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明英
摘 要:《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情感體驗”。在新課改背景下,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革,通過新的設計思路,全程滲透“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樂教學中,滿足學生認知需要、情感需要和審美需要,使學生獲得最佳的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學;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九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音樂是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音樂教育的特點,使其在審美教育中的地位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音樂教育能夠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愛好與品鑒音樂的能力,樹立高尚的審美觀。筆者結合音樂教學實踐,在提升學生的想象力,享受音樂的魅力,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及創造力等方面進行探討,希望能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情趣,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一、創設藝術教育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教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這種活動總是與情感密切相連在一定環境中進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只有融進一定的教學環境,成為一定的教學情境的組成部分,才能成為教學的積極因素。蘇霍姆林斯基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動具體的描述:“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會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由此而知,學生是在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推動下開始感受、思考和體驗的,因此課的開始就將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使學生進入積極的狀態,激起對課的內容的企盼和渴望,從而陶醉在藝術教育之中,“審美型”教學模式,抓住了課前這一環節,著重以美入手,按教材的要求,情境導入,也就是說,課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心理”,將它帶入美的旋律之中。例如:伴著優美的音樂,跟隨教師做行進間的律動;在教師琴聲的伴奏下學生步入課堂,進入快樂而輕松的學習之中,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二、進行綜合技能的訓練,使學生領悟音樂的美
綜合技能的訓練目的,在于對已學過的教材進行鞏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師了解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責任感,教師在這一環節中,把復習、檢查和加深擴大知識面的工作放在一起來進行。教師要善于將枯燥的發聲練習和新譜解難練習融進美的旋律中,讓學生感受到美,領悟音樂的內涵,鞏固舊知識發現新技能。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導法去學習、體會歌唱姿勢的美,呼吸發聲的技巧美,咬字、吐字的形象美,將這一連串的音樂美,展現給學生,使之在訓練中去再現。這些有目的、有計劃、由淺入深的輔導,能逐步提高學生的歌唱技能,使學生做到歌唱時姿勢優美,呼吸正確,發聲自然,圓潤,咬字吐字清晰。
三、以情傳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思維為核心,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各種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和接受生活實際的情境的創設,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將唱歌、欣賞、活動的訓練統一在具體生活的音樂情境中,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使他們不僅掌握了技能技巧,而且發展了音樂表現能力。情趣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 的重要內容,在音樂教學中,師生們常被抽象的音樂知識和單調的技能訓練所困擾,教學在一種刻板機械的訓練中反復,久而久之,學生常常因此喪失了對音樂的興趣,甚至會產生厭煩音樂的逆反心理。音樂教學的情趣性,是審美教育發生情感體驗和優化效應的心理機制,就是要變單調為豐富多彩,變刻板為主動活潑,變機械為愉快靈活,在教學中體現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則。音樂教學方法的情趣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發生濃厚的興趣,使“要他唱”變為“他要唱”,變“苦學”為“樂學”,真正體現“樂”(音樂)即是樂(快樂)的至理。音樂教學的情趣性,體現了教學美的屬性,愉快而有益的音樂教學活動,不僅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悅,同時也喚起了學生對音樂的更大興趣和強烈的喜愛,這正是我們所應追求的理想教學效果。情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是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目標之一。音樂教育應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地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進入審美的情境。這樣才能保證情感的積累處于一種清醒的有章程的狀態,日積月累,便會感情豐富,情思細膩,使人格完善起來。
四、創新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審美創造力的發展
音樂課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體現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情感反應、參與態度和程度。音樂教學的結果比其他學科更明顯的體現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個性差異,即使學生對復雜的知識技能還沒有完全掌握,包括所存在的各種音樂缺陷,但只要他們從音樂中受到了感動、引起了思索、開闊了視野,這其實就是成功的音樂教育了。只要教師自己能夠真正走進音樂,用心靈詮釋作品的情感,我們就不難發現,只要擁有一雙健全的耳朵和一顆感知的心,任何人都可以走進音樂,并在這美妙芬芳森林中自由呼吸。情感教學是實施音樂教育的有效途徑,我們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教學情感和音樂作品的真摯情感做誘導,喚起學生的情感經歷和體驗,使那些因為缺乏音樂天賦而膽怯的學生增強自信心,讓所有孩子都能因音樂而打開心靈的大門,用情感與情感的溝通做紐帶,正確引導、合理施教,讓所有學生都能聽懂音樂、愛上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效果。
總之,音樂是一門很特殊的藝術,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卻又能最深刻、最細膩、最準確地反映人的情感。音樂審美要求學生不僅要理解音樂表層的含義,更重要的是音樂要觸動學生的心靈,有“心動”才能達到審美的最高境界。教師在教學中應突出音樂學科特點,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音樂素養為基點,豐富完善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情感態度,引導他們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進行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展審美想象,深化審美理解,從而獲得審美愉悅,全面提高審美能力,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
參考文獻:
[1] 周健.音樂課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觀[J].學周刊.2011年22期.
[2] 張春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J].新課程.2011年08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