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莉
摘 要:過去很多美術教師都認為,文本解讀是語文學科的工作,是遠離美術學科教學的。所以大多教師都沒有去觸摸文本解讀。筆者在一次教研活動中,身體力行的深入進行了浙美版七冊十一課《塔》的深入解讀,收獲了許多的切實有效的方法。本文就美術教師該如何進行有效的文本解讀,結合筆者自己的親身經歷,闡述了美術教師進行有效文本解讀的方法和具體感受。
關鍵詞:小學美術 文本解讀 策略
一場漫卷全國的基礎教育課改浪潮中,我們一線老師有幸觸摸到了嶄新的教材。在其使用過程中,翻看浙美版的實驗教材,我們可以看到教材涵蓋了繪畫、雕塑、攝影、設計、園林、建筑、生物、歷史等多個領域的內容。考慮到美術是一門建立在視覺欣賞為主要層面的學科,故一切與視覺審美有關的知識便從容的走進了教材。這些內容的出現對執教者的知識廣度要求較高,需要教師廣泛、大量的閱讀,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知識層面的準確性。
于是文本解讀的方法應運而生。這種方法比我們經常提到的教材分析,來的更為深入、更為有效、更為系統。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把原本屬于語文學科的文本解讀“嫁接”到美術教學活動中,并且有效的開展文本解讀,使之服務于教學呢?首先要通過課標的研讀找到正確的教材定位,并通過簡單的資料查閱讀懂教材;其次要深入的了解、品讀教材,準確的把握知識,讀出教材的廣度和深度,將教材吃透;最后還要關注學情,活用教材,生成有效的教學設計,從而保證教學的客觀高效。
一、廣征博覽,讀“懂”教材
在小學階段我們在教材上看到的是一張張精美的圖片,文字成了教材的點綴,通篇教材給我們閱讀的文字屈指可數。面對這樣“以圖為本”的教材我們可以嘗試用以下方法進行解讀:
1、初讀,了解教材基本信息
教材的基本信息通常都是顯性的、外在的。我們在最初的圖片資料閱讀中可以比較容易讀出教材的許多顯性資料。如《家鄉的橋》一課,我們初讀教材的過程中可以快速弄清什么是橋?橋的作用、橋的歷史、橋的種類等基本信息。讓我們在第一眼的解讀中找到與教材相關的基本線索,為深入的解讀打開良好的開端。
在教材的初讀過程中,我們要關注教材上文字給予我們的指引,它們的存在將是我們進一步解讀的引路人。美術教材不同于語文、數學學科,每一課內容涵蓋的知識信息都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知識體系。我們要在解讀初始明晰:我要讀什么?我要怎樣讀出教材中的美術元素,才能讓我的課堂美術味道濃郁。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們的解讀才能夠不至于偏離教材。就如《秦陵兵馬俑》一課,語文教師在解讀,歷史教師在解讀,美術教師也在解讀,怎樣讀,才有我們美術的學科特色呢?于是造型、色彩、工藝、裝飾等方面的信息就成了我們美術教師需要深入挖掘的層面。這樣的解讀,才能夠為我們的教學提供正確的引領。
2、細讀,了解教材知識定位
美術教材是一種可以供人慢慢瀏覽的視覺圖片。在教材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慢慢的瀏覽,簡單的了解教材圖片帶給我們的視覺信息。極少會有人會通過讀教材與課標對話。然而,真正的解讀教材需要讀課標,才能了解教材的定位。進而才可以理解教材。
過去,在我們觸摸教材的時候,所做的通常是就課論課。很多教師在實際的工作中還會先有教學設計后定教學目標的做法。很少有人會去結合課標來理解教材的定位。當我們深入文本,仔細品讀課標,我們會發現課程標準已經給予我們教材處理時的明確指引。如果我們能夠融會貫通,我們將不會再草率的處理教材,不會輕易的拋棄教材。因為課程標準的理念會引領我們正確、巧妙的讀懂教材。它是我們定位解讀教材的指南針。教材上任何一個教學內容,都可以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確定教學目標,以及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我曾經對四年級的建筑課程《戲曲人物》進行過深入的解讀,在解讀的過程中我結合課程標準,很容易的找到了教材的定位:了解中國戲曲的藝術特色及戲曲人物的表演特征。運用水墨的技法技巧表現學生喜愛的戲曲人物。通過欣賞和表現戲曲人物,讓學生感受戲曲的魅力,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了解、運用、感受三個詞語準確的定位了教材。這樣就可以避免教師過多的去研讀有關戲曲的知識,讀偏教材,浪費過多的經歷。我們只要將教材的重點放在水墨的感受即可。這種具體的實踐操作,是課標要求學生能夠“運用”的技法,也是需要學生掌握的方法。
