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法是學好語言的基礎,語法學習是為學習語言知識做鋪墊的,以便能夠更好地進行接下來的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促進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新課改后,將微課教學引入英語課堂語法教學中,其目的就是為了突破傳統教學手段的束縛,以這種新方式來活化英語課前教學,打造高效的英語語法教學課堂。
關鍵詞:微課;活化;高效;英語語法
一、微課理論分析
1.微課的特點
微課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其核心組成內容就是教學視頻,而常規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以及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則起到了輔助性作用,這表明微課既有別于傳統的教學類型,又與傳統的教學類型存在很大的共同點。我們將微課視為在傳統教學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學類型,是對傳統教學類型的一種創新。
微課的落腳點是創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充分發揮“小課堂大教學”的特點。微課的首要特點是教學時間短,一般課堂用時不超過10分鐘,因此也被稱之為“課例片段”。在不超過10分鐘的短暫教學中,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內容顯然不宜過多,微課的內容非常精簡,主要在于突出主題,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對主題有所掌握,教師的教學任務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教學內容精簡,與之配套的教學資源自然就會相對減少,教學資源的使用方便與否則成了課堂教學考慮的重點。較之常態性的聽課、評課活動,微課則具備了即時性的特點,它反饋及時,針對性強,評課更為客觀。
2.微課的分類
作為一種課堂教學方法,微課的分類與常用教學方法基本一致,如果按照語言傳遞信息來劃分,微課類型主要有講授類、問答類、啟發類和討論類,講授類是中小學最常見的一種常規教學方法,也是微課類型中最主要的一種,尤其是英語語法教學,以口頭語言傳授知識非常適合課堂實踐教學;如果按照直接感知或欣賞活動來劃分,則以演示類或表演類為主;如果按照實際訓練和練習類來劃分,主要有練習類和實驗類,其中實驗類在英語教學中很少采用;如果按照引導探究來劃分,主要有自主學習類、合作學習類、探究學習類,這也是英語課堂語法教學的發展方向。以上這些都是按照課堂教學方法來分類的,而對于微課的課前應用來說,則是以教學進程來進行劃分的,主要分為課前復習類、新課導入類、知識理解類、練習鞏固類、小結拓展類,其中利用微課進行新課導入,能夠起到活化課堂的作用。
二、微課實踐探討
1.設計思路
以《牛津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即8A為例,這里選取第7單元Seasons,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課前播放西城男孩翻唱的經典曲目“Seasons in the Sun”,以這首曲目導入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冬天(winter),通過圖片的展示將冬天的景致呈現在學生面前,并配上本節課需要學習的一些新單詞和詞組,最后師生之間進行互動,通過用英語句式來進行交流,進一步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基本句型結構的掌握情況,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說”的能力。在課前設計微課后學生已經被帶到了我們需要講授的那個“季節”中,因此在沒進入正是課堂教學前,學生就已經感受到“冬天”已經來臨,有效地避免了學生在課堂上“感冒”情況的發生。
2.教學成果
這種微課類型屬于講授類和演示類的結合,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節語法教學內容上,即對基本句型結構的分析,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句型結構分析本來就是英語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學生對知識難點本就在心理上有抵觸,如果將這些難點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就會在理解上顯得很吃力,進而喪失對學習的積極性,這樣開展教學反而“難上加難”。而這節課我們將講授和演示結合起來,在課前做好了動員,學生利用微課完成了課前預習,對陌生的單詞、詞組以及基本句型的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就給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創造了一個突破口,這不但減輕了學生辨識基本句型的難度,節省了課堂時間,還提前讓學生了解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教學流程顯得更為順暢,教與學的關系也更為融洽,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下便掌握了本節課的語法難點,真正實現了高效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錢婉莉,女,1976年出生,本科,就職于湖南省長沙市湘春路明德華興中學,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