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家亮
摘 要 本文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試形式三個方面介紹了通識教育課《左傳》導讀的特色,并就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情況并結合課程的特點,對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改進之處進行反思。
關鍵詞 通識教育 《左傳》 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Features and Refle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Zuo's Commentary" Reading
LU Jialiang
(School of History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features about The Guided reading of The Zuo's Commentary that is a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xam form.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recent years and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we also have to reflect on the deficiencies of them and some needing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The Zuo's Commentary; curriculum design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來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將其與大學教育相結合,其后逐漸成為現代大學教育最為常見的方式之一。①武漢大學是國內較早進行學分制、選修課制度改革的高校之一,在通識教育上積累了相當的經驗。2003年以來,學校進一步推動選修課制度的建設,加大了全校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力度,《左傳》導讀(以下簡稱“導讀”)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設立和講授的。②在另一方面,長期從事科研和專業課教學的高校教師嘗試講授全校性的通識教育課程,也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由專業講授向通識教育發展的一個有益嘗試。③
眾所周知,《左傳》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著名典籍之一。大約在戰國中期成書,是記載春秋歷史的重要著作。研讀《左傳》,是了解、閱讀我國古代元典的重要方面,是國學訓練的基礎功課之一。“導讀”的主要目的有三:(1)通過講授,使學生大體熟悉《左傳》的內容、體例和文本特點;(2)加強學生們的文言文學養和對中國古代典籍的閱讀能力;(3)通過一些章節的解讀,具體了解春秋時期相關歷史事件、人物、習俗、文化和典章制度。
自2010年以來,我們一共完成了四輪課程的講授。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反饋,并結合選課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講授內容的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完善了“導讀”的主要教學內容,并在具體教學方式和考試形式上進行了一些嘗試。為了更好地開展以后的教學活動,我們將該課程設計的一些特色和不足總結于此,并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1 多層次教學內容的設計
“導讀”的教學核心是《左傳》這部先秦古書,應該說與其它先秦時期的典籍相比,《左傳》更具獨特魅力:
(1)《左傳》是關于春秋時代歷史的最珍貴記錄,是了解中國歷史上春秋時代、乃至整個先秦時期的最為主要資料來源,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全書涉及大量歷史人物、事件、地名以及典章制度方面的信息,這是其它先秦古書所不具備的。換言之,這在教學上對任課老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與講解其它先秦經典不同,課程的設計應更注重其歷史性。
(2)《左傳》作為一部古代史書,同時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思想性,可讀性非常強。唐代著名史學理論家劉知幾回憶幼時讀《左傳》的感受,即云:“若使書皆如此,吾不復怠矣?!雹芤虼耍ㄟ^研習《左傳》可以受到中國古代語言和文學的訓練和熏陶,培養學生們獨立閱讀中國古代經典的能力。同時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可以加強學生們的個人道德修養,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3)《左傳》成書較早,其文獻源流和注釋研究情況較為復雜,選課同學作為初學者容易受到錯誤觀點或質量較差注本、譯本的誤導。加之學生們專業背景多樣,課程有必要去蕪存精、簡明扼要地對此類問題進行澄清。并做到舉一反三,培養同學們獨立學習、閱讀、使用先秦古書的能力。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在課程設計時,將主要的教學內容劃分為了三部分:
其一,《左傳》概論。主要是對《左傳》總體的介紹,目的是讓同學們建立起對《左傳》在內容、價值、流傳、版本等方面的總體認識,為后續分篇精讀奠定初步基礎。具體而言,又包括《左傳》的價值、《左傳》的成書、《左傳》的文獻源流和主要注本三個方面。
