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商學院 王 寧
國外校企合作模式的經驗及其對高職物流專業的啟示①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商學院王寧
摘 要:目前國內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不太深入、流于形式。借鑒國外校企合作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從合作機制、政府方面、行業協會方面入手,更好地開展高職物流專業校企合作。
關鍵詞:校企合作 物流專業 國外模式
作者介紹:王寧(1983-),女,河南商丘人,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物流管理方面的研究。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機制,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職業素養為重點,可以同時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物流類校企合作采用課堂教學與物流企業工作結合的方法培養人才,實施的途徑有產學結合、工學交替、訂單培養、頂崗實踐等。
目前高職物流專業校企合作不太深入,主要是訂單培養、頂崗實習、暑假臨時用工。究其原因有若干:一是學校教學計劃的計劃性與企業用人的靈活性有矛盾。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早已制定,學生三年所學習的課程比較固定,臨時改變教學計劃去校外實習難度很大,牽一發而動全身。企業用工跟當年經濟形勢、社會需求相關,不能保證每年固定一段時間一定需要大批量兼職員工。二是企業與學校的溝通交流偏少。物流企業一般設在交通便利的主干道旁邊,為了便利,同類企業都有“聚集效應”,大學學校設在風景秀麗、安靜便利的城市邊緣,企業與學校一般距離較遠,無論是教師下企業頂崗實踐,還是學生兼職實習,交通都較為不便。三是,學校與企業的運行系統自成一體,銜接不夠。學校培養的學生要求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常識,了解某行業和崗位群的操作流程,企業需要的員工需要在某個崗位有具體的工作經驗,可以勝任該崗位并能處理突發情況。
2.1 美國“合作教學”模式
美國是最早開展校企合作的國家,后來實踐證明這種合作極具生命力,并且風靡全球。國際上稱為這種模式為CBE及“工學交替”,該模式要求學校和企業共同育人,一起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政府都是極力支持的,合作資金來源為政府財政補貼和基金會的贊助。合作會建立專業共建委員會,成員由企業員工和學校教師組成,負責確定校企合作辦學的培養目標。教學時間大致做到學校與企業1:1,也就是學生一半時間在校學校,一半時間去企業實習勞動,新生剛入校和畢業前半年都是校內學習,中間是以兩個月為期限的交替學校與企業的“工學結合”學習,學校和企業會派專職人員跟蹤了解學生工學結合的進行狀況,以此培養學生廣義的職業能力和職業興趣。去企業勞動可以獲取一定的報酬,畢業后也可能優先獲得工作的機會,可以說,美國CBE模式是一種學校、企業、學生三方都受益的合作模式。
2.2 加拿大的CO-OP帶薪實習模式
加拿大的職業教育與美國一樣推廣CBE模式,以能力為本位,主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課堂、注重學生反饋、與企業界密切合作。很多學院實行CO-OP工學結合模式,眾多企業愿意提供工作機會給在校學生,以此可以減免稅收和企業推廣。70%的學生都可以獲得CO-OP帶薪實習的機會,帶薪實習的經歷也可以讓學生們獲取學分順利畢業,拿到CO-OP學位。學校派專職人員負責CO-OP工作,每位新進的教師必須接受CO-OP教育,以了解其教育實施的步驟和過程,便于在學生的實習工作中幫助學生,學生實習期間學校有督導員去企業采訪,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和工作表現。此外,職業服務中心是架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其職責是為企業尋找學生,為學生尋找工作機會,為學生進行短期培訓并提供咨詢、協調學生、學院、企業之間的關系,同企業和眾多學院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2.3 澳大利亞的校企合作TAFE學院
澳大利亞的“TAFE"即技術與繼續教育模式也廣為人知。這是一個以“能力為本”的,將學歷教育和崗位培訓相結合的,對在職員工進行學歷教育的職業教育模式。做法是成立TAFE學院,提供職業教育與培訓,行業企業直接參與TAFE學院管理,學院董事會成員絕大多數來自一線企業行業的專家。聯邦政府以及州政府教育部門牽頭成立行業培訓顧問委員會,聘請行業企業專家一起研究制定培訓方案,由國家培訓局審定批準后頒發全國執行,學院每5年修改一次TAFE課程。政府給予財政支持,基本可以撥款50~60%的費用,只有20~30%的費用來自學生學費。政府還通過立法規定每年企業用于職業培訓的費用不得低于其年雇員工資總額的5%,實際上,多數企業都超過了這一比例。從1996年開始,校企合作模式由“學校為主,企業為輔”逐漸演變為“企業為主,學校為輔”的新學徒制合作,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培養技能型勞動者的責任。企業提出員工培訓目標和需求,TAFE派人與企業內專職培訓教師共同研討,定培訓細則,經公司認可后,仍由TAFE學院實施。
2.4 英國“三明治”工學交替合作模式
英國的“三明治”模式也是工學交替的校企合作形式。有長期和短期之分,長期的工學交替是四年,短期是半年。企業工作與學院學習交替進行,這種合作細致周密,對教師有著較高的要求,既要有足夠的理論知識,也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實踐中的學生可以獲得企業提供的薪金,畢業后更有利于找到合適的工作。
2.5 德國校企合作雙元模式
德國的“雙元制”中外聞名。這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其中一元就是職業學校,提供必要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校外實訓場所,提供學生的職業培訓。以企業培訓為主,突出技能訓練,該辦學制度的企業參與性非常高,一方面政府立法使培訓制度化,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還可以申請免交部分稅收。另一方面,學校有專門的專業委員會負責校企合作事宜,所有的培訓計劃、培訓方案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制定,培訓計劃實用性強。
統觀所有出色的國外校企合作經驗,模式各不相同,有以學校為主導的校企合作、有企業為主導的合作模式、也有校企共同作為主體參與的合作模式,但共同點卻又不少。
3.1 政府多方支持
