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培權
摘 要:高校學生突發事件頻發,網絡逐漸成為高校學生突發事件輿論的重要場所,網絡信息傳播對高校突發事件的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正確引導高校學生的網絡輿論能夠有效的預防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遏制突發事件的惡性發展,加速高校對突發事件的有效解決。本文從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的網絡輿論的內涵和特點出發,分析了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論的的現狀,提出了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論引導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引導
當前,我國高校正處于社會轉型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下的多元化思潮的影響,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深刻的變化,對利益的訴求日趨多元化,高校中各類的突發事件頻頻爆發。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和高校的普及,網絡成為龐大的公共信息的集散地,成為高校師生獲取和放映輿論的最重要的窗口,高校網絡輿論迅速成為高校突發事件輿論的中堅力量,新聞和評論、BBS、博客、微博、電子郵件、短信等已經成為高校學生對各種現象和現實問題發表觀點和表明立場的平臺。有人統計,中國80%的危機是從網絡媒體爆發出來的,因此在突發事件頻發和網絡媒介越來越深度介入的情況,如何認識、把握有效的引導網絡輿論,提高高校處理突發事件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及時性,維護高校穩定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的網絡輿論性質特征
(一)高校突發事件的性質特征
高校學生突發事件一般指在校內發生、給師生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或造成人員傷亡,給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帶來沖擊或嚴重干擾的事件。
基于高校突發事件的理解,結合校近幾年發生的若干突發事件,高校的突發事件大概分為一下幾種:1.公共管理類:如政治性事件和學校管理引起的政治運動、游行、非法集會、絕食等事件;2.公共安全、災難類:校園暴力、群體斗毆事件、利益沖突、火災、洪災等事件3.衛生類:食物中毒、傳染病等事件;4.心理類:心理問題自殘、自殺而引發的突發事件;按照高校突發事件按照性質來分,可以分為以下兩種:第一種是因自然災害引起的突發事件,主要是指地震、水災、雪災等引起的突發事件;第二種是人為因素引起的如法事件,主要是只發生火災、中毒、罷課、游行、絕食、群毆、自殘自殺等事由人為引起的突發事件。
這些突發事件有時是相互交叉關聯的,甚至是幾件事情一起爆發,因此高校學生的突發事件的具有如下幾種特征:事件的突發性和事件的急迫性;主體的特殊性與群體性;過程的持久性和多變性;事件的危害性和威脅性;事件的公共性和傳播的快捷性;事件的連帶性和影響性;事件效果的雙重性等特征。
(二)高校學生網絡輿界定及其特點
高校學生網絡輿論就是指學生通過互聯網媒介對某種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所做發表觀點和表明立場。高校網絡輿論因高校網絡媒體所具有的特性而呈現出與傳統媒體輿論不同的特點。首先,高校網絡輿論的主體具有獨特性,主體為在校的大學生。其次,交互性,傳播者和聽眾進行雙向的互動,信息互相交流傳播傳播。第三,網絡輿論的主體擁有自主性,學生可以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每個學生都可以借組這個虛擬的平臺暢所欲言。網民素質良莠不齊造就了網絡輿論中存在著缺少理性的、建設性的看法和觀點,甚至在在參與討論時采取偏激的態度,偏激的思想和語言引起了一系列的突發事件。最后,網絡輿論具有快捷性和爆發性,由于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極快,一旦有事件發生,迅速的在網上形成輿論,產生影響。
因此通過構建高校網絡輿論的引導工作對妥善處理高校突發事件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論引導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校存在學生突發事件的網絡輿論引導不當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認識不到位,缺乏危機意識
當突發事件出現時,大部分高校缺乏危機意識,面對突發事件時往往麻痹大意,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習慣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封鎖消息,不讓公眾知道,學生并不能完全了解事件的事實真相。但是網民就可以借助各種網絡手段不加限制、毫無顧忌地立刻發布關于事件方方面面的消息和個人觀點,因此會容易造成負面網絡輿論。另一方面,一旦突發事件爆發,由于高校突發事件具有著連帶性和關聯性,網絡輿論又具有快捷性和爆發性,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絡手段在網絡媒介中大肆傳播關于突發事件的負面的錯誤的觀點,有些網民對網絡新聞的真實性盲目的信任或者改編,再次造成輿論恐慌。這些方面意味著高校主動放棄了網絡輿論的引導權。
(二)高校缺位應對,引導機制不健全
高校管理者組織決策能力不強,缺乏事先準備、缺乏完善的組織,無法把危機扼殺在萌芽階段。在突發事件發生中除了在精神上安慰學生之外,就不知道采取什么方法途徑去引導和幫助學生。突發事件的突變型,事件中關系較為復雜,發展趨勢的難預測性和信息的負責性,給管理機構的判斷和決策增加了難度。特別是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下,高校缺乏了相應的引導機制,對網絡輿論的各個階段的收集、分析、溝通和發布機制上都存在疏漏,無法及時的有效的啟動突發事件應急工作。同時責任主體的不明確,為后續的善后解決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信息溝通渠道不暢通