在介紹《左傳》整體結構和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從史學、文學和思想三個方面對其價值進行歸納。如《左傳》的史學價值,在強調基本史料價值的同時,重點分析了《左傳》在歷史寫作范式和史家筆法兩個方面對后世的影響。又如其文學價值,則借鑒沈玉成先生的研究成果,⑤從敘事方法、人物形象描寫、細節描寫、語言駕馭的技巧等方面加以說明。思想價值,則在重點介紹重德、尚禮等積極思想的同時,對《左傳》所反映的春秋時期“尊王攘夷”以及該書所獨具的“崇信巫鬼”等思想進行了客觀的評述。關于《左傳》的成書,除對其作者和成書年代的主要觀點進行剖析外,還對與之相關的典籍及其與《左傳》的關系進行介紹(如《春秋》、《公羊傳》、《谷梁傳》)。再如《左傳》的文獻源流,通過分析,并結合《尚書》、《儀禮》、《詩經》、《周易》等先秦古書的文獻源流情況,對中國古代學術史上的今古文之爭、古文經立于官學的艱難歷程也進行了介紹。
在《左傳》的注本這一部分,則在全面介紹古今主要注本的基礎上,又分層次地對目前主要流行的各種《左傳》版本的特點和使用范圍進行了點評。比如關于《左傳》的教材,介紹的是《左傳選》;⑥關于《左傳》的流行注本則推薦了《春秋左傳注》、《左氏會箋》以及阮元??獭妒涀⑹琛分惺杖氲摹洞呵镒髠髡x》等;⑦而關于《左傳》其他重要注本和主要研究成果,則介紹了《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春秋左傳詁》、《左傳紀事本末》、《左傳分國集注》、《春秋左傳研究》等。⑧以上注本及研究成果基本照顧到不同層面的需求。
其二,選取《左傳》的部分內容進行導讀。主要包括以下9篇內容:鄭伯克段于鄢、周鄭交惡、鄭伯入許、公孫無知之亂、邢衛南遷、召陵之盟、韓之戰、乾谿之難、吳入郢。上述內容的最后確定是經過一定篩選的,比如“鄭伯克段于鄢”發生在魯隱公元年,是《左傳》中第一件長篇敘述的事件,內容嚴謹、結構完整。其部分內容,在中學課本中已經出現,且常被其它普及性的古文選讀類書籍選中,因此作為課程的第一篇導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過渡性。此外,該篇內容涉及鄭莊公同自己親生母親(武姜)和同胞弟弟(共叔段)之間為了爭奪權力的一場斗爭??梢院芎玫胤从炒呵飼r期,原有的社會秩序遭到破壞,君位繼承、家庭倫常出現危機這一社會背景。最后,該篇與其后的“周鄭交惡”、“鄭伯入許”均涉及春秋初期鄭莊公小霸的政治形勢,我們也希望通過本篇的閱讀,圍繞鄭莊公、鄭國在春秋初期的活動,進一步對春秋初期列國的發展態勢作一個由點及面的擴展,這是選擇本篇的原因。而“公孫無知之亂”、“邢、衛南遷”、“召陵之盟”三篇則圍繞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展開,涉及齊桓公繼承君位的過程,以及作為霸主在當時國際上的一系列活動,可對春秋時期中原諸姬所面臨的南北兩方面的壓迫這一態勢進行展現,同時引出春秋時期重要的勢力楚國?!扒G之難”、“吳入郢”兩篇則是對春秋時期楚國國內外形勢的擴展,對于春秋中后期吳、越兩國加入中原爭霸的新形勢亦有兼顧?!绊n之戰”一篇的選取目的有二,一是對春秋時期秦、晉兩個重要大國的發展情況和關系進行介紹,二是籍由這場戰爭對春秋時期發生的大小戰爭進行一個案例式的分析。應該說,上述9篇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涵蓋了春秋時期的重要國家和部分重要歷史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其缺漏亦有不少。為了彌補這種缺失,我們在概述部分通過舉例的方式對“假道伐虢”、“驪姬之亂”、“殽之戰”、“邲之戰”、“鞌之戰”等內容進行簡要分析。在隨堂作業部分,則選取“滕侯、薛侯爭長”、“楚子問鼎”等篇進行標點訓練,同時引導學生們進行自學。
其三,結合原文的閱讀,對先秦時期一些重要的文化現象、典章制度、歷史規律進行分析。具體包括“姓氏與名字”、“中國古代的書寫載體”、“盟誓制度”、“分封制度”、“楚國官制”、“西周王室興衰”、“國家的存與滅”、“國家的遷徙”等內容。其中“姓氏與名字”是為了幫助學生們理解《左傳》中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稱謂的現象。在此基礎上,還進一步向后代延伸,介紹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的“去二名詔”、“單名稱字”、“郡望與堂號”等文化現象。⑨“中國古代的書寫載體”則是為了與課堂中大量使用的出土文獻資料配合,讓學生們對甲骨、金石、簡帛、紙張等古代常見書寫材料形成一個總體認識。⑩“西周王室興衰”、“國家的存與滅”、“國家的遷徙”三節則圍繞國家形態、政治架構和行政區劃等內容展開,勾勒出從西周到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國家政權、行政區劃等方面的大致脈絡。豘這一部分內容的設計,大體與《左傳》原文閱讀相呼應,以達到相互促進,加深理解之功效。
2 新舊結合的教學方式
“導讀”這門課程的教學方式應該是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并用,盡可能增加新材料以及老師個人的思考,從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歷史問題,培養其獨立閱讀中國古代經典的能力。
現代手段主要是指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我們在《左傳》概論這一部分主要采用的是這種教學方式,以PPT的形式進行;而在《左傳》原文的導讀和擴展討論階段,我們還是采用傳統方式,即以WORD分欄的形式讓原文和注釋進行對應,并對原文逐字講解,再輔以圖片、地圖以增強教學效果。對于這樣一種新舊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也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比如有學生認為繁體字對他們而言存在一定的閱讀難度;WORD文檔分欄后字體太小,后排看不清楚;建議老師增加視頻教學內容等等,我們認為這都是非常好的建議,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斟酌采納。
