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小艷
摘 要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一直是新課改中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課后作業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現行學校的作業布置多以復習類作業為主,側重于知識的復習和鞏固,預習類作業較少。在關注學生生命發展、認真研讀課標、準確分析教材和學情的原則上,巧妙地設計一種兼顧復習和預習功能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又能減少學生的作業負擔。
關鍵詞 課后作業 承上啟下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41
近期,網上有一篇名為《杜郎口肥皂泡的徹底破滅》的文章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隨著這篇文章點擊率的飛速上升,近幾年來,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杜郎口中學又一次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學模式和學生“反客為主”的課堂教學曾紅極一時,當時的杜郎口中學堪稱全國各地教師和校長心中的“教育伊甸園”,每天都有上千人前去觀摩和學習。當然,伴隨著杜郎口中學巨大成功的還有如潮的質疑聲,而近期網絡上《杜郎口肥皂泡的徹底破滅》一文的出現,更是讓人們從對杜郎口教學模式的質疑轉變成了抨擊和否定。
對于這場爭論筆者并不想去做過多的評述,也暫且不論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改革成果是否輝煌,只是站在一個一線教育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必須得承認杜郎口的確是在努力的踐行新課改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核心理念。這六個字是教學的精髓所在,在這六個字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是被放在第一位的,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一直是新課改關注的重要焦點。在“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核心理念的引領下,從教育理論研究者到教育活動實踐者都在努力地探索著應該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些探索為我們的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建議和改進措施,在這眾多的研究和探索中不乏利用課后作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者,但是卻鮮少有人意識到巧妙地整合復習類的課后作業和預習類的課后作業,設計一種“承上啟下”的課后作業,以此來提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效率。
1 價值何在
做作業是學生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布置作業是教師教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優秀的作業設計不僅能使學生通過作業鞏固和復習已學過的知識,還能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興趣,培養自己的創造力,不僅能使教師通過作業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問題所在,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還能成為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重要途徑。因此,作業對于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正是由于深知這一重要性,我國中小學的作業量一直都非常之多,在面對中考和高考這些“決定人生”的重要考試時,題海戰術成了教師和學生們的首選策略。只是這數量眾多的課后作業,卻多以復習類作業為主,鮮少涉及到預習類的作業。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如何在短短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鐘內盡可能地掌握最多的知識始終是教師和學生們關注的焦點,因此高效課堂不僅是教師的目標,也是學生的期望。高效的課堂指的不僅是快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快速學習和應用知識。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是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三個環節,在這三個環節中,最容易被教師和學生們忽略的是課前預習。課前預習是學生提前對要學習材料和知識的一種自主學習,當然,課前預習的價值并不在于期望學生能無師自通地提前學會課堂上要學習的知識,而是幫助學生提前明了自己的學習困惑和學習難點所在,在課堂學習中更能集中注意力,對困惑的問題更加關注,能主動地在課堂中撲捉知識的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課前預習中對問題的明了事實上是一個發現問題的過程,只有發現了問題才能引起解決問題的興趣,只有引起了解決問題的興趣學生才會更愿意主動學習。
雖然,課前預習的教育功能是巨大的,但是卻很少有教師將課前預習如課后復習一般重視,大多數教師對于學生的課前預習只是口頭上的要求,如“今天回去把明天的課預習一下”,究竟有幾人回去真正地預習了,教師在第二天的課堂上似乎并不怎么關心,因為不管學生預不預習,課還是得這樣上。更遑論將課前預習與課后作業相結合,精心設計一種“承上啟下”的、兼顧對已學知識復習和對新學知識預習的課后作業。
2 設計原則
2.1 關注學生的生命發展