高校缺少信息溝通的渠道,高校中缺少獲取有效信息的系統,信息通聯和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缺乏或管理機制的不健全,無法及時收集和掌握突發事件中各階段的信息,不能做到信息的合理的收集和合理的利用、分析。則無法對突發事件的預防、事態趨勢和規律進行準確性的把握,無法及時的通過正確的途徑、有效的方法解決處理危機,對于高校突發事件的管理和應對十分不利。
三、完善高校學生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的思考
面對高校的網絡平臺和輿論環境,在正確認識高校突發事件和網絡輿論的特點下有效引導網絡輿論的信息傳播,主動加強網絡輿論導向,構建良好的的網絡交流平臺和網絡環境,形成一種長效的溝通與處理的應對機制,維護學校的穩定,共建和諧的校園文化。endprint
(一)關注高校內涵發展
高校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擁有者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高校和諧的精神文化必然為網絡輿論提供良好的基礎,和諧穩定發展的校園文化必定會促進高校網絡的文化的發展,打造良好的校內網絡輿論平臺。高校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觀念進行管理,可以在最大可能的減少了校內的網絡輿論的負面內容。在和諧良好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下,學生對于突發事件有著更加理性的思考和包容心態的輿論。
(二)加強高校突發事件的危機意識,健全網絡輿論預警機制
高校成立突發事件新聞處置工作組并建立協調聯動的預警機制,該小組全面負責突發事件新聞工作時傳達信息,有專職人員負責對網絡輿論進行預警監測,要增強輿論引導和調控力度,在網絡輿論中擁有網絡輿論的引導權,做到主動、及時、準確、校園網絡有害信息的發現和正確的引導,最大限度地避免、縮小和消除因突發事件對學校形象和師生的人生安全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影響,為妥善處置突發事件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三)加強對輿論參與對象和議題的引導
高等學校要積極培養自己的“網絡意見領袖”,及時設置議題,引導網絡輿論的走向,網絡意見領袖要善于利用網絡平臺,通過辯證合法的判斷的方式和事實材料來引導非理性的網絡輿論,能夠及時地解決當前突發事件本身,最大限度地平息高校學生在突發事件中所表現出來的不滿和關注。對于暫時無法妥善解決的事件,公開證實的地向學生、公眾媒體作出解釋,以積極的行動來來取得高校師生和社會媒體的支持和諒解,正確面對突發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和結果,做出妥當的解決方法,更快捷有效地形成被網民認可的、支持的意見。
(四)強化網絡平臺的的監管職責
網絡信息海量多樣,魚龍混雜,以反映正確的輿論導向為目標,就要求借助于網站自身的監管職責的有效履行。行政的力量已然無法在微觀層面對信息實行全面監控。盡管網絡傳播的交互性弱化了網站的“把關人”作用,但網站經營者還是擁有大量的監管權利。網站在建立自身的監管章程的同時,更要嚴格把關每個網絡言論者對網站規定條款的執行程度,一旦發現突破網站對言論的必然限制,就可以有權對其言論進行處理。同時,強化網站網絡把關人在信息選擇、引導輿論方面的作用,網絡把關人必須在信息的來源,信息的篩選,信息發布的規范化等方面對網絡信息進行監 控,在網絡輿論未造成負面影響前進行及時、準確的處理。在不斷規范的網絡言論的監管中引導網絡輿論,促成正確輿論的形成。
(五)發揮輔導員作用
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引導網絡輿論的有力力量,其中輔導員引導網絡輿論的重要的保障。輔導員不僅要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還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深邃的洞察力,能夠有目的引導網絡輿論的發展走向,從而使網絡輿論引導工作行之有效。首先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輔導員一定要做好理性愛國主義教育、網絡道德教育和安全法制的教育,通過主題活動、集中教育等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性愛國的教育和網絡常規教育,提高學生信息的識辨能力,引導學生在網絡輿論中的不良傾向的轉變。其次輔導員要密切留意學生在論壇、QQ群、微博、短信、郵件等方式關注熱點問題,掌握所帶年紀或班級的學生,及時發現不穩定不良因素,積極采取措施,及時做好教育引導工作。其三、輔導員要做好特殊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心理疾病、學習困難和少數名族的思想工作,避免矛盾的沖突引發突發事件。
參考文獻:
[1]鄒建華,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策略,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3.
[2]陳光,高校突發事件應對策略論,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4.
[3]李瓊瑤,網絡輿論的現狀及引導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2).
[4]陳文舉,夏泉.試論高校輿論引導與和諧校園建設.暨南高教研究,2006(2).
[5]王玲玲,大學生網絡輿論特征及其引導,思想理論教育,2006(3):33.
[6]余惠瓊,大學生網絡輿論的特點與引導策略,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3).
[7]孟慶濤等, 高校網絡輿論的特征及其引導 , 科技信息,2007(2).
[8]鄭廣峰,大學生突發事件的處理及預警機制的構建,世紀橋,2010(5).
[9]馮潤民,高校學生突發事件誘因及應對機制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0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