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韋納歸因理論作為心理學重要理論之一,已被廣泛應用于多個實踐領域。高校教育工作者若能在大學生激勵工作中引入韋納歸因理論,可提高激勵工作的實效性。文章在介紹韋納歸因理論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論述了韋納歸因理論對大學生激勵工作的意義,探討了韋納歸因理論在大學生激勵工作中的具體應用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韋納歸因理論;大學生;激勵
歸因就是人們對他人或對自己的某種行為或傾向的原因進行分析、解釋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對歸因的因素、維度、效果等進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他的歸因理論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并被廣泛應用于多個實踐領域。在激勵大學生方面,韋納的歸因理論亦能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韋納歸因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三維歸因模式”思想
韋納認為,個體對自己在某種情境下表現出來的行為具有歸因的傾向,而且這種歸因是復雜和多維度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大多數人將自己行為的成功或失敗歸為以下六個方面的原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和其他(如他人的幫助、環境的影響等)。韋納按照這些因素的性質,將其歸納入三個維度之中,即原因源、穩定性、可控性。從原因源來看,能力、努力程度和身心狀況是內部原因,任務難度、運氣和其他因素則屬于外部原因。從穩定性上來看,能力和任務難度是穩定的,而努力程度、運氣、身心狀況及其他因素則是不穩定的。而從可控性上看,只有努力程度是可控的,其余因素都是個人無法控制的。
(二)歸因方式因人而異
人們在不斷歸因的過程中,將逐漸形成一套相對固定的歸因方式。在韋納看來,歸因方式因人而異,人的個性差異和經驗會影響人們的歸因。例如,高成就動機的人傾向于將成功歸結為能力、努力等內部因素,將失敗歸結為任務難度或運氣等外部因素;低成就動機的人傾向于將成功歸結為運氣等外在因素,將失敗歸結為能力等內在因素。樂觀的人對未來成功的期待更高,他們常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穩定的因素(如內在能力),把失敗歸因于不穩定的因素(如努力不夠、策略不佳)。
(三)歸因影響行為
人們對成敗的歸因會引起一系列情緒反應和期望變化,會對以后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例如,當人們把成功原因歸結為“不間斷的努力”這個內部的、穩定的、可控的因素時,就會產生自信和自豪感,認為只要繼續努力就會獲得更大的成就,對未來的成功抱有期望;而當把成功歸結為外部的、不穩定的、不可控的運氣時,則會產生僥幸心理和驚喜感,對下一次的成功不抱有期望。如果人們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任務難度太大”這個外部的、穩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時,就會減少挫敗感,安慰自己失敗并不是自己的過錯,在今后面對同樣問題時不會做出太大努力;而如果把失敗歸結為“努力不夠”,就會產生羞愧感,會加倍努力以改變現狀。
二、韋納歸因理論對大學生激勵工作的意義
(一)為激勵主體開展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激勵主體即激勵的實施者,在高校中主要指學校教育工作者,激勵客體即指在校大學生。一般來說,大學生的思維方式還沒有完全定型,心理發展尚不成熟,對自我的認知也并不全面。加之缺乏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在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時難免出現偏差。這就對激勵工作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激勵主體盡量全面、客觀地了解激勵客體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采用科學有效的激勵方法。引導激勵客體對成敗進行正確歸因正是激勵主體開展工作的突破口之一。韋納的歸因理論創造性地發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統闡述了歸因和人們的情緒及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可為激勵主體實施激勵提供科學依據。
(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激勵工作的針對性
學校的教育者在開展激勵工作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常規思維模式、心理活動規律和個人發展意向來制定激勵目標,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激勵方式。韋納的歸因理論揭示了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歸因方式,且歸因方式是其人格特征的一部分。學校教育者可在這一理論的啟發和指導下關注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求職等方面的行為表現,觀察學生習慣性的歸因方式,從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采取激勵措施,從而增強學生的滿意度,提高激勵工作的實效性。
(三)有利于促進激勵主體和激勵客體之間的良好溝通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韋納歸因理論的指導下,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對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特點和行為模式產生共情。當學生感覺到教育者能夠理解他后,更容易坦陳內心想法,表達愿望和憂慮。這種良好溝通在激勵工作中會發揮很大的作用。作為激勵主體的教育者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后,可知道什么樣的激勵能激發學生積極性,以及怎樣實施激勵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激勵客體即大學生在與激勵主體進行良好溝通后,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防備,減少逆反心理,愿意并主動接受教育者所給予的激勵。
三、韋納歸因理論在大學生激勵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一)把握學生歸因風格,采用恰當的激勵策略
