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摘 要:如今,實現民辦高校的長期發展意義在于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以增強社會對于民辦高校辦校水平的認同感。本文通過結合長春科技學院近年來工作經驗探討分析民辦高校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企業創業實踐的必要性,以及怎樣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創新意識的問題現狀和解決策略。
關鍵詞:民辦高校;創新精神;企業創業能力;現狀策略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水平總體處于上升趨勢,近年來明顯有大幅度的提高。如今,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開始興起了一批批民辦高校,通過政府以及社會的各方面努力,民辦高校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為社會提供了許多復合型人才。然而,為滿足當今市場需要,那么民辦高校就要以新形勢為前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企業創業能力,以保證社會的用人需要,促進社會快速發展。
一、民辦高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企業創業能力的必要性
1.為滿足時代發展需要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國的經濟水平以迅猛的速度在世界經濟中不斷上升,技術與科學領域的水平也不斷提高,以科技主導的現代化生產也逐漸替代了傳統的手工業制造,由此導致社會企業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全方面的綜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電子信息自動化的應用使得社會不再需要多數量的勞動者,這就需要勞動者中精益求精。近幾年來,高校畢業生面臨著畢業等于失業的殘酷現實,大學生就業壓力變得越來越大。近幾年來,國家勞動社會保障部以及一些政府的相關部門也陸續為走出校園的大學生提供相對良好及便利的創業環境,進而提出了“企業開展了大學生創業培養”作為民辦高校的指導以及扶持幫助計劃的一些有利于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
2.為滿足民辦高校發展需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當下,如何使民辦高校得以立足長期的穩定發展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需要在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的同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而要使民辦高校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就在于民辦高校怎樣能培養出高素質人才,怎樣能得到社會的廣大認同,以及怎樣能滿足發展中的社會需求。假使我國的民辦高校也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技術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等這類綜合能力過硬的人才,那它一定會樹立一個良好的社會形象,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被社會需求的能力,然后保持這樣的態勢,使其在這個發速發展的社會中得以適應,并且可持續的發展下去。
二、民辦高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企業創業能力的現狀
1.教學目標不明確。目前民辦高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將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以及企業創業能力劃分為進本課程之外,認為這方面的培養屬于其教育職能之外的專門性教育,不是民辦高校應該的著重培養項目,因此,還沒有開設專門有關的系統教學課程對每一位學生的規劃及培養,而且學校也沒有請進專業的教師隊伍,沒有完善相關的教學設施,有些民辦高校甚至把
2.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有待健全。民辦高校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企業創業能力的教學工作應該包括以下工作:培育目的、課程設置、師資投入、實踐指導、組織管理、測評監督等一系列的系統教育工作,為使這項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進而建立一套完善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企業創業能力的人才培養機制也離不開政府、企業、學校等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但就現狀來講,民辦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企業創業能力的教育工作仍然屬于一個實驗和探索的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且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
3.實踐訓練的平臺過少。民辦高校需要提供一些讓學生們去實踐創業的平臺,來保障民辦高校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企業創業能力的教育工作中有效進行,民辦高校需要解決這個平臺的問題,而這種平臺的搭建也能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企業創業能力提供良好的反饋和效果。實踐訓練平臺的搭建需要人、才、物等各個方面的大力投入,由于我國民辦高校就目前來說,實力有限,而且追求短期的利益,所以沒有將太多的經費投入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企業創業能力中去,這樣直接導致了有關教育的基本設施無法完善,致使社會創業環境處于不良狀態,實踐訓練平臺的缺乏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創新、創業人才的養生與發展。
三、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企業創業能力的策略
1.重塑創新精神與創新觀念。民辦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觀念的過程中:第一,要課程設置得以優化。使在設置相關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專業知識的系統性以及前沿性,還要考慮在課程結構設置上相應的實踐性課程設置,達到優化。第二,要改進教學方法。根據民辦高校的特點,探索尋找適合的教學方法,采取有針對性的引導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和實踐式教學方法。第三,要改革教學質量評價模式,讓教學評價的內容要體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同時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們更快的成長等。
2.提供社會實踐活動機會。社會實踐平臺的搭建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在此期間學生還可積累許多實踐經驗,為以后的自主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民辦高校引導大學生參加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可以使他們能提前接觸社會,并不斷地適應,這也是大學生提高社會適應力的有效途徑,使在校學習的理論與實踐能有機的相結合,培養學生溝通能力、社交能力、創造能力等多方面的才能。
3.為學生打造良好創業環境。民辦高校要利用好各類相關政策,為大學生提供有利的創業條件,指導、幫扶大學生創業。民辦高校不僅要爭取和利用社會各界有利的條件,而且還要發揮學校本身的優勢為創。
業學生與企業的幫扶搭橋鋪路,為學生創業努力爭取外界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支持,幫助學生了解并充分有效利用國家的幫扶政策等。
參考文獻:
[1]李小蘭.淺談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21):74—75
[2]李釗.湖南涉外經濟學院辦學特色[M].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蔡克勇.21世紀中國教育向何處去[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87-197.
[4]江澤民.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N].人民日報,1999-0
6-15(1).
[5]劉克利,謝再根.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J].江蘇高教,2002(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