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育活動就是培養行為習慣的過程。”小學階段的教育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活以及學習習慣,為學生將來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當前,如何在小學教育階段,對小學生實施有效的養成教育,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以及優良品德,就成了教育工作者們共同關注的一個話題。作為小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要意識到養成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還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養成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生;養成教育;實施策略
對于教育事業而言,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處于基礎階段;對于個人而言,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新時期的小學教育,應該注重開展養成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為將來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礎。良好生活與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建立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之上。而學校開展的德育養成教育,是引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筆者有從事多年的小學教學經驗,在這么多年的教學活動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學校是培養學生能力、開展養成教育的最佳場所。那么,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針對小學生開展養成教育呢?
一、樹立典型榜樣,借助榜樣的力量強化正面教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整個班級中,會有很多自覺性強、自理能力高的學生,他們往往在道德品質以及學習上也會有突出表現。對此,教師在管理班級的時候,就應該樹立典型榜樣,對這些學生良好的生活以及學習習慣給予表揚,強化榜樣的正面教育。教師在選擇榜樣標兵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該學生的自理能力、學習成績、道德品質等方面,更好地引導身邊的每一位學生。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在學生的觀念中,老師自身的言行舉止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經常會認為老師的所作所為幾乎都是正確的,因此,教師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要注重語言技巧,做到以身作則。
我們都懂很多道理,但是卻無法付諸實踐。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想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就需要從自身小事做起,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比如,當老師走進學校、教室的時候,如果發現地面上有垃圾等,教師要彎身將垃圾撿起來。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也開始懂得保護學校、教室的環境,最終達到美化校園的目的。教師的任何一個行動都會影響到學生以后的行為。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以及生活中要用自身正確無言的教育,做好示范,來感染每位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去模仿。
二、建立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溝通渠道,創建良好的教育環境
學校為教師教育學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其教學目標,還要告訴學生做人的道理。教師要配合以及支持家長的工作,引導家長采取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有助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5+2=0”公式可以解釋這一問題,也就是說孩子在學校的五天時間里可以接受到正面教育,但是在周六、周日這兩天從家庭、社會受到的負面影響會抵消學校中的正面影響。從中看出,家庭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起來,這就要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充分結合起來,并且家長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質。養成教育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不斷優化學校的育人環境;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誘導,同時加強管理力度,促使學生提高認知水平,實現養成教育的目的。父母不可能永遠跟著孩子,因此家長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如果家長一直溺愛孩子,不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自己獨立生活,不督促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中孩子是經不起任何風雨的。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推動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在小學階段中,小學生的生理、心理都會發生急劇變化。這個重要的時期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接受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增長自身知識的最佳時期。所以,教師不僅要規范、引導學生的外在行為,還要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只有具備健康的心理,才會影響其一生的健康發展。在青少年時期,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叛逆,因此教師、家長要重視學生的思想變化。現代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子女”,對于這些孩子,要注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各個學科的教師要抓住本學科的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教育,還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促使學生健康發展。除此之外,在生活上教師要幫助每一位學生,幫助一些生活上比較困難的學生。教師要鼓勵學生要和諧相處,創造和諧的、融洽的教學環境。每一位學生要與周圍人構建和諧的討論氛圍,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人作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良好的生活以及學習習慣,會使其受益終身。而良好習慣的培養,要從細節處著手。對此,教師要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融入日常的課堂教學和學生活動之中,對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加以重視,特別要注意哪些出現過問題行為的學生。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四項基本原則:其一,養成教育,要按照“從他律到自律”的規則;其二,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應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其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其四,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總而言之,在小學教育階段開展養成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良好的習慣會讓人受益終身。養成教育對于小學生而言,是打好人生基礎的重要教育階段,教師需要結合素質教育理念,教給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
參考文獻:
[1]戚雨蒙.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內容的構建及實施策略[J].新課程:下,2014(03).
[2]潘衛良.將“機”就計 將錯就“措”:淺談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實踐與創新[J].生活教育,2013(04).
作者簡介:王輝,男,1968年12月出生,大專,就職于甘肅省鎮原縣郭原鄉學區,研究方向: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