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林場林業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宋彥文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圍場 068466)
摘 要:該文概述了塞罕壩林場產業現狀,分析了目前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今后林業產業發展對策。主要包括:鞏固第一產業、強化第二產業、做強做大第三產業等。
關鍵詞:林場產業;現狀;發展對策;塞罕壩林場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4-117-02
塞罕壩林場建場50a來,經幾代務林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昔日“飛鳥無棲樹 黃沙遮天日”的漠漠荒原上,營造起了“百萬畝”林海。塞罕壩人秉承著“生態立場 產業強場”的經營理念,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目前形成了以木材銷售產業為主、綠化苗木銷售產業、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為輔,林下經濟、風能利用、多種經營為補充的產業格局。
1 產業現狀
1.1 木材銷售產業 20世紀80年代初,建場初期營造的人工林逐步進入經營期,產生了林產品,便誕生了木材銷售產業。從最初的“零星采伐、即產即銷”,發展到現在的“以競價銷售為主、議價銷售為輔,立木銷售、訂造才銷售、庫區木材銷售、原條銷售相結合”的立體銷售模式;從最初的每年采伐蓄積不足1萬m3到現在的每年采伐蓄積20多萬m3,足以說明木材銷售產業已逐步成為塞罕壩林場的主導產業,是全場干部職工正常生產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所以木材銷售產業,是目前塞罕壩林場的第一產業。
1.2 綠化苗木銷售產業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綠化應運而生。塞罕壩人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及時搶占市場,靠優勢樹種云杉搶占了京、津、唐及周邊大、中城市市場,并有逐年擴大的趨勢。以優勢樹種樟子松搶占以鄂爾多斯為主的內蒙及甘肅等市場。以豐富多樣的闊葉樹種吸引全國各地客商云集。并且結合人工林經營,通過跡地造林逐步擴大苗木基地,儲備后背資源。收入逐年增加,近年已經成為繼木材銷售產業之后的又一重要林業產業。
1.3 森林生態旅游產業 塞罕壩的“百萬畝”林海,營造了一處天然氧吧,除美化環境外,還為人們提供了休閑游憩的好去處。正迎合了當今人們回歸自然、追求綠色環保生態旅游的心態,近年來到塞罕壩旅游觀光的人越來越多,每年入園人數近50萬人次,其經濟收入也相應逐年增加,與木材銷售產業、綠化苗木銷售產業成為塞罕壩林場的三大支柱產業。
1.4 林下經濟發展 受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的限制,塞罕壩的林下經濟始終是一塊短板,適合塞罕壩林下種植的品種少之又少,林下養殖投入大產出少的矛盾比較突出。2012年國家林業局出臺了鼓勵林下經濟發展的政策,塞罕壩人也積極行動,出臺優惠政策,積極探索適合塞罕壩的林下經濟發展項目,種植戶、養殖戶、優質綠化樹種培育戶逐年增加,相信在優惠政策鼓勵下、經過干部職工的齊心努力,林下經濟一定會不斷發展壯大。
1.5 風能利用 塞罕壩地處河北省最北部,渾善達克沙漠南緣,平均海拔1 350m,獨特的地理位置,風資源非常豐富,有句俗話說:“塞罕壩兩場風,從春刮到夏、從秋刮到冬”。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對環境的逐步重視,節能減排,減少能耗,鼓勵發展綠色能源,好多風電企業紛紛前來洽談合作項目。目前已于三家風電企業簽訂了合作開發合同,總裝機容量39.25萬kW。在建9.25萬kW,待建30萬kW。經測算開發風電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商品林經營效益的300倍。此項產業若能大力發展,一定會成為塞罕壩產業的又一生力軍。
2 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結構單一,體系不夠健全 林業產業整體實力不強,沒有大型龍頭企業,缺乏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和拳頭產品,不能很好地起到拉動產業基地的快速發展的作用,“大資源、小產業”的矛盾突出。大多產業都是以消耗資源為代價,產能不高,不能深層次利用。
2.2 林業體制改革相對滯后 林業產業的管理機制創新不夠,經營機制不活,產業發展與職工利益聯系不緊,不能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的積極性。
