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80年代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在我國重興并發展起來。因其對現代化的反思和對民族文化的重視,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在我國現代文化思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市場,與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西化派一起成為主流文化思潮。學界對新文化保守主義的爭論也從未停止,但筆者認為,應理性看待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重興和發展,突破局限,使其從呼吁歸于傳統的理想走向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的實踐,從一味批判和激進反思走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本文從創業文化發展的角度,重新理性審視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局限性和發展可能性,提出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對發展創業文化的幾點啟發。
[關鍵詞]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創業文化;啟發
在國際格局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伴隨著對工具理性的反思和民族文化危機的擔憂,宣揚為緩解中國人信仰迷失、道德失范、精神“皈依”缺失問題而呼喚新的文化價值理念,進而保持民族文化獨立發展的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在20世紀80年代重興并發展起來,且將其稱為“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
一、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在我國重興的原因及其表現
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以“中國文化保守主義峰會”為標志的2004年以來,作為一種哲學和文化思潮的“大陸新儒學”,以其“力圖以價值理性來批判以工業化為主導的現代化進程中工具理性的過度膨脹而解決由之帶來的人性疏離、道德淪喪、信仰迷失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邏輯,引來了眾多認同者和追捧者,成為新文化保守主義在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新文化保守主義與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西化派一起成為現代文化思潮的主流。“新文化保守主義”的重興和發展,是受眾多因素影響的結果。
從國際新形勢來看,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在我國的重興和發展是必然趨勢。其一,“后冷戰時代”世界各國對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復歸傳統和保守,為其提供了重興的土壤。20世紀末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世界進入“后冷戰時代”,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思想界以對共產主義思想體系是否失敗的思考和對“激進主義”的反思批判為引子,引起對既往的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的全面反思和調整,以及對各自民族的現代化道路進行重新設計和選擇。在美國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以英國撒切爾政府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紛紛尋求新的發展思路開始聚焦復歸傳統和保守,發軔于英國光榮革命的文化保守主義逐漸成熟并隨之重興。其二,非西方國家全力傾向于提倡和發展本土文化對抗西方“后殖民主義”,為其提供了發展的機遇。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文化優勢為主要霸權手段的西方“后殖民主義”在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趁勢發展起來,并隨著非西方國家和地區文化多元化趨勢不斷加強,引發了非西方國家對民族文化認同危機,開始自然傾向于全力提倡和發展本土文化來對抗“后殖民主義”。中國知識分子同樣更多地關注和擔憂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優勢和霸權下的生存問題。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西方價值悖論”的觀點就指出:由西方化促進的現代化客觀上提高了非西方國家經濟、政治、軍事實力和民族文化信心,由此引發的傳統紐帶和社會關系的斷裂,造成對現代化的異化感和反常感,這就促進了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復興,甚至導致人們從宗教中尋求認同危機的答案。(1)其三,對工具理性過度膨脹及其帶來的嚴重問題的批判成為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主要任務。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工具理性的過度膨脹,甚至帶來人性疏離、信仰迷失、道德示范等嚴重問題,人類面臨的發展困境日益嚴重。因此就導致了以價值理性來批判工業化為主導的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工具理性過分膨脹及其帶來人性疏離、意義迷失等問題為基本特點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興起。(2)其四,欲以中華文明救治西方弊病的新趨向使中國文化受到青睞和贊揚,為中國當代文化保守主義者注入了強心劑。西方國家始終無法逾越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的資本主義制度難題和戰后新型民族國家發展面臨的重重困境,與長期以10%左右速度實現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中國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奇跡”、“中國模式”、“中國道路”越來越成為世界范圍內熱議的詞匯。甚至有學者認為“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21世紀人類如果要過和平幸福的生活,就應該回到2500年前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弗蘭西斯·福山認為:中國模式的有效性證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人類思想寶庫要為中國傳統留有一席之地。
另外,林毓生、余英時等海外學者20世紀80年代發起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化激進主義的批判在我國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重興和發展中有重要影響,為大陸文化保守派提供直接的理論來源和各種可能的支持,我國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重興是海外學者和大陸保守派相呼應的產物。總之,國際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無疑為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在中國的重興和發展提供了良好時機。