國外政府支持校企合作一般有幾種做法:一是政策法規引導約束。德國為促進“雙元制”的順利實施頒布了《職業教育法》、《學校法》、《手工業條例》、《勞動促進法》、《青年勞動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對學校教育、企業培訓規則等做了詳盡的規定,用以調節與約束學校與合作企業的行為。二是鼓勵企業參與。德國也為參與校企合作聯合培養人才的企業提供了優惠的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政策。三是政府牽頭成立中間機構,比如澳大利亞的“產業合作委員會”,美國的“專業委員會”、英國的“培訓和企業協會”等,都是政府引導下成立并負責協調學校、政府、企業三方關系的。四是政府補貼和專項撥款。澳大利亞政府對TAFE學院的撥款占其費用的一半以上,德國雙元制大學的學費完全由企業和政府買單,英國政府成立了職業教育基金會,每年職業教育費用的70%會通過該基金會撥付。
3.2 企業主動性高,參與度高
無論是德國的“雙元制”還是日本的“企業教育”,企業都是重要的參與主體,企業是實施職業教育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原因有四:一是企業參與職業培訓體系設計全過程,課程內容是按照企業崗位設置來做的,培訓后即可上崗,企業有參與熱情;二是企業參與校企合作選拔員工付出的成本比直接從勞動力市場招聘員工花費更少,如德國的“雙元制”大學里企業為每一個簽約學生付出的費用大學是40000~50000歐元,但從勞動力市場招聘員工要花費60000歐元/年,企業樂于參與校企合作;三是不少國家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四是企業直接參與校企合作管理,政府撥付絕大多數費用。
3.3 有專門協調機構
美、德、日等國和行業協會不屬于政府相關部門,但在職業教育的發展中具有較強的地位和管理能力,與各國、各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一起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進行管理。在德國,行業協會是職業教育的組織管理者,既要評價校企合作質量,又參與制定職業教育宏觀發展政策,還可以全權代理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訓的相關事宜。行業協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協調企業、學校、政府三者的關系。
物流行業是新興且蓬勃發展的行業,辦學時要根據本地經濟發展特點,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將校企合作落到實處。
4.1 應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機制
校企合作的目標都是美好的,是否能夠按照預定的目標與方向發展,有賴于企業與學校良好的溝通機制。目前我校正在建設國家骨干院校,體制機制是重頭戲,已成立校企合作管委會和專業共建委員會,設定了相應的組織機構。但具體合作還需深入,應派專人來負責合作方式和具體商談內容以及評價管理體制。因為在合作過程中,有很多的突發事情可能發生,需要雙方及時溝通,有效處理。
4.2 政府應承擔更多事務
其一,政府已出臺有關于加強校企合作的法規,細節上還需更近一步。2012年4月18日,河南省政府審議通過了《河南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試行)》,這是我國國內首個以促進校企合作為主要內容的地方性法規。其他城市如廈門、深圳、蘇州、無錫等地區也有一些有關校企合作的政策與法規出臺,但尚未構建起完整的政策規范體系。校企合作如果沒有法律法規上的保障,或者是硬性規定,很難長期有效開展。
其二,財政支持力度加大。我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僅僅占所有教育支出的10.5%,迫使窘迫的職業院校尋找理論教育這一相對省錢的培養方式,但理論教育培養不出高技能的畢業生。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加大對職業院校的支持力度,在財政預算中安排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專項資金,用實際行動支持校企合作。可以借鑒發達國家校企合作的返稅制度,由政府的公共財政“報銷”的經驗,建立地方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返稅制度,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企業實行減免稅費、專項補貼等優惠政策,以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其三,加強監督管理。政府職責不是僅僅制定若干政策和法規,給予一定的資金。還要多方面對校企合作成效,如校企合作教育質量、教育和培訓體系進行監督和管理。此外,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公共信息平臺,為學校與企業的遇見與合作增加機會,而不是靠教師的企業熟人、朋友來開展校企合作。
4.3 對行業協會的啟示
行業協會在國內一般是協調企業與學校的關系,借鑒國外經驗,行業協會還可以協調企業、學校、政府三者的關系,把服務外延擴大。行業協會從幾個方面推進工作,其一是參與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法規,制定物流行業規范和物流師職業資格,大力促進校企合作,鼓勵學校和企業員工相互兼職,參與政府或物流行業龍頭企業建立的物流類公共信息平臺,及時發布行業人才需求動態和行業發展動態,提供人力資源預測和就業指導服務等。其二是統籌優化行業內職業培訓和崗位培訓資源。將物流崗位能力標準化,制定能力指標,聚攏優質師資資源,組織或參與各種校企合作培訓。其三是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過程。行業協會幫助高職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開發以及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行業協會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獨立開辦職校,培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袁娟.高國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對地方政府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4(10).
[2] 周強.國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及其對我國保險業的啟示[J].現代企業教育,2011(10).
[3] 盛立強.澳大利亞TAFE學院校企合作的經驗與啟示[J].市場論壇,2012(8).
中圖分類號:F27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6(c)-183-03
基金項目:①2014年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課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及對策研究——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課題立項編號8)階段性成果,主持人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