2.3 基礎設施落后 林區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條件落后。信息不靈,對外溝通不暢,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影響,嚴重制約了森林旅游、木材、苗木銷售等產業的發展。
3 林業產業發展發展對策
3.1 鞏固第一產業 目前塞罕壩林場的第一產業,是靠消耗資源為代價的,通過近幾年森林經營實踐證明,跡地造林后由于諸多原因,二代林林分質量明顯不高,從生態學的角度及維護資源的角度出發,今后不應加大林木的采伐力度,維持現有采伐量,甚至把采伐量縮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區間。讓有限的資源創造出最大經濟效益。具體措施: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廣泛宣傳、民主決策及競價銷售等措施提高木材銷售單價;通過健全產品銷售制度,加強產品庫區管理,驗收管理和出庫管理,強化措施,堵塞漏洞,實現增收增效;通過積極探討木材產品深加工產業,與科研院所對“落葉松、樟子松、闊葉白樺等中小徑材”以及“林木副產品”的深加工與綜合利用進行研究和開發,轉變管理體制,最大限度實現產品價值,增加經濟效益。
3.2 強化第二產業 隨著國民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綠化及荒山綠化越來越被人們重視,苗木銷售市場前景廣闊且需求量很大。塞罕壩應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強力打造綠化苗木品牌,結合森林經營,利用跡地造林擴大綠化苗木基地建設,并加強造林苗木培育。讓綠化苗木銷售產業真正成為塞罕壩的支柱產業。
3.3 做強做大第三產業 塞罕壩被譽為“華北的綠寶石”,素有“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之稱。這里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是人們夏季觀光避暑的好去處。近年前往觀光的人逐年增多。塞罕壩應把旅游發展定位為“生態優先、適度發展、示范教育、持續利用”。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突破發展瓶頸,塑造龍頭品牌。完善城區功能建設,使之成為游客向往的生態旅游勝地;大力完善和提升基礎設施和旅游環境建設,確立塞罕壩在旅游市場中的核心地位;改善交通落后狀況,建立多種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方式,確保游客的出行和進入;重點開展休閑避暑旅游、冬季滑雪、溫泉旅游;適時開拓旅游度假地產市場。讓綠色生態旅游產業真正成為塞罕壩的龍頭企業。
3.4 開拓新興產業,打造多業并舉的產業格局 借助國家鼓勵發展林下經濟的東風,大力發展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的林下經濟,大幅度提高林業綜合效益,轉變林業經濟發展方式,縮短林業產業周期,實現近期得利、長期得林、以短養長、長短協調的良性循環,既可豐富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還可增強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的能力。讓林下經濟產業逐步成為塞罕壩又一新興產業。
3.5 積極穩妥發展新型能源產業 風能利用和光伏發電是新型能源開發項目,也是近年國家大力提倡的重點發展項目。由于塞罕壩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該產業在塞罕壩的前景廣闊。但是應在科學論證的前提下穩妥發展。一定要協調好風電與旅游、林業生產以及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風電場應規劃在主景區以外,最好結合原有防火線和道路進行建設。減少對旅游景觀資源、環境資源的破壞,減少林地的占用。還可與森林經營相結合,擴大建設規模。除少量永久用地外,其他臨時用地可在風電設施建成后,恢復植被。塞罕壩海拔高,光照時間長,利用地勢平坦的原沼澤地及山卯地帶,可大量發展光伏發電項目。
3.6 科技領先,整體規劃 逐步建立和完善林業產業科研和推廣體系,加大林業產業科技投入,組織科技攻關,推廣新品種、新工藝、非木質資源深度加工利用。建立專門組織及長效機制,對塞罕壩林業產業發展項目進行整體規劃,適時調整發展戰略,把塞罕壩林業產業做強做大。
參考文獻
[1]蔣海,蘇志堯.林業產業化理論分析[J].世界林業研究,1998,11(6):64-69.
[2]蹇兆忠,賈武錫,房用,等.關于加快山東省林業產業化發展途徑的探討[J].山東林業科技,2002(S1):95-97.
[3]陳勇,張智光,張家猛.“入世”環境下江蘇林業產業的對策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2(2):54-59.
[4]段紹光,王慈民,姬長飛,等.河南省重點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與對策[J].河南林業科技,1999,19(4):4-7.
