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善忠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法 初中數學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87-01
初中數學“體驗式學習”是讓學生充分體驗知識的獲取過程,在學生親身經歷的過程中逐步獲取、掌握學習數學的一般技能和方法,最終形成科學的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體驗式學習的有效策略,以求拋磚引玉之效。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玩數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就越能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智力源泉,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取、分析信息,提升自主思考的能力,優化課堂教學。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乘方》一課的教學為例,在為學生創設了“棋盤上的麥粒問題”的趣味問題情境之后,筆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折紙活動:讓學生們以四人為一小組開展活動,把課前準備好的一張薄紙連續按1次、2次、3次……對折,看看自己最多能折多少次?并且嘗試計算折20次時有多厚?在活動中,學生發現要把一張紙折20次是無法做到的,且紙張的厚度不同,折20次所得到的高度也差別很大。通過親歷活動過程,學生發現原來從21,22,23……220,冪增長的速度很快,且220是一個很大的數。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把乘方運算的訓練寓于富有趣味的實際問題中,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更好地思考,讓學生在自主思考與交流中體會運算的含義,鞏固所學知識。
二、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合作教學不僅關注活動的結果,也要關注活動的過程,在建立起的一種互助合作的關系中,讓每位參與合作的學生都能集思廣益,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尤其是在理解數學概念的根本內涵時,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對概念、定律的學習掌握,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做到先理解后記憶,化“死知識”為“活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中,筆者以動手探究來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交流,“說數學”,以強化學生對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知識把握:①只給出一個條件(一條邊或一個角)畫三角形,在小組內比較一下大家畫的三角形大小一樣嗎?②當給出二個條件時,三角形的畫法有幾種可能?每一種情況下三角形的大小一致嗎?③當給出三個條件時,又有幾種可能?每種可能的三角形大小一致嗎?在上述問題中,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在組內進行交流,在“說數學”的過程中理解知識,從而更清晰、更深刻地掌握三角形在“兩邊一角”“兩角一邊”“邊邊邊”“角角角”四種情況下的全等條件。
在上述活動中,學生利用畫圖、比較、推理等活動,形成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與交流,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探索出了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實現了知識在對話中生成,能力在共享中提升。
三、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只是從概念到概念、從規律到規律來進行教學,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自然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創設恰當的生活化情境,讓純理論的數學知識和枯燥乏味的數學活動變得生動、具體、直觀、有趣,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樹立數學的應用意識,不斷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實際問題與反比例函數》的教學中,筆者創設了如下富有生活氣息的應用題:港華燃氣公司因業務發展需要,決定在地下修建一個圓柱形燃氣儲存室,容積為104m2。請問:①儲存室的底面積S(單位:m2)與其深度d(單位:m2)是一種什么樣的函數關系?②當儲存室的底面積S為500m2時,施工隊在施工時應該向下掘多深?③當施工隊開掘到地下15m時,因為碰到巖石,公司臨時將儲存室的深度更改為15m,那么,儲存室的底面積是否需要做出相應的更改?改為多少合適呢?通過創設恰當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學會站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有助于學生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知識。
正如陶行知所說:教育即生活。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需要,引導學生以生活問題為背景,把數學知識巧妙融入其中,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生活實踐的能力,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同時又能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樂趣。
總之,“體驗”已經成為課程論和課程改革的新的價值取向。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體驗與經驗、認知、情感的關系,引導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參與課堂,在體驗合作中主動思考,在親身經歷的實踐操作中積極探索,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