每個學生的個性、成長經歷、處事方式都有所差異,歸因風格也千差萬別。例如有的學生從小就在學習、運動、藝術等方面表現優異,對自己的能力很自信,他在遭遇失敗時會傾向于把原因歸結為自己努力不夠或運氣不佳。有的學生則一直比較自卑,認為自己缺乏天資或能力,當取得成功時并不認為自己的表現有多突出,而認為是運氣使然。因此,激勵主體應當注意個體的差異性,主動去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觀察他們在面對成功和失敗時產生的心理傾向,準確把握學生歸因風格,選擇合適的激勵策略來激發他們的成就動機。比如,對于非常努力卻總習慣將成功歸結為外部原因的學生,激勵主體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成績,并告訴他們獲得成功是其不懈努力的結果,鼓勵他們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而針對頗具天資卻不肯努力的學生,當他們面臨失敗且將原因歸結為運氣不好時,激勵主體則要明確指出失敗是學生努力不夠的結果,告誡他們要通過努力來爭取成功。endprint
(二)改變學生不當的歸因模式,引導其進行合理歸因
大學生在對成敗進行歸因時,經常會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形成不恰當的歸因模式,這會降低人對未來成功的期望值,影響人對下一步行為的選擇。因此,作為激勵主體的教育者需要改變學生不當的歸因模式,引導其對成敗進行合理歸因。例如,“女生找工作難”已基本上成為了社會共識。在這種社會共識的影響下,一部分女大學生在遇到就業困難后就傾向于把失敗原因歸結為“這項工作不適合女生”、“招聘方不想要女生”等,放棄了自身努力。針對此類情況,高校教育者要改變學生這種將求職失敗歸因于外界客觀因素的歸因模式,引導學生調整心態并反思自己在求職過程中是否存在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等問題。可通過向學生們介紹成功就業的女大學生的事例等方式,幫助女大學生樹立積極信念,促使女大學生正面應對就業難的問題,把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手段。這樣就引導學生把失敗歸因于那些可改變、可控制的因素,提高她們在求職中的信心,達到有效的激勵效果。
(三)幫助學生正確看待自我,實現自我激勵
積極的自我激勵能讓一個人充滿前進動力,有效應對來自外界的阻礙。自我激勵的基礎在于充分了解自己的身心特點,善于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歸因方式就從某一側面反映了人們的自我認識是否準確。有的學生很了解自己的能力,當他遭遇失敗時能夠對失敗原因進行理智分析,反思自己究竟是沒有努力還是任務難度過大。而有的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在獲得成功時習慣性認為是運氣好或受到他人幫助的緣故。無法正確看待和評價自己,就難以從自身的優點和長處中獲得自信,更難以進行自我激勵。激勵主體可運用韋納歸因理論,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我,在學生遭遇成敗時幫助其客觀看待外界因素的影響,著重教導其從自身能力天資、努力程度入手,分析內部因素在成敗中所起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增進對自我的了解程度,確立合理的奮斗目標,增強自信,實現自我激勵。
(四)激勵主體糾正自身歸因偏差,提供積極暗示
大學生在對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進行歸因時,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教育者觀點的影響。例如某一來自農村的學生未通過英語四級考試,輔導員在幫他分析失利原因時可能會從學生過去的學習背景入手,指出農村教育資源有限、英語教學質量較低,那么學生在聽到這樣的分析后,會傾向于認定自己英語能力本來就比別人弱。當學生把考試失敗原因歸結為能力問題,且相信能力在短期內無法快速提高時,就可能在下次備考中放棄努力。因而輔導員除了有上述考慮之外,還需關注該生在準備考試時,是否盡了最大努力、是否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及在考試過程中是否受到了干擾等。只有對學生成敗原因進行了全面考察和分析后,作為激勵主體的教育者才能向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制定切合實際的激勵目標,實施有效的激勵策略。激勵主體在修正自身歸因偏差的同時,還要向激勵客體提供積極暗示,表達對激勵客體的信任和期待。學生在接收到這些信息后,會對自身產生一個更加正向的評價,并樂于改變自己,使自己符合教育者對自己的良好印象。
四、應用韋納歸因理論時需注意的問題
(一)充分考慮韋納歸因理論的不足之處
韋納的歸因理論雖然較前人而言有了較大突破,但仍存在一定不足之處。比如韋納將成敗因素歸結為能力、努力、運氣等六個因素,這可能并不充分。畢竟人是復雜而又感性的,很難找到一種理論來解釋人的所有行為和心理動因。因而在運用韋納歸因理論對大學生進行激勵時,要充分考慮學生面臨的實際情況是否與韋納歸因理論相契合,是否能用韋納歸因理論來解釋學生的動機和行為。當發現超出韋納歸因理論可以解釋的范圍時,要善于結合其他科學理論來解決學生的問題,采用恰當的方式實施激勵。
(二)盡量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運用韋納歸因理論時,應充分考慮到現實情況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盡量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在將成敗原因歸結為努力時,就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謹慎處理,如果教育者在學生完成簡單任務時即對他們提出表揚,那么學生會認為老師對他們的能力并沒有多大信心,繼而會因老師對自己的評價過低而感到沮喪。可見,激勵主體在運用韋納歸因理論對大學生進行激勵時,一定要再三考慮激勵方式是否恰當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而不能憑借一種激勵方式應對所有狀況及所有激勵對象。
總之,韋納歸因理論在培養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成就動機方面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高校教育者作為激勵主體,應當在大學生激勵工作中妥善應用韋納歸因理論,引導學生對成敗進行合理歸因并正確認識自我。
參考文獻
[1] 付建中主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
[2] 奧姆羅德著,彭運石,彭舜等譯.教育心理學(第四版)下冊[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 韓仁生.歸因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24(2).
作者簡介:徐滌非(1990- ),女,山東濰坊人,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