(責編:徐煥斗)endprint
塞罕壩林場林業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宋彥文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圍場 068466)
摘 要:該文概述了塞罕壩林場產業現狀,分析了目前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今后林業產業發展對策。主要包括:鞏固第一產業、強化第二產業、做強做大第三產業等。
關鍵詞:林場產業;現狀;發展對策;塞罕壩林場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4-117-02
塞罕壩林場建場50a來,經幾代務林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昔日“飛鳥無棲樹 黃沙遮天日”的漠漠荒原上,營造起了“百萬畝”林海。塞罕壩人秉承著“生態立場 產業強場”的經營理念,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目前形成了以木材銷售產業為主、綠化苗木銷售產業、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為輔,林下經濟、風能利用、多種經營為補充的產業格局。
1 產業現狀
1.1 木材銷售產業 20世紀80年代初,建場初期營造的人工林逐步進入經營期,產生了林產品,便誕生了木材銷售產業。從最初的“零星采伐、即產即銷”,發展到現在的“以競價銷售為主、議價銷售為輔,立木銷售、訂造才銷售、庫區木材銷售、原條銷售相結合”的立體銷售模式;從最初的每年采伐蓄積不足1萬m3到現在的每年采伐蓄積20多萬m3,足以說明木材銷售產業已逐步成為塞罕壩林場的主導產業,是全場干部職工正常生產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所以木材銷售產業,是目前塞罕壩林場的第一產業。
1.2 綠化苗木銷售產業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綠化應運而生。塞罕壩人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及時搶占市場,靠優勢樹種云杉搶占了京、津、唐及周邊大、中城市市場,并有逐年擴大的趨勢。以優勢樹種樟子松搶占以鄂爾多斯為主的內蒙及甘肅等市場。以豐富多樣的闊葉樹種吸引全國各地客商云集。并且結合人工林經營,通過跡地造林逐步擴大苗木基地,儲備后背資源。收入逐年增加,近年已經成為繼木材銷售產業之后的又一重要林業產業。
1.3 森林生態旅游產業 塞罕壩的“百萬畝”林海,營造了一處天然氧吧,除美化環境外,還為人們提供了休閑游憩的好去處。正迎合了當今人們回歸自然、追求綠色環保生態旅游的心態,近年來到塞罕壩旅游觀光的人越來越多,每年入園人數近50萬人次,其經濟收入也相應逐年增加,與木材銷售產業、綠化苗木銷售產業成為塞罕壩林場的三大支柱產業。
1.4 林下經濟發展 受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的限制,塞罕壩的林下經濟始終是一塊短板,適合塞罕壩林下種植的品種少之又少,林下養殖投入大產出少的矛盾比較突出。2012年國家林業局出臺了鼓勵林下經濟發展的政策,塞罕壩人也積極行動,出臺優惠政策,積極探索適合塞罕壩的林下經濟發展項目,種植戶、養殖戶、優質綠化樹種培育戶逐年增加,相信在優惠政策鼓勵下、經過干部職工的齊心努力,林下經濟一定會不斷發展壯大。
1.5 風能利用 塞罕壩地處河北省最北部,渾善達克沙漠南緣,平均海拔1 350m,獨特的地理位置,風資源非常豐富,有句俗話說:“塞罕壩兩場風,從春刮到夏、從秋刮到冬”。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對環境的逐步重視,節能減排,減少能耗,鼓勵發展綠色能源,好多風電企業紛紛前來洽談合作項目。目前已于三家風電企業簽訂了合作開發合同,總裝機容量39.25萬kW。在建9.25萬kW,待建30萬kW。經測算開發風電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商品林經營效益的300倍。此項產業若能大力發展,一定會成為塞罕壩產業的又一生力軍。
2 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結構單一,體系不夠健全 林業產業整體實力不強,沒有大型龍頭企業,缺乏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和拳頭產品,不能很好地起到拉動產業基地的快速發展的作用,“大資源、小產業”的矛盾突出。大多產業都是以消耗資源為代價,產能不高,不能深層次利用。
2.2 林業體制改革相對滯后 林業產業的管理機制創新不夠,經營機制不活,產業發展與職工利益聯系不緊,不能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的積極性。