在具體講授過程中,我們比較注意對考古資料的應用,尤其是新發掘考古資料的介紹。比如,在講到齊國世系的時候,使用了2008年至2010年新發掘的山東高青陳莊遺址中的甲骨文、銅器銘文資料。在分析楚國世系時,則將《史記·楚世家》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楚居》進行比較分析。豙幾乎每輪講授,都會結合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對部分講授內容進行更新。此外,我們比較強調對前人研究成果的質疑,加入老師個人的見解。對于有爭議的地方,往往只是分析各種觀點的優劣、得失,而不作最后的判斷。比如“周鄭交惡”,在講述周天子與鄭國大戰經過時,鄭國公子子元對作戰方略進行分析:“陳亂,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顧之,必亂。蔡、衛不枝,固將先奔。既而萃於王卒,可以集事。”其中的“王卒顧之”的“顧”,《春秋左傳注》中解釋為“今言照料、照顧,王軍一面照顧陳之潰兵,同時復與鄭戰,故必亂其陣容。”豛顯然這種理解不夠準確,我們引《說文》的注釋、及《孟子·梁惠王下》的文例,將其解釋為“環視”,則適與原文的語境相合。
3 不拘一格的課程考核
《〈左傳〉導讀》的考試分為期中隨堂考試和期末作業兩部分,如前所述,期中隨堂考試采用的是給《左傳》一小段原文進行標點的形式,其目的在于進一步培養學生們閱讀古書的能力。同時,通過這種形式將課堂講授中無法顧及到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們進行自學。
期末作業,我們則設計了一種介于閉卷考試和課程論文這兩種常見考查形式之間的、更為靈活的方式,由于不是閉卷考試,也不是課程論文,所以我們將其稱之為作業。其具體形式為,由任課老師提供一份WORD版本的《春秋左傳正義》,然后為全體選課學生分配其中的一年作為工作對象(如機械學院A同學負責閔公元年),并參考相關工具書,對WORD版本的內容進行???,此外還要對WORD版本中混在一起的《春秋經》、《左傳》、杜注、孔疏等進行區分,最后則對該年發生的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事件用一句話加以概括。不難看出,這種作業的考查形式是相當靈活的,每位同學的作業內容均不相同,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作業評分的高低完全依據每位同學投入的精力和對本課程學習后領悟知識的多寡及以前的學習基礎等因素來確定。而每位同學所完成的最終成果,也可以與其他同學共享。因此,這樣一種考試形式,避免了閉卷考試偏重知識點考核,課程論文千篇一律、淺嘗輒止的弊端,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古書。
總而言之,《左傳》導讀雖然經過了近5年摸索,其講授的內容和方式初具模式,但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這類專業性較強的人文科學課程,轉變為強調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之后,如何把握好度,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效果,是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就目前的教學體會而言,我們認為在內容和考核方式上應注重其普及性,最終目的是要引導學生對中國古代經典和傳統的興趣。而在講授技巧上應注意專業性,這包括以專業的語言表述普及性的問題,以專業的精神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等。
注釋
① 關于“通識教育”的由來和歷史發展,可參看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劉帥,汪霞.究竟什么事通識教育——基于對美國通識教育歷史發展階段的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12(2).
② 武漢大學整個通識教育課程的情況,可參看吳平,陳學敏,曾德軍.武漢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探索.中國大學教育,2005(1).
③ 已有教師進行嘗試和總結,如郭齊勇.我開的兩類“四書”課程——作為通識教育與作為專業訓練的國學經典課.中國大學教育,2012(9).
④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史通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67-268.
⑤ 參沈玉成.從文學角度看《左傳》.文史知識,1984(11).后收入沈玉成文集.中華書局,2006.
⑥ 徐中舒編注.左轉選.中華書局,1985.
⑦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2009.竹添光鴻.左傳會箋.巴蜀書社,2008.阮元???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
⑧ 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科學出版社,1959.洪亮吉.春秋左傳詁.中華書局,1987.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9.韓席籌.左傳分國集注.江蘇人民出版社,1963.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中華書局,2006.
⑨ 參魏斌.單名與雙名:漢晉南方人名的變遷及其意義.歷史研究,2012(1).
⑩ 參錢存訓.書于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豘 參李峰著,徐峰譯,湯慧生校.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與政治危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李峰著,吳敏娜等譯.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三聯出版社,2010.
豙 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壹).中西書局,2010.
豛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20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