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學中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利用小組資源,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通過自己學習、理解、歸納,從而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關鍵詞:文言文;小組合作;課堂講授法
一、三尺堅冰,一時興起
文言文的博大精深,它不但承載了中國歷史,也承載了中國古代文人的人生哲學。但是文言文對于我們的學生猶如祭奠時高高供奉的神器,趾高氣揚的凌駕于我們的之上卻很難走近。于老師而言,文言文難講又好講。難講是因為它語法晦澀,句式雜糅,還有許多的諸如生活背景、價值觀的知識等等,很難講全講透,因此上一節好古文課難度簡直等同于上語文課的同時還要精通歷史與哲學。但文言文也好講,因為按照傳統模式,不過是教師講學生聽,只要學生把老師強調的重點記下來,回去把譯文和重點字詞背熟,考試時不出錯就皆大歡喜了。教師只要熟練掌握教參上強調的重點,備課的難度不大。曾經一度,我認為文言文的學習就應該這樣,因為我們就是這樣過來的。但是我漸漸發現,這樣教學的弊端很大,長此以往,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能力的提高無從談起。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一名教師,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就要時刻注意將這一理念貫穿于日常教學教育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根據自己的思考,再參考其他老教師的做法,我做了初步的調整和改進,把老師按字逐句講解的環節簡化。讓學生先討論自己解決,得出答案,不能解決的由老師來進行引導或講解,一節課七嘴八舌、鑼鼓喧天,討論后也有標準的答案形成。可是我的直覺告訴我:一定還有更科學的方式。
二、望聞問切,對癥下藥
《合作學習的教師指南》這本書真的很好,我把這本書看了又看,以前心里的模糊的疑問漸漸浮出了水面,原來在這一片歌舞升平的熱鬧場景下,還有一些懶惰的孩子還是堅守著自己坐等的角色,只不過把坐等的對象由老師改成了本組中較為優秀和活躍的其他同學。針對這種情況,我嘗試在課堂中加入各種手段來改變他們不做不說的局面,如指定小組內講授者,請同學轉述他人的話,進行多邊會議輪流發言,坐“旋轉木馬”,機會均等,等等,盡一切的努力把每一個孩子發動到我的課堂活動中來。
第一篇被推上實驗臺的文言文是《兩小兒辯日》。前一天反復思考下,我布置作業如下: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_通_),一字多義,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預習中你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準備第二天上黑板分類板演。其他同學最后進行訂正、記錄、補充。
課堂是檢驗一切的試金石,一節課下來,我有些郁悶,情況進行得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順利。存在問題如下:
1.討論時聲音過大,場面混亂。
2.只寫出了單個字意思沒有所在例句,很不明確。
3.找特殊句式的要求對學生來說難度太大,很難完成。
4.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簡單寫出,敷衍了事的態度明顯。
5.時間長,過程拖沓,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針對以上問題,我做出如下調整,進一步明確要求:
1.改進討論方式,變四國論戰為兩兩合作,如:第一輪交流:一號同學與三號同學、二號同學與四號同學。第二輪交流:一號與二號、三號與四號。這樣既可以避免課堂的混亂,每個人的發言與交流機會也大大地增強。
2.一字多義和古今異義字必須寫出例句,仿照考試時的解釋加點字的形式。范圍限定于我們學過的文章和熟悉的古詩文。(當時有學生來問:老師,我們在小學期間學過的行嗎?我說行。)
3.去掉查找特殊句式的這一項要求。
4.在班級中采用評選“最佳問題”的方式,先在小組內部甄選,然后選出有價值的問題就并得到加分鼓勵。
5.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同時盡量加快節奏,提高效率。
三、針砭時弊,一針見血
第二篇文言文是《黃鶴樓》,因為注意到了以上幾項要求,課堂的效果得到了很大改進,但是新的問題又產生了:
1.學生查找一詞多義的熱情一下子空前高漲,《楚辭》《離騷》中的句子也出現在了黑板上,讓人不勝應付,哭笑不得。
2.板演時的情況有些混亂,有些小組分配到的任務內容少(如通假字),兩三分鐘就寫完了,有些內容多(如一字多義),大家等了很久還看見那位同學在堅持抗戰。
3.下面沒有板演任務的同學認為事不關己,課堂混亂。
4.好容易等到黑板上的同學“抗戰成功”,我開始他們在黑板上的內容進行點評和強調,結果是一節課時間不夠,不得不又用了半節課來結束本來解決本來一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
看來有必要進一步地對課堂教學的細節進行修改,進一步明確要求,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強調效率的提高:
1.預習作業的有些要求該進一步明確,如,規定一字多義和古今異義的例句查找范圍只限于初中學過的課文。
2.在其他同學板演時,不板演的同學對照黑板上的內容在自己的作業本上進行補充,避免出現場面的混亂和時間的浪費。
3.請不板演的同學對自己小組的板演內容進行講解,這是檢驗小組合作討論結果的極好機會。
第三篇文言文是《于園》。課前的導入我設計的非常簡單明了,抓緊時間進入課文的講解。然后馬上請同學們拿出預習本,進行組內交流,先在小組的范圍內綜合補充大家的學習成果。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分項把組內成果寫到黑板上,(如第一組寫通假字,第二組寫古今異義字……),完成后再由其他小組進行質疑、補充。由于做了改進,課堂的學習效果和課堂效率大大加強。
這一段時間,我的情感隨著課堂效果的不同大起大落。我明白,這絕不意味著我在這條路上看到了勝利的終點,這極有可能只意味著這種創新有一點存在的基礎。但我還是很高興,它帶來的挑戰之趣也妙不可言。
參考文獻:
[1]宋慧敏.“小組合作學習與訓練”在學科教學論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2):33.
[2]陳勇.從語文新課標看文學教育的前景——再讀語文新課標[J].語文學刊,2008(6).
[3]彭葉: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學合作初探[Z],教育探索,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