2.3 基礎設施落后 林區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條件落后。信息不靈,對外溝通不暢,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影響,嚴重制約了森林旅游、木材、苗木銷售等產業的發展。
3 林業產業發展發展對策
3.1 鞏固第一產業 目前塞罕壩林場的第一產業,是靠消耗資源為代價的,通過近幾年森林經營實踐證明,跡地造林后由于諸多原因,二代林林分質量明顯不高,從生態學的角度及維護資源的角度出發,今后不應加大林木的采伐力度,維持現有采伐量,甚至把采伐量縮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區間。讓有限的資源創造出最大經濟效益。具體措施: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廣泛宣傳、民主決策及競價銷售等措施提高木材銷售單價;通過健全產品銷售制度,加強產品庫區管理,驗收管理和出庫管理,強化措施,堵塞漏洞,實現增收增效;通過積極探討木材產品深加工產業,與科研院所對“落葉松、樟子松、闊葉白樺等中小徑材”以及“林木副產品”的深加工與綜合利用進行研究和開發,轉變管理體制,最大限度實現產品價值,增加經濟效益。
3.2 強化第二產業 隨著國民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綠化及荒山綠化越來越被人們重視,苗木銷售市場前景廣闊且需求量很大。塞罕壩應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強力打造綠化苗木品牌,結合森林經營,利用跡地造林擴大綠化苗木基地建設,并加強造林苗木培育。讓綠化苗木銷售產業真正成為塞罕壩的支柱產業。
3.3 做強做大第三產業 塞罕壩被譽為“華北的綠寶石”,素有“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之稱。這里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是人們夏季觀光避暑的好去處。近年前往觀光的人逐年增多。塞罕壩應把旅游發展定位為“生態優先、適度發展、示范教育、持續利用”。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突破發展瓶頸,塑造龍頭品牌。完善城區功能建設,使之成為游客向往的生態旅游勝地;大力完善和提升基礎設施和旅游環境建設,確立塞罕壩在旅游市場中的核心地位;改善交通落后狀況,建立多種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方式,確保游客的出行和進入;重點開展休閑避暑旅游、冬季滑雪、溫泉旅游;適時開拓旅游度假地產市場。讓綠色生態旅游產業真正成為塞罕壩的龍頭企業。
3.4 開拓新興產業,打造多業并舉的產業格局 借助國家鼓勵發展林下經濟的東風,大力發展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的林下經濟,大幅度提高林業綜合效益,轉變林業經濟發展方式,縮短林業產業周期,實現近期得利、長期得林、以短養長、長短協調的良性循環,既可豐富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還可增強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的能力。讓林下經濟產業逐步成為塞罕壩又一新興產業。
3.5 積極穩妥發展新型能源產業 風能利用和光伏發電是新型能源開發項目,也是近年國家大力提倡的重點發展項目。由于塞罕壩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該產業在塞罕壩的前景廣闊。但是應在科學論證的前提下穩妥發展。一定要協調好風電與旅游、林業生產以及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風電場應規劃在主景區以外,最好結合原有防火線和道路進行建設。減少對旅游景觀資源、環境資源的破壞,減少林地的占用。還可與森林經營相結合,擴大建設規模。除少量永久用地外,其他臨時用地可在風電設施建成后,恢復植被。塞罕壩海拔高,光照時間長,利用地勢平坦的原沼澤地及山卯地帶,可大量發展光伏發電項目。
3.6 科技領先,整體規劃 逐步建立和完善林業產業科研和推廣體系,加大林業產業科技投入,組織科技攻關,推廣新品種、新工藝、非木質資源深度加工利用。建立專門組織及長效機制,對塞罕壩林業產業發展項目進行整體規劃,適時調整發展戰略,把塞罕壩林業產業做強做大。
參考文獻
[1]蔣海,蘇志堯.林業產業化理論分析[J].世界林業研究,1998,11(6):64-69.
[2]蹇兆忠,賈武錫,房用,等.關于加快山東省林業產業化發展途徑的探討[J].山東林業科技,2002(S1):95-97.
[3]陳勇,張智光,張家猛.“入世”環境下江蘇林業產業的對策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2(2):54-59.
[4]段紹光,王慈民,姬長飛,等.河南省重點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與對策[J].河南林業科技,1999,19(4):4-7.
