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摘要】中華民族擁有自己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瑰寶是現代中華兒女需要繼承和發揚的重要文化精髓。作為新時期小學語文的一名教師,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責任,語文教學是重要的語言教學方法之一,是小學生接觸我國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當前社會主義教育體制不斷變革和創新下,更加應該去除糟粕,吸取精華,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水平和文化修養,為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變革;傳統文化;繼承;發揚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探源尋根,根深葉茂”的偉大教育理念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從傳統文化出發,真正挖掘和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小學生能深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能增強小學生的民族凝聚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出發,認識“探源尋根,根深葉茂”教學理念的重要內涵,在新時期,要堅持發展觀學習傳統、發展語文教學,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堅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徹底創新和變革。下面本文將從小學語文之根基——傳統文化教學出發,闡述根基的歷史之源,提出在新時期,實現根深葉茂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以實現小學語文變革的戰略目標,推動小學語文教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探源尋根,根深葉茂”——傳統文化
我國共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從歷史進程角度出發,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傳承和發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這些民族之魂將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們世世代代的接班人。下面主要分析“五四運動”之后,我國語文教學事業的發展之路。
五四運動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學生愛國運動,運動彰顯了我國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但是,也是在此時,中華文化也因此形成。我國漢語和文字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部分,很多思想家就是通過語言實現對社會的抨擊。在我國五四時期著名的文學學者,例如,陳獨秀、瞿秋白以及章士釗等,這些都是當時非常著名的語文教育事業的從事者,他們注重研究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精華,利用文字直接表達心中所思。這些教育家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形成了重要的新語言體系,這些語文教學思想、理念和方法都是值得研究和關注的文化根源。從我國早期的老師、私塾等,到現在成形的學校和課堂等,都標志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歷史根源對現代語文教學的影響不容忽視,是現代小學語文教師不斷創新和發展教學方法的重要基礎和基石。“五四運動”前期的語文教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對現代的教學體系創新有著重要的影響,提倡白話文,最終才有現代文學。由此可見,傳統文化中關于語文教學都有著相關的研究,從古至今,都不斷向前發展,也在經歷著時代的變遷和考驗,在不斷創新和變革的過程中,都是現代語文教學的重要根基。
二、“探源尋根,根深葉茂”—小學語文變革創新之我見
由上述可知,作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應該好好保存、學習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更加應該明白我國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應該從博大的歷史文化中,吸取精華,專注文化研究,不斷廢除陳腐的、反動的教材內容,倡導全新的啟發式教學模式。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實踐研究結果,總結一些關于小學語文變革的見解,具體報告以下幾條:
(一)創新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傳統教學方法中,很多方法到現在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傳統教學方法中的串講法、誦讀法以及點評法。其中串講法就是將單元內的重點知識串聯在一起,讓學生能初步對所學知識建立初步印象,然后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此外,還有另一類教學方法,是經過實踐證明的教學方法,即五段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重視啟發學生的思維,將講讀的重點放在文章內容和結構方面。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文章中字詞的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比較困難。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五段教學法和串講法,將文章中的生詞生字著重拿到課堂上講。不管是用上述哪種方法,都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對于小學生,教師一定要注重引導,讓學生能通過教師的講解不斷注入知識。例如在教學《比尾巴》這一課程時,教師要注重挖掘課文中的重要思想,該課文中講解到不同動物之間比誰的尾巴長,教師可以先準備一連串的動物,都是有尾巴的動物,且尾巴長度都不相同。例如公雞、猴子、兔子、松鼠等,其中猴子的尾巴是最長的。教師可以通過比較動物尾巴長短,然后讓學生記憶不同動物的名字,從而達到記憶生詞或生字的目的。串聯和分段教學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從傳統教學方法中發現有效的教學方式非常重要,教師不僅需要創新,還需要不停地研究傳統教學方法中值得吸取的精華。
(二)注重學生的參與,實施啟發式教學
傳統教學方法都表明,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學生的啟蒙老師,都應該注重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才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上。例如我國傳統教育方法中的隨課文識字方法。采用《看圖識字》的教學方法,到現在仍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小學生對新事物都比較感興趣。正如上面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準備和挑選很多動物圖片,首先讓學生認識動物,吸引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入到正文教學中。
(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相長
教師與學生是平等地位,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中,教師也要不斷學習知識,同時要堅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要做到不恥下問,這是我國傳統教育中的一種精神。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角度出發,學生對生活和游戲等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然后能從課外觀察中,收集一些有趣的東西,在課堂上一起討論。如教師可以布置一個作文題目,“生活中的一個小發現”,讓學生明白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明白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發現生活和熱愛生活。在教與學中,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到教學任務中,與學生一起探討,但是要堅持讓學生自主進行分析和思考。學生上交作文之后,教師要點評,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作文和做人是相統一的,寫作的根源是讓學生能懂得生活,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感情。然后在教師的點評中注入觀點和思想。小學語文作用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在作文寫作中,教師不僅能了解學生的心聲,而且學生能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描寫,這樣課堂氛圍也更加融洽。總之,傳統教學體系中,很多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都值得現代教師學習和深入研究。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摒棄傳統文化的精髓,保持與時俱進的同時,還應該要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根源。
三、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引導者和教育者,其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水平等,都直接關系著我國小學語文教育事業的變革和發展。因此,在當前的教育變革體制的要求下,語文教師更加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和鍛煉,不斷實現小學語文教師的變革、發展和穩定。堅持從傳統文化角度出發,堅持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將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加強小學生對古文化的歸屬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小學語文教學的變革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只有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探源尋根,才能最終根深蒂固,花開茂盛。
參考文獻
[1]王庭波.小學語文“視域融合”教學范式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2]楊麗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語文建設,2014(9).
[3]胡虹麗.堅守與創新:百年中小學文言詩文教學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4]齊曉東,李菲菲.新世紀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綜述[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2(12).
[5]徐曉清.現代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新模式探討[J].吉林教育,2014(5).
[6]易愛香.小學識字寫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對策[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編輯:王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