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爭昌
摘要:基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到民營企業的前提下,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總結出與大學生就業有關的專項法律法規、政府宏觀調控、改革高校教育培養方式、構建高校個性化的就業指導體系等影響內容,從而進一步提出大學生就業于民企激勵機制的改進辦法。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 激勵
1 引言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關系到社會發展和穩定,以及高校的健康發展。民營企業是經濟發展中最具活躍性的經濟組成部分之一,其經營范圍幾乎涵蓋了國民經濟所有行業和領域,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目前民企,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的發展面臨著人才匱乏的境遇,進而在管理、技術等方面往往相對落后于大企業,而這恰恰也使民企中存在著十分巨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潛力。本文立足于這種社會需求,分析當前高校畢業生到民企就業的影響因素,研究如何構造民企與高校畢業生緊密聯系的通道,實現兩者良性互動,從而實現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解決日益嚴峻的就業問題。
2 當前高校畢業生到民企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
高校畢業生對擇業問題的態度及其指導思想的形成是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據有關研究表明,大學生在第一次選擇就業時,工資待遇、發展機會及工作性質等因素考慮較多。在對高校畢業生期望薪酬的調查中發現,期望薪酬在2000元/月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占60%以上;而70%左右的民營企業對新進員工薪酬安排則集中在800~1200元/月。這說明,企業能提供的薪酬水平與大學生期望的薪酬水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這也是大學生不愿意到民營企業就業的原因之一。
調查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時,其就業意向的具體排序如下: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外資或合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目前我國大學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階段,而就業市場尚未達到完善和成熟的程度,就業市場的分割、信息不對稱使得一些民企招人難。過剩的高校畢業生寧可停留在大城市尋找機會,也不愿積極向中小城市、基層轉移,這導致了高校畢業生到民營企業就業的渠道不夠暢通。此外,受到現行戶籍、人事檔案管理、社會保險、干部身份等制度制約,大學生從民營企業到事業單位、國家機關以及國有企業的流動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因此高校畢業生到民企的就業積極性就不高。
高校畢業生往往愿意從企業的人資部門等專業機構尋求就業信息和指導,而與之相對應的,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意識并不是很強。大多數大學生在校期間有實習意愿,但大多數民企對接受在校大學生到企業實習的興趣不高,他們普遍認為實習生對企業作用不大且手續辦理煩瑣,企業對實習生提供補貼會造成經費上的負擔。這也間接導致了高校畢業生對民企缺乏足夠的了解。
3 高校畢業生就業民企激勵機制的改進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但涉及畢業生個人發展,更與畢業生家庭、高校、社會等密切相關。如果政府能夠出臺專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相關法律來保障機制規范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社會、高校、企業、政府以及畢業生之間的關系,使得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有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制定這項法律法規可以以黨和國家現行的相關政策、文件為基本思想,可以涉及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優惠政策、權益保護、金融政策、高校畢業生社會保障措施等各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辦法,及時有效地規范、調整就業市場。政府應基于民企發展的實際需求和高校畢業生的實際情況,積極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就業政策與就業計劃。政府應落實高校畢業生各項工資待遇、戶籍檔案、職稱評定、考研和公務員考試加分等措施,進而增加大學生將來就業于民企的可預期程度,減少顧慮。
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是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在此前提下,有效發揮專業教育、個性教育與共性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培養知識結構合理、素質高、能力強、學習型的復合人才,從而使高校畢業生符合社會期望。因此,要強調本科專業對社會需要的“針對性”,加強與用人單位尤其是民企的溝通機制。應給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權,降低大學生實習制度的行政成本,提高補貼實習制度的專項資金,從而使高校能夠靈活設置所需專業,根據自身專業需要安排相應的實習,從而滿足不同經濟區域的人才需求。
目前相當多的高校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定位出現了偏差,對于自身的身心特質與能力缺乏認識和了解,只有幫助他們正確的認識了自己,才能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職業規劃。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據個體差異,針對高校畢業生提供小范圍、個性化的職業指導,幫助高校畢業生真正認識自我,使大高校畢業生有效地提高職業適應度。
4 結論
本文基于對大學生就業于民營企業難現象的原因分析,從多方位提出改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民企激勵機制的建議:首先,政府應該出臺專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相關法律,為協調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社會、高校、企業、政府以及畢業生之間的關系提供法律保障;其次,政府從宏觀角度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制定激勵政策,引導其在民企就業,解決后顧之憂;第三,改革高校教育培養方式,使得企業所需的人才缺口與高校人才培養計劃有效對接;第四,構建高校個性化、全程性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為畢業生提供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
參考文獻:
[1]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4):241.
[2] 林毅夫.就業理論與失業治理[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
[3] 王茜.我國大學生就業運行機制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吉林大學,2010
[4]梅麗君,周明寶.社會實踐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0(8):454-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