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
摘 ? ?要: 在高中階段,許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應用公式的熟練度,通常都會給高中生布置許多課外練習作業或讓學生做成套的測驗試卷。這種布置作業的模式十分僵硬,欠缺靈活性和實踐意義,因此許多高中生都十分排斥做作業。為了改變數學作業結構過于死板的狀況,本文分析了合理調節作業布置結構的方式,運用這些策略可以提高數學作業的靈活性,調動學生參與數學實踐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拓展思路、夯實基礎。
關鍵詞: 高中數學 ? ?作業結構 ? ?數學作業 ? ?調整策略
1.引言
長期以來,高中生對數學作業都有許多抱怨,部分高中生認為,作業只是一項沉重的負擔,無法提高考試成績也難以加深自己對知識的了解;還有一些學生指出,無論做多少作業和練習,自己的數學應用能力都難以得到大幅提升[1]。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數學作業的分配結構缺乏科學性和實踐價值。為了提高課外作業的教學價值,使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作業達到鞏固知識、深化理解的目的,筆者針對高中生的需求提出了調節數學作業結構的方法。
2.布置實踐探究作業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當前,多數高中數學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備戰高考,通常會讓學生完成大量的練習題,導致高中生對作業產生恐懼心理[2]。為了消除高中生對數學作業的抵觸心理,數學教師可以適當減少練習題作業,并為學生布置一些富有探究性的實踐作業,讓學生運用課外時間進行探究。比如,數學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立體幾何知識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探究性作業。
首先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幾何問題:現在有一個由多個平面構成的物體,這個物體上半部分由四個等邊三角形構成,下半部是正方體,現在使用剪刀把這個物體完全剪開,請計算出這個多面體的體積。在提出問題后,教師要叮囑學生在課外使用剪刀和硬紙皮嘗試制作這個多面體,并根據制作的多面體計算物體的體積。這種沒有固定答案的題目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自己設定題目的條件,并通過實踐自主計算答案。在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可以讓幾名學生將自己制作的多面體帶到課堂上,給同學們講講計算的要點。在學生分享了實踐成果后,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總結計算這類多面體體積的技巧。在完成實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自主研究解題技巧,不再單方面接受教師的灌輸,而是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角。
3.按照層次逐漸加深作業的難度使學生易于接受
當前許多高中教師會選擇大型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數學練習冊或試卷集作為學生的課堂練習和課外作業。這些練習材料收納了不同難度的數學題目,一些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沒有提前瀏覽練習題的內容,僅僅根據目錄和頁碼為學生布置聯系作業,導致學生在剛接觸到一個知識點時就要解答中等難度甚至高難度的題目[3]。學生在對某個知識點缺乏深層認識的情況下,很難快速、正確地解答中高難度的配套練習題,甚至會在解題過程中頻頻遇到障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數學教師在為高中生布置配套練習作業時,必須按照層次逐漸提高的原則,讓學生能夠慢慢適應解答中高難度的練習題。
比如,教師在為學生介紹了不等式知識后,可以選擇一道不等式練習題讓學生在課外完成,這道題目除了題干之外,下面還有若干小題,這些小題的難度由淺入深,能夠逐步幫助學生掌握不等式的知識。比如:一桿天平有左右兩個相同的秤盤但天平兩邊的秤桿長度不同。把物體M置于左側秤盤,稱得重量a,再運用右側秤盤稱量物體M,稱得重量b,問:
(1)物體M的重量能否表示為■?
(2)如何運用簡化公式表達M的重量?應該怎樣表示物體稱出的重量G?
(3)分析■與■哪個更大?
在學生剛接觸不等式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完成第一問,并嘗試分析第二問;在學生對不等式有較深的了解后,教師再布置學生完成第二問及第三問,根據學習進度逐漸提高作業難度,可以讓學生有適應和吸收知識的過程。
4.針對高中生的薄弱環節靈活調節數學作業結構
數學教師在為高中生布置作業時,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根據不同學生的數學水平和學習狀況制定不同的作業布置方案。在同一個班級中,由于一些學生對數學的領悟能力較強或基礎較扎實,因此學習進度要快于其他同學。針對這些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難度較高的課外作業;對于學習水平中等,能夠跟上教學步伐的中等生,教師可以多布置一些與教學內容配套的作業,并適當加入少量具有挑戰性的練習題,讓學生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而對于數學水平較低的后進生,教師要適量降低作業的難度,多為學生布置一些基礎性的作業,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用這樣的方式布置作業,經過一段時間后無論是優等生、中等生還是后進生的數學水平都能得到提高。除了按照學生的數學水平布置不同的作業之外,教師還可以按照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布置專題作業。在高中數學課程系統中主要有三角函數、立體幾何、方程式應用、數列、統計學等多項專題知識,對于難度較高的知識,教師可以適量增加相關作業,對于難度較低的專題則可以適當減少作業量。
5.結語
在現代教育理念的引導下,高中數學教師必須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并立足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根本需求,對數學作業的構成進行合理調節,提高作業結構的科學性,使作業不再是高中生的負擔,而轉變為高中生鞏固知識、拓展探究、深化學習、培養興趣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以上筆者立足自身數學教育經歷,針對高中生的學習需求,提出了合理調節數學作業結構的方式,運用這些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形成應用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秋霞.調整高中數學作業結構探索[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1,(05):278-279.
[2]張亞軍.高中數學作業結構調整的嘗試[J].課程教育研究,2013(09):354-356.
[3]鄭玉蓮.淺談高中數學作業設計方案[J].教育教學論壇,2011(1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