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有一種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國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說過:“當老師教育學生時,如果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敗了。”因此,我想德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是不露痕跡地滲透,達到“水到渠成”而又“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效果。這是“無痕教育”的真諦。由于語文德育內容具有分散性,豐富性等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即滲透性,需要發掘語言文字的表現力,發揮文中形象的感染力。
關鍵詞:導語;讀講;拓展;滲透
一、在導語中滲透
《誠實的孩子》新授前,老師說:“今天我想給大家講個故事《曾子殺豬》,你們覺得曾子為什么這樣做?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所以我們必須從小誠實守信。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一個故事,看看列寧是怎樣做到誠信的?”通過這樣的導入,可以引發學生的閱讀動機,調動學生內心,隱埋的情感,從而認真地去閱讀、體會,去認識誠信在當今全球市場經濟社會關系中的重要作用,使思想得到升華。
二、讀講中滲透
1.以情激情。教師表現出來的鮮明愛憎,會深深地影響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出共鳴。
2.形象分析。文章的思想性是內含在精心組織的語言文字中的,所以語文的德育思想必須通過分析具體的情節,人物、事件來實現。教學《九色鹿》一文時,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表現調達為人的詞語:見利忘義、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等,然后結合文章內容說說每個詞義在文中的具體體現,讓學生感受到調達靈魂的骯臟,從內心對他產生鄙夷。
3.朗讀和表演。通過生動的朗讀,能把文中內在的深刻含義和豐富情感表達出來。朗讀前,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示朗讀的要求,再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很容易使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共鳴,自覺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語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中滲透
推薦閱讀。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不僅有利于知識技能諸多方面的積累,更有助于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自讀課本及針對小學生列出的必讀書籍,使學生通過閱讀鑒賞得到自我教育,了解到應該珍惜目前所有,善待身邊的人和事。
四、潤物細無聲的“無痕”策略
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應當是不經意的不留痕跡,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凸顯的策略是:
1.鉆研教材,尋找德育滲透點。
2.明理提升,落實德育滲透點。明理提升是指在語言文字的教學中逐漸明白道理,并內化為自己自覺的個人品德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實和提升。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須建立在朗讀的基礎上才能落實,教育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環境,從而內化為自己自覺的個人品德行為,養成有愛心、能幫助他人的新一代優秀個人道德品質。
作為教師,從古至今其職責不僅僅是教書,還要育人。不論何時,我們都要把德育工作擺到重要位置上,語文課同樣要做到這些,不僅要向學生展示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還要利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適時地向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用不同的形式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陳剛,男,1978年3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現任教于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明珠路小學,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