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在處理教材的時候,便可以緊緊的圍繞美術的實踐體驗開展。這樣才可以保證我們的美術課存在濃郁的美術味兒,而不是變成了戲劇藝術欣賞。
3、詳讀,了解教材編撰意圖
我們僅僅通過圖片的解讀來了解教材的知識涵蓋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用心的和教材對話,仔細聆聽教材中細微的聲音。通過我們用心的解讀,了解教材編撰者的意圖,領會教材的精髓,才能真正的吃透教材;才不會輕易地放棄教材為我們提供的有效信息。也只有用心的品讀,才可以發現教材編撰者的良苦用心,才能真正體會到教材的妙處。
如四年級的《窗花花》教材編撰者本著傳承民間文化的理念,把這一內容放入教材。我們地處樂清,可以感受到細紋刻紙的魅力,可以和孩子們自豪的交流家鄉的民間工藝一絕。然而,我們在驕傲的同時也在思考,樂清的藍夾纈如藍印花布一樣質樸、美麗,然而它確處于消失的邊緣。此時,我們美術教師應該做什么?是不是我們應該將教材編撰者的理念延伸,讓我們能夠用實際的行動更加接近教材編撰思想,深入的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呢?正是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們的美術課堂才可以變得生動,我們的教材解讀才可以變得有效。
二、反復推敲,讀“透”教材
一位合格的一線教師,是可以在詳細品讀教材后,準確的領會教材的意圖。一位優秀的教師則需要做更深一步的品讀,不僅僅在表面讀解讀,還要透過教材的圖文,通過自身精心的設計,巧妙的講授帶給學生新的知識,帶給學生生動有趣的課堂。能夠做到這些,首先要做到將教材融入心中。將教材的廣度放大,深入的去了解與教材相關的知識。那么我們了解的知識是不是準確的,是不是適合學生的呢?我們可以嘗試利用以下方法進行:
1、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輔助解讀
網絡是一本實用的百科全書,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很多知識性的困惑。當我們面對一個陌生的知識體系,我們可以首先選擇網絡進行初步的了解。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教材內容的原生價值,讓我們對教材有一個初步的認知。然而,網絡能夠提供給我們的知識是寬泛的,需要我們靜下心來過濾。
我們在利用網絡解讀教材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教材解讀的準確性。正如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一樣,對于網絡提供給我們的信息我們要仔細驗證,合理使用。
2、查閱書刊典籍輔助解讀
在我們解讀教材之初,我們更多地依靠網絡資源。網絡能夠帶給我們的信息是快捷的、高效的,但是網絡能夠帶給我們的知識卻不是系統的、深入的。更多深入的資料還是需要我們通過閱讀來解決。
在《塔》的解讀與設計過程中,我們通過閱讀書籍了解了中國古塔的建筑知識;了解了佛教中塔的重要地位;揭開了中國古塔層奇面偶的神秘面紗;弄懂了什么是塔式樓閣,樓閣式古塔。書籍讓我們更深的了解了教材。也是通過書籍的閱讀,讓我們揭開了在教材中令我們比較困惑的問題。
書籍可以讓教材的使用者更深入的理解教材。
3、實踐走訪輔助解讀
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堂教學內容,大多數教師都會補充教材內容,合理的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在樂清講古塔,東塔這座千年古剎是必不可少的教材輔助補充內容。然而,東塔我們的孩子了解多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孩子們對家鄉古塔的了解僅僅是一個名字而已。令人汗顏的是作為教師,我對東塔的了解程度也和孩子們相差無幾。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在課堂上該如何引領學生欣賞這座家鄉的名塔?所以,給自己快速充電成了當務之急!