(責編:徐煥斗)endprint
塞罕壩林場林業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宋彥文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河北圍場 068466)
摘 要:該文概述了塞罕壩林場產業現狀,分析了目前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今后林業產業發展對策。主要包括:鞏固第一產業、強化第二產業、做強做大第三產業等。
關鍵詞:林場產業;現狀;發展對策;塞罕壩林場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4-117-02
塞罕壩林場建場50a來,經幾代務林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昔日“飛鳥無棲樹 黃沙遮天日”的漠漠荒原上,營造起了“百萬畝”林海。塞罕壩人秉承著“生態立場 產業強場”的經營理念,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目前形成了以木材銷售產業為主、綠化苗木銷售產業、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為輔,林下經濟、風能利用、多種經營為補充的產業格局。
1 產業現狀
1.1 木材銷售產業 20世紀80年代初,建場初期營造的人工林逐步進入經營期,產生了林產品,便誕生了木材銷售產業。從最初的“零星采伐、即產即銷”,發展到現在的“以競價銷售為主、議價銷售為輔,立木銷售、訂造才銷售、庫區木材銷售、原條銷售相結合”的立體銷售模式;從最初的每年采伐蓄積不足1萬m3到現在的每年采伐蓄積20多萬m3,足以說明木材銷售產業已逐步成為塞罕壩林場的主導產業,是全場干部職工正常生產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所以木材銷售產業,是目前塞罕壩林場的第一產業。
1.2 綠化苗木銷售產業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綠化應運而生。塞罕壩人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及時搶占市場,靠優勢樹種云杉搶占了京、津、唐及周邊大、中城市市場,并有逐年擴大的趨勢。以優勢樹種樟子松搶占以鄂爾多斯為主的內蒙及甘肅等市場。以豐富多樣的闊葉樹種吸引全國各地客商云集。并且結合人工林經營,通過跡地造林逐步擴大苗木基地,儲備后背資源。收入逐年增加,近年已經成為繼木材銷售產業之后的又一重要林業產業。
1.3 森林生態旅游產業 塞罕壩的“百萬畝”林海,營造了一處天然氧吧,除美化環境外,還為人們提供了休閑游憩的好去處。正迎合了當今人們回歸自然、追求綠色環保生態旅游的心態,近年來到塞罕壩旅游觀光的人越來越多,每年入園人數近50萬人次,其經濟收入也相應逐年增加,與木材銷售產業、綠化苗木銷售產業成為塞罕壩林場的三大支柱產業。
1.4 林下經濟發展 受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的限制,塞罕壩的林下經濟始終是一塊短板,適合塞罕壩林下種植的品種少之又少,林下養殖投入大產出少的矛盾比較突出。2012年國家林業局出臺了鼓勵林下經濟發展的政策,塞罕壩人也積極行動,出臺優惠政策,積極探索適合塞罕壩的林下經濟發展項目,種植戶、養殖戶、優質綠化樹種培育戶逐年增加,相信在優惠政策鼓勵下、經過干部職工的齊心努力,林下經濟一定會不斷發展壯大。
1.5 風能利用 塞罕壩地處河北省最北部,渾善達克沙漠南緣,平均海拔1 350m,獨特的地理位置,風資源非常豐富,有句俗話說:“塞罕壩兩場風,從春刮到夏、從秋刮到冬”。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對環境的逐步重視,節能減排,減少能耗,鼓勵發展綠色能源,好多風電企業紛紛前來洽談合作項目。目前已于三家風電企業簽訂了合作開發合同,總裝機容量39.25萬kW。在建9.25萬kW,待建30萬kW。經測算開發風電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商品林經營效益的300倍。此項產業若能大力發展,一定會成為塞罕壩產業的又一生力軍。
2 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結構單一,體系不夠健全 林業產業整體實力不強,沒有大型龍頭企業,缺乏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和拳頭產品,不能很好地起到拉動產業基地的快速發展的作用,“大資源、小產業”的矛盾突出。大多產業都是以消耗資源為代價,產能不高,不能深層次利用。
2.2 林業體制改革相對滯后 林業產業的管理機制創新不夠,經營機制不活,產業發展與職工利益聯系不緊,不能充分調動職工群眾的積極性。
2.3 基礎設施落后 林區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條件落后。信息不靈,對外溝通不暢,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影響,嚴重制約了森林旅游、木材、苗木銷售等產業的發展。
