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元梅
[摘 要]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順應教育的生態化發展趨勢,及時把生態體驗納入課堂,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改革,培育大學生博大的感恩情懷、引導大學生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大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促進三重生態和諧發展。
[關鍵詞] 生態體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3-0070-03
1 研究背景
生態通常用來定義美好、和諧、健康的事物。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人類對自身發展與自然關系深刻反省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1]。生態文明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
1.1 社會要求
黨的十八大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這對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及時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把生態道德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范疇,實施生態體驗教學,這是時代賦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新任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價值的新發展。在生態文明理論的引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加強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教育,實施生態體驗教學,把對大自然的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納入課程體系,這必然引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內容的重構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
1.2 學術支持
20世紀40年代,陳鶴琴提出“在自然中進行教育”,其中蘊含生態教育理念;90年代生態德育得到重視;21世紀生態體驗德育得到高度重視,“生態體驗”是“生態德育”研究的一種超越性表達。劉驚鐸教授把生態體驗描述為“導引者和體驗者置身一定的生態情境中,全息沉浸、全腦滿貫,感受、理解和感悟三重生態(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之運行規律,經歷內心自覺和相互誘發生命感動的過程”[2]。在生態體驗教育的推動下專家提出“課堂生態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生態體驗教育理論的引領下,把心理健康教師稱為“導引者”,大學生稱為“體驗者”,以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三重生態和諧存在與互動體驗為路徑,積極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態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和健康人格。
1.3 現實推動
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發展狀態直接關系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因此,關注大學生的生態化發展,提升他們的生態素質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這必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生態體驗式教學。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順應時代的主流,改革教學方式,實行理論授課的同時,也進行團體輔導和體驗式教學,但是較少涉及到自然生態的教育,更多的是類生態和內生態教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情感體驗較少,學生未得到應有的生態體驗教育,不利于學生的生態化發展,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時代主流的情況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改革教學內容,把自然生態納入課程體系,實施生態體驗教學,促進大學生生態化發展。
2 教學目標
生態體驗教育從大學生的生存狀態出發,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品質和健康人格,是邁向生態文明的靈魂教育。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實施生態體驗教學,培育大學生博大的感恩情懷、引導大學生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培養大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三重生態和諧健康發展。
2.1 培育大學生博大的感恩情懷,促進自然生態 發展
當代大學生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主人,需要培養對自然博大的感恩情懷,維護自然環境,美化自然環境,協調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包括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等內容,這些內容既彼此獨立又息息相關,使用講授、體驗活動、動畫欣賞等教學手段呈現教學內容,感化影響學生。通過講授萬事萬物皆有生命,感受自然生命的偉大;動畫欣賞生命的產生、形成、發展和死亡,使學生體驗生命的有限性,懂得珍愛生命;講解人類生命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依存關系,使學生懂得維護、關愛、感恩自然環境??傊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生態體驗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穿插生態教育內容,培養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感恩情懷。
2.2 引導大學生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類生 態的發展
類生態包括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族群的關系等,與他人的關系是類生態的核心。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對大學生而言,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加速大學生社會化的發展,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與身心健康等。在人際關系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生態體驗教學課上,根據回歸生活世界、積淀生態閱歷的原則,還原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可能遇到或已經遇到的人際問題,鼓勵學生親身體驗,表達感受,頭腦風暴提出解決策略,使學生明白人與人之間需要信任、寬容和豁達,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幫助,鼓勵學生把這種理解應用到課后的人際交往中,促進類生態和諧發展。
2.3 培養大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促進內生態發展
內生態是人與其身心的關系,包括身心健康、安全、良心、自尊、自我意識等。身心健康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大學生體現在身體健康、有適度的安全感、良好的自尊、客觀的看待自己、能接受自己的缺點、發展自己的優勢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涉及什么是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如何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特點、如何積極的看待自我等,把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有效結合,通過生態體驗教學,能有效的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培育積極的人生態度,促進內生態的發展。
