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女性主義的研究視角,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找尋借鑒意義并得到重新認識,來探討優秀動畫電影中女性主義的思想。綜觀動畫界的優秀電影,可以發現,成功的動畫電影尤為注重地把人物的內涵、品質和內在精神潛移默化地融入作品中,從而引導觀眾走向正確的方向。再回頭審視一下我國的動畫電影,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動畫電影缺少人文關懷和歷史使命感,尤其對女性問題缺少深度思考。
關鍵詞:女性主義;動畫電影;人文關懷
一、動畫電影中父權制女性主義的形象
從女性主義理論得知:婦女長期處于一個從屬地位不平等的現象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這跟父權制度是息息相關的。父權制度下的性別角色:男性占主導地位、控制欲強、理性主義者;相比之下女性較偏向感性主義、溫柔細心、情緒波動大。這種傳統刻板的兩性認識對中國的動畫產業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多數成功的動畫電影剛好相反,用女性主義視角來審視社會爭取男女平等、家庭和睦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宮崎駿的影片中大部分女性呈現出勇敢的精神和對自己前途命運的掌控。而男性不僅獨立自主、不畏艱辛、從容不迫,而且不缺乏溫柔體貼、細心的一面。集聚700多名藝術家的心血與才智完成的《花木蘭》,以女性為主角的迪斯尼動畫片,更是迪斯尼第一次將中國古代民間故事變為當代勵志電影。該影片中在內容方面更多的是對父權制人物形象的顛覆,打破了以往中國傳統的女性形象,同時改變大家對傳統女性的認識。
二、用動畫角色塑造來審視女性主義思想
(一)角色設計
由于《花木蘭》是基于歷史題材的動畫片,因此角色的服飾設計都必須以歷史發展為依據。通過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花木蘭的衣服配飾、圖案、發型都有講究。比如服裝設計方面源于我國魏晉南北朝以及唐代人物的服飾,衣袖不同顏色的貼袖、裙腰高系等都穩合當時的歷史真實性。花木蘭有著“中國式”的眼眉細長、黃黃的膚色、嬌小秀氣的五官、比例勻稱的中國式女孩形象。在畸形父權社會下,女性是低劣的,毫無地位可言。影片中成功地塑造勇于冒險、氣度非凡的花木蘭,女扮男裝的形象改變了傳統男性對女性審美的看法。
(二)性格設計
宮崎駿的《風之谷》中的純真少女娜烏茜卡,正義、勇敢而又聰明伶俐。善于“用心捕捉心靈的歌聲”的娜烏茜卡,在人類與蟲族之間架起“心”的橋梁。從女性的角度來看娜烏茜卡不亞于男性的魄力與膽識,面對敵軍入侵她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保護人類的使命感。2002年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千里千尋》榮獲2002年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的金熊獎,重新打破了票房新紀錄。影片中千尋的敢于探險、勇于實現自我的新時代女性主義形象再一次改變了我們對傳統女性的認識。
三、打破傳統的性別觀念
面對改革開放經濟的迅猛增長,女性漸漸走出了大雅之堂步入男性社會的競爭。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權利。相對于米利特來說男性與女性二元對立的價值觀來源于性的政治手段。她認為“性”角色在脫離了通常的生物學屬性之后,“‘男性的和‘女性的這些詞匯表達出的已是贊譽和譴責、權威和服從、主人和奴隸的差異了?!笨梢娕员仨氃谒枷胗^念上提早改變男尊女卑的認識,否則在社會的競爭下會處于一個危險地帶。
四、中國動畫電影的瓶頸期
隨著90年代美日動畫電影的大量涌入搶占市場,中國動畫學派漸行漸遠地走向瓶頸期,我們不得不對當下動畫民族化的問題反省。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迅猛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個美麗的傳說“劉三姐”就是一個民族文化資源。同樣以女性形象為題材,若我國的動畫電影題材將它合理開發打造利用,對我國的動畫產業、文化產業、旅游業的發展而言其利無窮。綜上所述,從一個側面反應女性主義是可以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中國動畫電影發展仍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五、國外優秀動畫電影給我們的啟示
日本的動畫之所以能風靡整個世界,無外乎在于它故事內容的思想內涵。它對女性的尊嚴、價值、地位以及命運的深度關注。所以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講它一定有自己的獨特藝術魅力,無論是多么華麗的言詞多么壯觀的場景,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思想文化精髓終究只是紙上談兵。反之思考我國目前的動畫影片是一個高產量低質量的經營模式,多為濫竽充數,低質劣質的動畫填充市場空缺,而真正意義上的優質影片卻是鳳毛麟角。
結束語:筆者從動畫電影發展入手,總結出女性主義思想對動畫內涵的影響。并總結出我國目前動畫電影發展的現狀與不足,我們應該如何借鑒成功動畫的經驗來發展我國動畫產業,并闡述了自己一點看法。中國動畫電影除了要立足本土文化外,還需具備人文關懷和歷史使命感,同時也不可忽略對女性問題的深度思考。中國動畫博大精深,讓我們一起期待中國動畫電影的輝煌!
參考文獻:
[1]陳曉云著,《電影理論基礎》,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版。
[2][美]凱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鐘良明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
[3]李朝陽著:《中國動畫的民族性研究》,中國傳媒大學2011年出版.
[4]李保傳、束霞平著《中國動畫電視大師》,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版。
作者簡介:王芳,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