一種語言變體。它同時兼具了母語和目的語兩者的特征,又與二者有著一定的區別。雖然Nemser于1971年提出了如“接近系統”(approximative system)之類的專業名詞,大多數人仍然選擇使用interlanguage來代表中介語。
1 中介語產生根源
從認知主義觀點出發,Selinker將中介語產生的原因界定為以下五個:(Selinker, 1992)
(1)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已經熟練掌握的母語的基本語法和詞匯基礎必然會影響目的語的基本語法和詞匯。學習者將其在母語中所學習的基礎詞匯和基本語法結構規則應用到二語的學習過程中,從而影響到了二語學習這一現象稱之為語言遷移,積極的影響形成正遷移( positive transfer),消極的影響形成負遷移( negative transfer)。
(2)過度的概括目的語言(Overgeneralization)。相當部分的二語學習者在第二外語的學習過程中,會將二語中的某些固有結構簡化或者采用簡單記憶法,以便于更加輕松地掌握該種語言。這一行為導致了很多目的語中原本沒有的結構變體的出現。例如,有的學習者習慣在名詞后加-s來變成復數形式,對于一般的名詞當然是適用的,但是遇到像sheep這樣的特殊名詞時,寫成sheeps就是錯誤的了。
(3)訓練轉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 s of teaching)。教師在二語教學過程中方法的不當或者教材內容設置的不當,所產生的對于某些結構或規則的過度著重或強調也會導致遷移。例如,在教授語音時,某位教師對于有些音素的發音不夠準確,他所教授的二語學習者在單詞中使用這些音素的發音時會出現同樣的問題。而這些錯誤的發音會形成一種潛意識,在今后的學習中很難糾正過來;在基礎學習階段進行句子練習時,如果老師頻繁使用 he作為人稱代詞來進行造句練習,而其他人稱代詞的使得頻率偏低,就會使得學習者在自行練習或是與人交流時,也不自覺地將 he作為人稱代詞的優先選擇,從而造成語言使用上的錯誤。
(4)學習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學習者往往會憑借自身語言學習的某些經驗與規則,對目的語進行一系列策略性的處理。這個策略包括使用:重構(restructuring)、簡化(simplification)、減少(reduction)、省略(omissions)、替換(substitutions) 、遷移(transfer) 、使用套(formulaic language) 等。這一行為對于中介語的發展有著相當直接的影響。
(5)交際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所謂交際策略,是指說話者在實際交際中遇到困難時所采用的一系列技巧。這一策略包括了信息接收( 理解) 和信息輸出(表達)兩個方面。隨著對目的語言學習水平的提高,學習者對于交際策略的選擇會發生根本的改變。只有在現實語言環境中真正使用目的語,通過真實的交際環境不斷練習所學知識并對成果進行檢驗,通過交際過程對目的語的使用進行重新調整和不斷修正,才能最終從真正接納目的語,并最終由以母語為基礎逐漸轉變成以二語為基礎的策略上來。
Selinker認為,以上的五個原因中,語言遷移起到了最大作用。他將語言遷移定義為中介語理論的精華,認為該理論對于目的語知識系統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中介語的性質特點
Selinker將中介語的性質特點歸納為:系統性(systematic)、可滲透性(permeable) 與動態性(dynamic)。任何一種語言都呈現出系統性的特點,而語言系統本身所具有的包容與開放,又使其擁有了可滲透性。該性質具體表現在:任何一個學習者對于該種語言的學習都會經歷不同階段,每一個階段中學習者所掌握的知識都在逐漸增加。同時,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不斷地自我修正又為目的語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中介語系統對于這些新的元素、規則的吸收可被看作可滲透性。而將所吸收的新規則進行不斷重組,并完善壯大,則體現了中介語鮮明的動態性。此外, 中介語逐步向目標語靠近,運動軌跡反復曲折但永遠不能真正成為目的語這一特點,同樣也是可變性的表現。中介語理論認為,中介語具有其他自然語言通有的變異性。
這一變異性體現在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的任何一個階段,其掌握的知識規則都是不穩定的。學習者對于中介語進行不斷修正,使其內部系統逐步與目的語相似。要解釋這一變異性,可以從學習環境差異,年齡及個體能力差異以及所涉及語言的差異入手:(1)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學習環境越傾向于交際性,學習者中介語的相似點就越多。學習者自身對于目的語的越重視,或是來自外界的施加于學習者的語言要求越高,其對于中介語的使用就會越注意,準確性也會越高,反之則較低。(2)二語學習者對于語言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與年齡是成正比的。年紀越大,語言的意識程度也就越高。與年齡小的學習者相較,年長的二語學習者在邏輯分析、思維方式、記憶力以及對語言的認識等方面都更強。這種種使得他們的中介語系統變化得更快。(3)語言的學習過程是由易到難的,而語言確有共性,因而不管學習者的母語背景如何,在學習第二語的起始階段,其所學的中介語一致性較多。中介語將目的語的語法體系作為其逐漸接近的目標,因此這一體系反復出現在二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從而使得中介語也會產生快速變化。
總而言之,影響到中介語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了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原有知識水平高低、學習方法的優劣、學習環境的不同以及對于語言所持有的不同交際需求。這一系列不同的因素交織在一起,對二語學習者產生作用,從而使他們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中介語有了豐富的變異。
3 結束語
在中介語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是學習的心理過程以及其表現形式。它認為第二語言學習過程是一個學習者有意識地、不斷地從不同角度,結合實際的語言運用,創造性地建立一種語言系統和檢驗、證實自己對第二語言的種種假設的過程。在綜合了對語言的交際功能、目的語知識、母語知識的認知以及對生活、人類和宇宙的認識之后,人們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和學習系統,最終實現對第二語言的掌握和運用。
參考文獻
[1] Corder, S. P. Error Aanlysis[M].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England:Oxford UniversiPress,1994.
[3] S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2.
[4] 王永德,盛永生.第二語言習得的中介語理論述評[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2).
[5] 魯健驥.中介語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3(1).
[6] 徐海銘.過渡語研究述評[J].南京師大學報,1997(2).
[7] 司聯合.過渡語理論與語言教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