3 林業產業發展發展對策
3.1 鞏固第一產業 目前塞罕壩林場的第一產業,是靠消耗資源為代價的,通過近幾年森林經營實踐證明,跡地造林后由于諸多原因,二代林林分質量明顯不高,從生態學的角度及維護資源的角度出發,今后不應加大林木的采伐力度,維持現有采伐量,甚至把采伐量縮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區間。讓有限的資源創造出最大經濟效益。具體措施: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廣泛宣傳、民主決策及競價銷售等措施提高木材銷售單價;通過健全產品銷售制度,加強產品庫區管理,驗收管理和出庫管理,強化措施,堵塞漏洞,實現增收增效;通過積極探討木材產品深加工產業,與科研院所對“落葉松、樟子松、闊葉白樺等中小徑材”以及“林木副產品”的深加工與綜合利用進行研究和開發,轉變管理體制,最大限度實現產品價值,增加經濟效益。
3.2 強化第二產業 隨著國民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綠化及荒山綠化越來越被人們重視,苗木銷售市場前景廣闊且需求量很大。塞罕壩應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強力打造綠化苗木品牌,結合森林經營,利用跡地造林擴大綠化苗木基地建設,并加強造林苗木培育。讓綠化苗木銷售產業真正成為塞罕壩的支柱產業。
3.3 做強做大第三產業 塞罕壩被譽為“華北的綠寶石”,素有“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之稱。這里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是人們夏季觀光避暑的好去處。近年前往觀光的人逐年增多。塞罕壩應把旅游發展定位為“生態優先、適度發展、示范教育、持續利用”。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突破發展瓶頸,塑造龍頭品牌。完善城區功能建設,使之成為游客向往的生態旅游勝地;大力完善和提升基礎設施和旅游環境建設,確立塞罕壩在旅游市場中的核心地位;改善交通落后狀況,建立多種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方式,確保游客的出行和進入;重點開展休閑避暑旅游、冬季滑雪、溫泉旅游;適時開拓旅游度假地產市場。讓綠色生態旅游產業真正成為塞罕壩的龍頭企業。
3.4 開拓新興產業,打造多業并舉的產業格局 借助國家鼓勵發展林下經濟的東風,大力發展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的林下經濟,大幅度提高林業綜合效益,轉變林業經濟發展方式,縮短林業產業周期,實現近期得利、長期得林、以短養長、長短協調的良性循環,既可豐富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還可增強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的能力。讓林下經濟產業逐步成為塞罕壩又一新興產業。
3.5 積極穩妥發展新型能源產業 風能利用和光伏發電是新型能源開發項目,也是近年國家大力提倡的重點發展項目。由于塞罕壩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該產業在塞罕壩的前景廣闊。但是應在科學論證的前提下穩妥發展。一定要協調好風電與旅游、林業生產以及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風電場應規劃在主景區以外,最好結合原有防火線和道路進行建設。減少對旅游景觀資源、環境資源的破壞,減少林地的占用。還可與森林經營相結合,擴大建設規模。除少量永久用地外,其他臨時用地可在風電設施建成后,恢復植被。塞罕壩海拔高,光照時間長,利用地勢平坦的原沼澤地及山卯地帶,可大量發展光伏發電項目。
3.6 科技領先,整體規劃 逐步建立和完善林業產業科研和推廣體系,加大林業產業科技投入,組織科技攻關,推廣新品種、新工藝、非木質資源深度加工利用。建立專門組織及長效機制,對塞罕壩林業產業發展項目進行整體規劃,適時調整發展戰略,把塞罕壩林業產業做強做大。
參考文獻
[1]蔣海,蘇志堯.林業產業化理論分析[J].世界林業研究,1998,11(6):64-69.
[2]蹇兆忠,賈武錫,房用,等.關于加快山東省林業產業化發展途徑的探討[J].山東林業科技,2002(S1):95-97.
[3]陳勇,張智光,張家猛.“入世”環境下江蘇林業產業的對策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2(2):54-59.
[4]段紹光,王慈民,姬長飛,等.河南省重點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與對策[J].河南林業科技,1999,19(4):4-7.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