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玉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程度的不斷加深,人們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它要求教師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就小學語文有效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合作學習模式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成為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它要求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以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在新時期得到教師以及學生的普遍認可。
一、樹立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
關于合作的認識是人們在不斷的工作以及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在人們對其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就會不斷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質疑教師的培養任務。就傳統教學方式而言,人們大多忽視教學認識的社會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為學生提供公平的合作學習機會,甚至有些教師會排斥學生之間的合作,這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學習壓力,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為解決傳統教學方式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必須加強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把合作意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有效提升自己的合作意識;其次,教師應將培養學生合作意識以及合作方法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設計一些只有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最后,教會學生一些溝通以及交流的技巧,讓學生能夠自如地與其他同學進行溝通。
二、合理地分配小組
小學語文是一門復雜的、基礎性的學科,要想在小學語文中正確應用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小組分配,這不僅影響學生整個交流合作的展開,也影響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對學生進行分組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措施:首先,教師應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對語文的愛好程度以及能力水平等有基本的了解,在進行綜合對比后再對學生進行分組,這有利于保證每個小組實力的均衡;其次,在分配的不同小組中,教師可以從成員中選出一名組長,組長主要負責小組活動的組織以及與學生之間的聯系,當然也可以讓小組成員自己推選小組的負責人,這有利于小組凝聚力的形成;最后,在進行小組分配時,教師必須確保組內較強學生與后進生的均衡,這樣分配主要是希望強生帶動后進生,最終組成一個合作能力較強的集體。
三、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
眾所周知,合作學習的目標是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進步以及發展,在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提出一些較難的問題,這些問題已經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就會質疑自己的知識水平,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那么,教師應如何設計問題呢?首先,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已有知識水平等設計問題,當然這樣所設計出來的問題大多難易適中;其次,教師所設計的問題不能太過偏離書本的內容,相反的,分組學習內容的設計要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相聯系,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比如,教師在教學生認識“桶”這個字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生字的拼讀,然后讓表現優異的學生帶讀,最后對字形字義進行分析,在不斷的討論中,學生就會記住“桶”的寫法,并知道“水桶”的“桶”就是這個字,并學會用“桶”字造句。
四、開展互助學習
新形勢下,合作學習教學方式的推廣遇到很多問題,由此可見,單純依靠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實踐是遠遠不夠的,相反的,要想推廣合作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就必須將教學方式不斷往課外延伸,這有利于學生時時刻刻樹立合作意識,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后作業以及課后復習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后安排同桌之間的合作學習,讓學生能夠聚在一起完成作業,在作業完成之后,還可以對彼此的作業進行檢查,當然,在發現問題的時候應及時指出來讓對方進行糾正。開展互助學習既有利于強化學生對自身的認識,讓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優點,也有利于健全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及時對錯誤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調整。
小學語文學習是一項長期“工程”,想在短期內精通語文知識是不可能的,新時期,如何讓學生在良好的合作學習中開展對知識的探究成為學校以及教師面臨的最大問題,為提升教師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合作學習的策略。首先,樹立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在促進自身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合理分配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實現共贏;再次,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確保問題難易程度適中;最后,積極開展互助學習。
參考文獻:
[1]韋碧準.小學語文合作學習模式構建的路徑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4(01):41.
[2]李杏柳.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J].才智,2013(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