從我國國內情況來看,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重興和發展是中國現代文化系統中的重要組成,是具有中國文化主體對待文化環境變化的態度和心理的深層原因的,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一,伴隨改革開放開啟中國現代化進程大門,中國文化以包容的態度向世界各民族文化開放。從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到思想解放深化,從對外開放新格局到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從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網絡時代到和諧社會構建,中國思想空間的開放和寬松的文化環境使中國文化呈多樣化得到承認、尊重和發展。以自本自根自居的中國文化保守主義自然是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中國現代文化系統中不可獲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二,國人,尤其是中國文化精英,近代以來在中國文化處于文化沖突和文化嬗變之際,多數人具有對古今中西文化進行全面地多層次地深省的基本態度,這和他們在面臨大變革和新事物時的念舊情緒共同構成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重興和發展的文化心理基礎。其三,“文化保守主義是在中國文化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出現的”,(3)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重要環節。源起西方的現代化歸根結底不是中國文化完全內發性的產物,中國文化現代化之路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被動開啟的,必然要經歷從外在沖突到內在轉化的過程。20世紀末21世紀初,西方化思潮以簡單單一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心態否定中國文化傳統價值意義的局限逐漸被打破,阻礙傳統與現代良性互動的挫傷國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民族文化虛無主義已經站不住腳,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以西方化為主的現代化理念和對在此基礎上建立建設的經濟、政治、文化體制進行全面反思和調整。中國文化現代化開始呈現向內發展趨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反映在文化發展上就是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這終將深入到民族文化層面上來,傳統民族文化如何適應現代化需要就被尖銳的提出來。從中國文化自身發展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定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根本屬性,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族性的文化保守主義必然應得到適當的發展。重新檢視中國特色文化,珍惜自己的“國學”遺產,眼光向內,更多地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遍價值和現代意義。從傳統文化中發掘新的現代化文化資源,汲取其積極的、對中國發展未來有幫助的方面,經過中國文化價值系統內在轉化,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和中國文化現代化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思想發展態勢。這些都使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適應了我國綜合國力增強、民族精神振興等現實在文化上的必然要求,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興盛了起來。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20世紀90年代掀起的一場“國學熱”。由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燕園涌起“國學熱”》的長篇通訊發端,“國學熱”從高校延伸到整個社會,“‘國學與‘西學形成鼎立之勢,并日益受到國人的關注”。從此出現國學研究與出版熱、讀經誦典熱的現象,甚至還有“傳統文化復興論”等聲音。(4)其二,大陸新儒家作為一種哲學和文化思潮出現。以陳明、蔣慶、盛洪、康曉光等為代表,對港臺、海外新儒學提出尖銳批評,認為中國復興儒學不能走“心性儒學”,而是要走“政治儒學”的道路,并公開提出“王道政治”、“復興儒教”等思想主張,甚至要以儒學取代馬克思主義“王官學”地位,表現出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大陸新儒學已經發展為一種現實性很強的“復古更化”的政治思潮。
二、新文化保守主義促進創業文化發展的發展可能性與局限性
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作為我國文化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從重興和發展的表現來看,新文化保守主義在我國具有一定的市場和地位,表現出促進創業文化發展的可能性。國學熱研究和出版熱、讀經誦典熱在實踐中更多地體現為產業運營模式發展,表現出很強的市場需求和產業效應。雖然,新文化保守主義更多地停留在繼承傳統回歸儒學的一元文化形態,體現在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同時表現出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局限性甚至危險性。但也應該看到,它所極力倡導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學幾經滄桑沉浮,卻成功鑄造了中國人的精神特質和價值觀念,其開放性“創造的轉化”特質,在創業推動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必定會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包含創業文化在內的文化建設的重要精神資源。以儒家文化為思想根基的中國文化,其側重點在于對秩序的關注,強調縱向、橫向關系,強調對群體的責任、偏好、和諧和相互合作。(5)而這種對群體的責任、偏好、和諧和相互合作的中國傳統家庭式創業傾向所表現出來的勤勞致富、誠信踏實、互惠合作等創業文化價值導向。在對西方化、現代化和體制的思考反思過程中,文化保守主義保守的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土壤,催生出更加符合我國創業型經濟發展的新創業文化,必將開放出更加燦爛的民族創業文化之花。因此,重新理性審視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局限性和發展可能性,使其從呼吁歸于傳統的理想走向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的實踐,從一味批判和激進反思走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能夠反映新文化保守主義發展現實,并能夠實現新文化保守主義局限性蛻變的創業文化成為最好的選擇。最核心的是要弄清楚新文化保守主義促進創業文化發展的局限性,這是利用創業文化實現對新文化保守主義的創新性改造的重點。