3 教學要求
要構建有魅力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生態體驗教學,就必須回歸學生的真實生活,使學生在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同時,把知識學習與生命意義關聯起來,學會感恩,善待大自然、善待他人,學會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學會感知、調整、發展自己。圍繞這一要求,筆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生態體驗教學進行了初步構建。
3.1 發揮實踐教學環節的載體作用,搭建生態體 驗教學平臺
21世紀初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為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建議,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高校課程體系——長期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模式較好地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識,但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在“生活場”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有效提高。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走出課堂,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維護自身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生態體驗教學從大學生的生存狀態出發,關注他們對“生態”的感恩情懷、和諧的人際關系及健康人格的培養。生態體驗教學是以班級為單位,把班級成員隨機分成6~8個小組,以“契約制定-情境引導-活動開展-感受分享”為模式的實踐教學。契約制定是在正式教學前對小組成員的行為進行規范,目的是營造安全、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包括按時參與課堂教學、課中真實表達感受、開放自我、給予他人支持肯定等;情境引導即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問題相關聯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并說明活動要求及注意事項;活動開展則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不同的教學活動,現有7種活動類型是大家公認的:“解凍活動”、“暖身活動”、“信任活動”、“溝通活動”、“問題解決活動”、“社會責任活動”和“個人責任活動”,這些活動類型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單獨使用或整合使用;感受分享是小組成員把自己在活動體驗過程中的感受在小組內部分享,既可促進內省,也可以學習他人的經驗,促進自我成長。目前筆者所在學校根據學生現實已開展 “感恩教育”、“人際你我他”、“認識自我”等生態體驗教學,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重要和美好,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恩情懷,提升感恩能力;感受人際溫暖,學會感恩、寬容他人,提升人際關系問題處理能力,構建和諧人際關系;了解自己,包括自信度、理想信念、身心健康程度等,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塑造健康人格,實現生態體驗教學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的和諧共建與發展,促進大學生生命健康發展。
3.2 創建校園生態文化,營造生態教學體驗場
生態體驗教學不僅需要理性說服教育,也需要感性感化教育。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對生態體驗教學產生催化作用。體驗場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生態體驗教學的重要元素,所以,高校要創設積極的校園生態文化,營造生態教學體驗場。(1)要建設生態化的校園環境。生態化的校園環境包括合理的校園布局、適宜的建筑風格、美化的校園環境及環境中蘊含的人文氣息,這些均是積極的育人載體,對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智慧起著重要作用;(2)弘揚和諧自由的生態學術?!皩W術自由是大學生態中核心的生態因子,自由的學術氛圍是孕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創新的土壤”[3]。大學要鼓勵學術自由,包括教師和學生,鼓勵教師在課堂上允許不同學生的“聲音”出現,鼓勵教師帶領優秀的學生進行科研活動,通過學術講座、學術報告會等形式提升學生的生態學術能力,通過大學生科技創新節、大學生實踐研究項目申報等活動為學生的生態學術能力發展提供平臺,為校園自由的生態學術營造氛圍;(3)加強校園生態行為文化建設。生態行為文化建設是大學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表現為廣大師生要自覺維護校園生態環境,倡導綠色行為,營造生態教學體驗場。
3.3 挖掘生態教學資源,促進生態體驗知識的生成
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和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教學資源包括教學資料、支持系統和教學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生態體驗教學應充分挖掘生態教學資源,促進大學生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的構建。(1)挖掘生態自然環境資源,培養對大自然的感恩情懷。大學生心理健康生態體驗課可選擇綠色、溫馨的教學環境,創設和諧、支持、溫暖、安全的學習氛圍,使用數字教學資源,如歌曲《感恩世界》等,使學生構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2)挖掘生態支持系統資源,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大學生是關系的產物,和諧的人際關系能使大學生感受到支持和力量,擁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大學生心理健康生態體驗課可組織相關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人際的重要性,學會與人相處。如《人際你我他》通過盲行、你說我聽等活動,掌握與人相處的技巧;《感恩教育》課上,通過回憶父母為自己做的點點滴滴,體驗父母家人對自己的好,學會理解感恩家人,從而構建積極的類生態行為;(3)挖掘學生的生態潛力資源,促進健康人格的養成。人格健康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生態體驗式教學中,可通過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意識、良好的社會適應力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等來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 養成。如在《自我意識》課中,通過睜眼認花生到閉眼認花生來了解花生的特性,由此遷移到對自己的長處和缺點的認識,通過“戴高帽(優點大轟炸)”環節,發現他人眼中的我和接納自己的優勢,建設和諧的內生態。豐富的生態教學資源可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使用,能夠讓學生接受系統的生態體驗,這是實施生態體驗教學的關鍵環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和強調三層關系: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物(包括自然環境等)的關系。當前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課程實踐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前兩者,在社會要求、學術支持和現實推動的合力作用下,“生態體驗”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議題。為此,需要學術研究機構和教學單位進一步梳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并建立起與之相匹配的內容體系以及課程實現的途徑和方法等,更多細節問題留待日后研究解決。
參考文獻
[1]陳壽朋.生態文明建設讀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42.
[2]劉驚鐸,姚亞萍.生態體驗:臻于美善境界的教育模式[J].環境教育,2004,(11):5-7.
[3]林莉.論生態文化與大學校園新文化構建[J].教育與現代化,200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