出于現行教育體制選拔方式的要求和在未來生活中掌握一門生存技能的必要性考慮,教學中督促學生重視對基礎知識的積累是無可厚非的,只是我們萬不可因為太過關注知識的積累而忽略了對學生內在生命發展的關注。因此,作業設計中,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并將把對學生內在品性的陶冶和對學生興趣潛能的發展,作為作業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2.2 認真研讀課標
認真研讀課標,對每一章節、每一課時、甚至每一環節的課標要求都要深刻分析,力求最準確的掌握每堂課的教學重難點,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能做到圍繞重點、有的放矢,找準前后兩節課的知識聯系結構,設計出的課后作業要能自然又連貫地銜接前后兩節課的教學重點。
2.3 準確分析教材和學情
在研讀課標的基礎上,細心分析教材中設計的每一個活動、每一道習題、每一段閱讀材料乃至每一張圖片,真正理解教材內容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利用教材資源,為作業設計選擇可供借鑒的最佳教學素材。并綜合考慮現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身心特點、知識儲備、學習能力、文化背景等因素,使設計出的作業在緊扣課標、基于教材的同時,真正滿足學生的生命成長需要。
3 案例分析
以初中七年級地理湘教版上冊第一章教學內容為例。七年級上冊湘教版課本中的開篇第一章是《讓我們走進地理》,其中又包括兩節,第一節是《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第二節是《我們怎樣學地理》,第一節內容的建議學習時間為1課時,第二節內容的建議學習時間為2~3課時。
第一節《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中,首先通過列舉地球上的“地理之謎”喚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隨后通過學習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建設、風土人情三方面的聯系,認識地理學科的重要性。第一節的學習結束后,為學生布置了兩道課后作業題,第一題是:請寫出至少五個你想要知道的地理問題;第二道題是:你認為學習地理都有哪些好方法。在這里布置的第一題是通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地理問題的尋找,加深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第二道題是讓學生通過對地理學習方法的思考,促使學生提前去預習第二節課《我們怎樣學習地理》,即使學生在做這一道題時沒有預習第二節課的課本內容,也能通過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從網絡、書籍、雜志等搜集信息的過程思考這一問題,對自己能理解的知識和未理解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數,以便上課過程中關于此類問題的重點撲捉,更能集中注意力。
第二節《我們怎樣學習地理》中提到了學習地理最主要的四種方法是:學會使用地圖、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問題、開展地理考察,學習時間至少需要2~3個課時。教材的重難點是地圖三要素的學習,如地圖方向的判斷、比例尺的換算和比較、圖例的閱讀和識別等都集中在“學會使用地圖”這一標題之下。如果按照教材的內容安排來上課的話,在第一個標題下花費的時間比較多,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不容易形成知識的整體性和結構性。因此,對教學過程做了調整:
第1個課時的前二十分鐘結合上節課的作業,讓學生討論學習地理都有哪些好方法,歸納總結出教材中提到的四個主要方法,并未對“學會使用地圖”展開學習;后二十分鐘帶領學生考察學校校園,熟悉校園的建筑物分布,并布置本堂課的作業,即為學校繪制一幅平面圖,并且要求將自己在繪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記錄下來,與同學分享。
第2個課時中結合上面的作業,展示自己繪制的學校平面圖,并讓學生談談自己在繪圖過程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此時,學生結合自己繪圖的過程,能非常清楚地表達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如:對學校建筑物的方位不能準確辨別;不知道實際中的事物應該在圖紙中畫多大;平面圖中標注的文字太多時,會讓地圖顯得凌亂等等。雖然學生反饋出的問題很多,但是總結歸納后發現這些問題大多都是關于地圖的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圖例,因此,利用解決學生所發映的問題的過程,滲透學習有關地圖三要素的知識。這種發現問題后想要解決問題的急切心情,促使他們在課堂中更加積極地思考和集中精力地學習。
4 結語
利用作業這一重要載體,設置一些新穎有趣的課后作業,巧妙地將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相結合,不僅能使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興趣、拓展自己的思維,還能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能使課堂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臣之,孫薇.發展主義作業觀[J].課程·教材·教法,2013(7):17-24.
[2] 萬榮根,周志峰.新課程視野中的作業[J].教育科學,2003(6):11-12.
[3] 宋秋前.有效作業的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5):54-57.
[4] 張濟洲.中小學作業觀:特點、問題與走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3(7):25-30.
[5] 陳錢林.自主作業:有子女的成功培養經驗引發的柔性教學變革[J].課程與教學管理,2011(8):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