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峰
【摘要】有人說語文就是豐富多彩的藝術,我們學習語文就是在鑒賞、體驗美,感受文學和文字的魅力,陶冶人情操,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老師要營造引人入勝、生動具體的語文教學情境,在語文教學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而使老師寓情于教,使學生寓情于學,在緊湊、輕松、快樂的氛圍中使教學成果更高效。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設情境;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法國教育家第惠斯說:“教學藝術的本身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老師的教學理念首先要改變,過去一支粉筆,一張嘴滿堂灌,填鴨式教學該到改變的時候了。其次,老師要根據語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多變采用新的教學模式,不失時機地應用多媒體、幻燈片等現代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活躍課堂,激勵學生要敢于質疑,開拓學生的創造思維,使師生產生共鳴,生生互動,從而使語文課堂更有成效。下面我談談對情境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聽覺及視覺情境,使學生融情于文
音樂獨具藝術魅力,有很強的感染力,也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美術本身就是藝術品,能攝取人情感,陶冶人情操。我建議語文老師能用音樂及美術畫面創設聽覺及視覺情境,把音樂和美術融入語文課堂,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審美思維,又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從而使學生在學中樂在其中。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教師可先在課堂上播放一首名為《父親》的歌曲,創設聽覺情境,使學生在心靈產出震撼,聽歌思人,再從朱自清字里行間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眷眷的疼愛以及兒子對父親拳拳懷念的深情厚誼,使學生由歌曲《父親》再到朱自清的《背影》聯想到自己吃苦耐勞的父親,有的學生已經被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女生臉頰早已掛上晶瑩的淚珠。再如上《祝福》,我叫學生上課之前仔細鑒賞插圖,讓師生看后說說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寫這幅作品。這幅插圖在大雪紛飛中,祥林嫂滿頭白發,佝僂著腰,挎著空空的籃子,拄著拐杖,臉頰如同木刻一樣呆板,那么蒼老,那么艱難,那么沉重。這種情境渲染了天氣,使學生想到就是渲染當時的社會吃人時代背景,為祥林嫂悲慘的命運奠定了基調。引發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課文中的情感基調,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二、采用多媒體手段,設置問題情境
多媒體教學是營造情境教學的最佳手段,它可以把靜態的東西動態表現出來,可以把無聲的文體進行有聲有像展示出來,把抽象的東西變成直觀表現出來。多媒體憑借獨特的魅力,渲染與課文相應的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了學生極大興趣,以最佳狀態進入課堂;使學生不僅獲得語文知識,而且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講《孔乙己》時,我利用多媒體放映孔乙己進酒店的情境:孔乙己穿著破舊而且臟兮兮的長衫,臉轉過眾人的視線來遮擋被打傷的傷疤,從衣服里摸出四文大錢。我設置幾個問題:世人是如何看待孔乙己的?穿長衫說明孔乙己是一個什么樣的性格?從孔乙己外貌、言行透視出一個什么樣的社會背景?我首先讓學生體會這種情境,然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主動發言,老師點撥。在人們的心目中,孔乙己非常可笑,是解夢取樂的工具,說明社會對苦人的冷漠。穿長衫說明孔乙己窮酸,迂腐,頹唐不堪,是沒有前途的書呆子,可是不愿拋棄那件破長衫,還要擺出讀書人的臭架子,而且嘴里還滿口之乎者也,可笑的表明自己是讀書人。遮擋著臉上的傷痕說明孔乙己有自尊的一面,“一面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著就說了些‘君子固窮‘者乎之類似通非通的話,于是,便引得眾人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別人卻故意要去刺痛他,問他為什么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手,這就使他“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回答不出,于是,“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說明舊社會人與人之間冷漠之情。學生在情感上對舊社會的憎恨,對孔乙己的同情,而又怒其不爭,對世人冷漠的無奈。這種情境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進行角色扮演,創設情境再現故事情節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課文內容,創設相應的表演情境,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表演中來,不僅能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將書本上的文字幻化為更為直觀可見的情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講《孔乙己》時,孔乙己一些言行動作描寫,為了讓學生理解孔乙己的性格,再現孔乙己一些動作,我特意找我們班級頭腦聰明,但又不肯聽講的學生來表演,收到了奇效。例如一個男同學模仿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把孔乙己在眾人面前很闊綽的性格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引起班級同學一致贊揚。接著我又讓一個平時不愛說話的同學模仿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錢,形象逼真,我接著讓學生討論魯迅先生這個時候為什么用摸字,和前面排字有什么不同?摸說明孔乙己此時已經窮困潦倒、每況愈下的悲慘境地,讓學生領悟到魯迅先生語言的詼諧和對舊社會丑陋現象入木三分的鞭撻,鍛煉學生膽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在這樣的表演情境中,學生真正實現了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理解與體會文章。
四、拓展學生思緒,創設想象空間
語文老師把握住學生的思緒,放飛學生想象,這是語文優課的標準之一。例如我在講莫泊桑《項鏈》時,創立模仿角色對話的情景,學生感覺很新鮮,我讓學生盡情的展示,啟發學生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挖掘學生內在表演的潛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遐想空間,通過對話使學生深刻了解馬蒂爾德愛慕虛榮的心理,同時對學生進行品德滲透,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金錢觀。讓學生對馬蒂爾德的悲慘境遇進行遐想、想象,使學生的思維始終很輕松,快樂地接受語文作品的新知識,使自身的思維不斷撞擊出新的火花,加深了對作品主題的理解。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情境教學是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手段,老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靈活多變,把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學生在語文課堂因情激蕩、因情燃燒、因情升華。
參考文獻
[1]呂國珍.情境教學在語文課堂上的魅力[J].考試周刊,2009(24).
[2]張廣斌.教學情境研究:反思與評價[J].當代教育科學,2011(20).
(編輯:董 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