查閱資料發現,關于樂清東塔的文字記錄聊聊無幾,根本無法滿足我們課堂教學的需求。我們該如何將關于東塔的知識準確的傳授給學生呢?電話訪談和實地走訪則成了我們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了解方式,通過近距離接觸,得到了許多真實有效的第一手資料。
三、合理取舍,讀“活”教材
我們深入的解讀教材就是為了靈活的使用教材,尊重教材的編撰理念,尋求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教材帶給我們一線教師的是經過反復驗證的準確信息。我們在深入解讀的基礎上可以領悟教材的神髓,可以在深入解讀教材之后發現我們解讀過程中的誤差。
當我們真正的將教材讀懂、吃透,我們則可以合上教材,從容的開始屬于我們自己的個性教學設計。此時我們的設計是深入的、準確的、經得住推敲的。那么,我們將如何把握靈活處理教材的尺度呢?
1、活用教材,找準“著力點”
教學著力點,是我們處理教材的突破口,也是我們教學中努力尋找的教學主線,是有效教學開展的基本保障。有了深入的解讀,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輕松的發現教學主線,還可以保證我們將教學著力制定的準確性、合理性和科學性,它是有效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
2、活用教材,科學重組
教材解讀的過程是將文本進行細致的解剖。在解讀的過程中,我們要用心聆聽教材中細微的聲音,力求解讀的深入,理解的深刻。面對解讀全面的材料群,我們要做的則是科學重組。
怎樣的重組才是科學的呢?首先我們的選材要圍繞已經制定的教學主線開展,這樣可以保證我們教材處理的合理性。其次我們的選材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這樣可以保證我們教材處理的科學性。最后我們要根據執教者的個人風格制定個性的教學方案,最終形成有效課堂。
例如《塔》的教材再構,我們結合了教材的深入理解與分析,最終秉承文化傳承的理念,將家鄉東塔作為我們課堂教學中重要講解的塊面。雖然教材中沒有東塔的圖片,但是我們這樣的教材重組融入了愛家鄉的情結,符合教材的編撰理念。也能夠有效的幫助我們的孩子更為深刻的認識家鄉的“國保”,了解家鄉著名的古建筑。
在整個教材重組過程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因為他們才是我們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體。對學生沒有深入了解的教學方案,無疑是空中樓閣,經不起推敲。在《塔》的學情分析過程中,我們結合了kwl的知識分析系統,準確的把握了學情,為我們的有效教學提供了保障。
尊重編者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適合教者風格的教材重組,是在深入的文本解讀之上進行的,這樣的教材處理是有效教學生成的根本保障。
3、活用教材,鑄就“精彩”
課前的一切努力,最終要服務于教學。通過用心研讀,科學處理教材之后,就可以水到渠成的生成適合教師個人教學風格的教學設計。這種的設計生成,是鑄就精彩課堂的基礎。
當我們步入課堂,有了深入解讀的保障,我們可以從容應對課堂教學中的各種狀況,可以真正做到人課合一,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彰顯執教者的個性,體現教師的個人魅力所在。
浙江名師朱軍老師,就是深入文本,鑄就精彩的典范。他為了上好《飛天》去敦煌;為了了解木板年畫,去朱仙鎮學藝,正是有了這樣的執著探索,才成就了他課堂上的精彩、從容。
由此可見,文本解讀是精彩課堂的基本保障。有了深入的解讀,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從容;有了深入的解讀,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深入;有了深入的解讀,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個性十足;有了深入的解讀,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徐華鐺 《中國古塔造型》〔M〕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7 14—87
〔2〕干國祥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M〕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1 2—83
(浙江樂清育英學校 浙江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