第一,創業文化的開放性和文化保守主義的一元獨斷式狹隘思維是不相應的。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創業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特性在于開放性的創造性轉化,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包容發展,體現時代性富有創造性,不斷創新拓展新的文化內涵。創業文化發展是在平等尊重的對話和互動中,求同存異、勇于創新、包容發展,激活交流融合發展的積極文化資源因素,使多元文化元素融合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程。自本自根的新文化保守主義者在以傾力對抗西方“后殖民主義”為出發點的強調傳統文化復蘇和“復興儒學”無可厚非。但是,單一挺立傳統文化主體性的狹隘文化心態,并沒有把我中國文化開放性的特質,一些文化保守主義者極端地持一元主義文化觀,乾綱獨斷唯我獨尊,以儒家“仁政王道”替代源自西方的民主,全面肯定傳統、聽任傳統,甚至把馬克思主義歸于文化激進主義而否認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性,否定革命和改革,把反對意見完全拋之腦后,一味強調繼承而缺乏批判性的轉化與創造,表現出“中西殊絕”的基本立場。新文化保守主義這種一元獨斷式狹隘思維阻隔甚至敵視外來文化,只能是自縛手腳閉門造車,結果也只能是停滯不前,甚至破壞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內涵和特質而畸形發展。
第二,創業文化的系統性和文化保守主義的情緒化激進思維是不相應的。創業文化的發展因其關聯創業實踐的各個階段和方面而具有系統性特性,全面考慮和配置有限資源以創造新產品、新服務的過程中,凝聚了更多的有志之士,才形成了豐富的創業文化內涵。從橫向上的創業精神文化、創業物質文化、創業制度文化、創業行為文化,從縱向上的政府支持鼓勵創業制度政策、創業者精神文化素養、社會各界尊重贊賞創業的文化環境等表現的系統性發展,肯定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意義的整體取向。然而,缺乏系統嚴密、科學合理的理論建構的新文化保守主義,在實踐中傾向于內心深處的情緒化激進,甚至是“一種回歸傳統的躁動與情緒化的吶喊”,(6)尤其是在其文化立場、理論建設、發展規劃等方面,還是缺乏系統性、科學性的不成熟不開放不理性的文化價值,使其往往陷入淺近的文化層面符號而冷落弘揚價值理性意義的困境。
第三,創業文化的引導性和文化保守主義的復歸守舊思維是不相應的。創業文化的引導性特性一方面要求創業文化能夠刺激創業行為和創業活動的積極發生,另一方面要求在創業文化均衡穩定基礎上的科學創新而引領創業活動發展進程。文化保守主義一味復歸傳統保守舊制的思維不利于創業文化的創新發展,更不利于創業文化引導性特性的體現和發揮。因此,創業文化發展過程中要警惕文化保守主義思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能盲目溯尋文化根植強調文化主體性。
三、新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對發展創業文化的幾點啟發
新文化保守主義在現代文化思潮中雖然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市場,它對現代化的反思和倡導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具有一定的思想價值和社會意義。但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和表現出的獨斷性等負面影響,還需要進行深刻的理論積累和實踐反思。創業文化發展在應對文化保守主義思潮時,應當時刻體現其系統性、開放性、引導性和規范性的特質,克服新文化保守主義非理性的單一觀念,克服狹隘的獨斷對立,克服守舊的復歸傳統,克服激進的盲目發展,激發新文化保守主義促進創業文化發展的更多可能性,合理借鑒吸收多元多樣的先進文化元素,利用創業文化實現對新文化保守主義的創新性改造,使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
首先,系統多元,克服非理性的單一觀念。創業文化的發展是創業者、創業企業、政府、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要克服非理性的發展觀念,不能單一地強調創業者思想文化素質的培育和開發,更不能激進地依靠政府制度政策的鼓勵和支持。創業文化的發展要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以創業者能力素質的提高為基礎,以創業企業自身發展能力的提升為核心,以政府制度政策規劃為導向,以社會的廣泛認可和支持為支撐,統籌創業精神文化、創業制度文化、創業行為文化和創業物質文化建設,實現創業文化系統協調發展。
其次,開放創新,克服狹隘的獨斷對立。創業文化的發展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且積極開放地吸收先進文化元素的過程,要克服狹隘的獨斷對立思想,不能拘泥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當中停滯不前,更不能偏激地妄自尊大閉門造車。創業文化的發展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以本民族文化為根本,主動借鑒優秀的外來文化元素,引進先進的創新科技和管理制度,開放吸收融合有利于創業文化發展和創業活動發展的有力因素,實現民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推動創業文化的不斷創新和永續發展。
再次,引導發展,克服守舊的復歸傳統。創業文化的發展一方面是對創業行為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創新創造的源泉,要克服守舊的復歸傳統思想,不斷創新創造新的合乎實際的鼓勵創新的創業文化。創業文化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深入了解人民群眾在創業觀念方面的新期待,細致把握人民群眾在創業制度方面的新建議,動態追蹤人民群眾在創業行為方面的新模式,精準滿足人民群眾在創業物質方面的新訴求,不斷培育正確的創業價值觀念,制定科學的創業制度文化,規范不合理的創業活動形式,建設鼓勵創造的創業物質載體,持續提升創業文化品質。
最后,科學規劃,克服激進的盲目發展。創業文化的發展是創業環境建設的一種重要方面,是一個嚴密科學的文化系統,是對創業文化建設規律把握的動態過程,要克服激進的盲目發展的思想,要實現整體協調的科學規劃,不斷發展完善和豐富創業文化內涵。創業文化的發展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科學合理的要求進行創業制度的頂層設計,采取先易后難、梯度推進的方法,統一部署、嚴密組織、有效監督、有序反饋,建立健全創業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循序漸進地推進創業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系統協調的落實制度政策安排,有序有效地引導人民群眾依法創業、合法經營,實現創業文化營造氛圍、引領方向、凝聚力量、規范發展的功能,推動創業發展。
注釋:
(1)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2)李翔海,當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內涵、意義與困境[J],天津社會科學,1998(1):56-61.
(3)李翔海.當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評析[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24-34.
(4)朱漢國.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第183-186頁。
(5)Tsang,E.W.K.In seach of legitimacy:the private entrepreneur in China[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6:21(1):21-30.
(6)李翔海,當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內涵、意義與困境[J],天津社會科學,1998(1):56-61.
作者簡介:吳軍宏,男,1987-,河南省林州市人,重慶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教委2013年度軟科學研究項目《重慶市創業人才隊伍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KJ1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