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雯
摘 要:該文從新形勢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了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規范運行,提高自身能力等。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問題;發展模式;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2-04-02
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以后,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得到迅速發展,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至今仍未走出雛形階段,甚至出現部分“空殼”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實力弱、規模小、內部管理松散、市場地位低等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有條件的農戶在公開市場上向農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放活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使農民專業合作社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特別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推進家庭農場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造成的一定的沖擊,但同時也帶來了發展機遇。新形勢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如何抓住機遇進行轉型升級,不僅關系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對提高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也具有重大意義。
1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缺乏自我發展能力 在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背景下,政府過于追求數量目標,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出現了盲目發展,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違背了建社的宗旨和原則,以套取扶持資金為目的;服務功能差,內部管理不規范,合作社社員思想觀念落后、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術人員的指導等。并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社,難以持續健康的發展。
1.2 市場競爭能力弱 農民專業合作社本質是屬于經濟性互助組織,不以盈利為目的。而家庭農場、農業大戶等農業經營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二者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競爭能力偏弱。另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品牌意識淡薄,不注重與當地文化相結合開發自我品牌,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的市場競爭能力的增強。
1.3 籌資渠道單一,融資難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社員繳納的少量會費和政府的資金支持,雖然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合作社的發展需要。相比之下,家庭農場、農業大戶的資金實力較強,更容易獲得銀行信貸。而合作社面臨自我資金積累不足,融資難的問題,成為制約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因素。
2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路徑選擇
2.1 “合作社+家庭農場”形式 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小、實力弱、缺乏品牌意識等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發展,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在大力提倡家庭農場發展的形勢下,家庭農場對合作社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但同時也給合作社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與家庭農場建立合作共贏的關系,由家庭農場負責農產品生產環節,合作社負責加工、銷售環節。同時注重與當地文化相結合,打造當地品牌,這不僅節約了家庭農場的交易成本,同時有利于合作社自身的發展壯大,實現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雙贏”。
2.2 “合作社+農戶土地入股”形式 在政府鼓勵農民流轉承包土地經營權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讓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折股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將單個農戶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統一管理,不再由農民進行分散經營。合作社通過外聘職業經理人進行經營管理,同時與高等院校建立聯系,以高等院校做為科技支撐。合作社通過雇傭當地農民,在職業經理人的指導下進行田間作業,給農民發放工資,在年底按照一定比例進行股份分紅。
3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對策
3.1 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1)政府要轉變追求數量的目標,制定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各項支持政策,將有限的扶持資金集中起來支持規范的合作社,防止名義上的合作社套取扶持資金,提高扶持資金的使用效率,支持合作社的健康發展;(2)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轉政策,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維護好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強農、惠農,使農民成為最大的受益主體;(3)建立良好的農村金融體系。要繼續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的農村金融體系,滿足合作社資金需求為目的創新金融產品,破除合作社融資難的堅冰,為合作社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4)培育職業農民,為合作社提供人力資源。要充分挖掘村干部、種養能人、返鄉農民、大學生等人群的農業生產潛力,加強宣傳和引導,提高有能力、有技術的人員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培養出一支高技術、高水平的職業經理人隊伍,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做強做大提供堅強的后盾。
3.2 規范運行,提高自身能力(1)要強化內部管理,規范運行。合作社要通過專家指導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設計出規范的內部治理結構,并嚴格執行。正確處理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職業經理人、農民的利益關系,充分發揮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合作社要邀請專家定期對入社農民進行專業輔導和培訓,提高入社農民的技術水平和合作意識。(2)注重培育品牌,提升品牌價值。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培育自身品牌并做強做大成為合作社發展的關鍵因素。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現在合作社的品牌雖然很多,但影響力并不大,品牌價值不突出。合作社要注重與當地文化相結合,打造核心品牌,并充分利用網絡渠道進行宣傳,將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品牌做強做大,提高市場競爭力;(3)拓寬服務領域,多樣化經營。首先,合作社要涉足生產、加工、銷售等多種領域。目前我國合作社的業務范圍普遍局限于初級農產品的銷售,進行深加工的少之又少,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自身水平的提高。合作社要想做強做大,必須將業務范圍延伸到附加值高、利潤率高的深加工領域,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合作社的市場地位,實現規模經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其次,合作社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農產品的生產經營上,要進行多樣化經營。不僅有利于解決農業勞動時間分配不均勻問題,而且有利于防范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有利于合作社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陳文標.家庭農場興起背景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轉型升級[J].農村經濟,2014(2).
[2]李明賢,樊英.經營模式、經營特性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4(2).
[3]溫鐵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8).
[4]韓國明,陳華.美國新一代合作社帶給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思考與啟示[J].農村經濟,2009(11).
[5]張社梅,陳文寬,鄧玉林.土地流轉背景下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調查研究[J].經濟縱橫,2014(2).
[6]張億鈞.土地流轉背景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問題、挑戰及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12(5).
[7]范彥楠,孫玉娟.我國家庭農場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8]徐琛.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探析[J].江蘇農業經濟,2009(06).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