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琴
摘 要:近幾年來,我國農村商業銀行憑借其存在的時間較長,且更為貼近鄉鎮人民,所以,發展較快。民族地區相對于一般的城鎮來說,地理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明顯處于弱勢地位。為了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切實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國家一直在扶持當地的相關行業。其中,農村商業銀行是國家重點扶持對象,本文將針對其經營績效進行評價方法研究。
關鍵詞:民族地區;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
農村信用社也就是農村商業銀行的前身,在經過長期的發展后,信用社也逐漸更名為農村商業銀行,并對其一些制度進行改革,以提高其經營效益。自2003年6月開始,國務院便印發了相應的改革文件,在此背景之下,各個民族地區的農村信用社便不斷進行嘗試,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事實上,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仍舊不夠理想,對于銀行應有的流動性、安全性、盈利性、成長能力和綜合評價等多個方面都沒有得到發展,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應當對當前民族地區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績效進行可靠評估,并提出對策。在這個過程中,評估方法是當前最為重要的課題。
一、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的含義
所謂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實際上是指通過運用科學規范的評價方式,采取特定的經營評價標準,商業銀行總行或者上級分行對其所管理的分行在一定時間內的盈利能力、業務發展狀況、資產風險狀況、長期發展能力等各個方面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對比分析,然后根據該分析做出客觀的評價。在我國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銀行出現,他們其中存在一些經營能力較差,存在價值較低的銀行,建立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估實際上就是為了全面評價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和經營業績,從而發現經營管理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引導商業銀行對其做出強化措施,引導其正確發展,有效推行激勵約束機制,進而提高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以便推動社會發展。在民族地區實行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是為了對銀行發展進行評估和預測,同時,也是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趨勢做出大概了解,從而能夠為扶持該地區提供正確的方式。
二、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的方法概述
商業銀行績效評價方法會隨著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理念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的進行更新和完善。在當前的市場經濟中,商業銀行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具備現代法人治理結構的盈利性,同時也具有金融性質。當前國際上主要存在四種評價方式:財務比例分析、杜邦財務分析法、經濟增加值法、平衡記分卡法。在國內也有一種yaron模型績效評價方法使用較為普遍。而無論是哪一種評價方法,都需要根據如下幾個理論進行構建:
1.最大、最小法則
所謂最大、最小法則實際上是指商業銀行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和成本投入的最小化。在績效評價中,最大、最小法則是商業銀行進行績效評價的基礎性理論。無論在何種行業,企業的經營目標都是盈利。而盈利就是營利和成本的差值。在同營利的狀況下,成本越大,其收益也就會對應減少;反之,則會增加。
2.資本保全理論
商業銀行所有者具有剩余風險承擔和剩余權益享有的雙重屬性。在市場經濟下商業銀行追求利益最大化實際上就是資本增值最大化。為了銀行的信譽和對人民負責,銀行在追求資本增值最大化的同時,需要保證其基本資金,也就是維持資本的基本增值能力。資本保全的經濟含義為在一個時間內,期末的資本價值大于起初的資本價值。
3.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是隨著現代公司的產生而產生,用于解決企業委托代理關系的形成、發展和協調機制及其有效性理論。從法律上來說,委托代理理論實際上就是一種代理性或契約性行為。聘用人才對銀行進行管理,而這個管理的效果就需要績效評價來進行監督。
4.經營原則
在商業銀行的經營當中,存在三個基本經營原則,即: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在這三個原則中,追求盈利是商業銀行存在和追求的首要目標,是其不斷進行服務、管理水平等改進的內在動力,是商業銀行經營的核心原則。而這三個原則實際上是對立統一。在保證獲利一定的情況下,最大化的實現資金流動去創造資本最大價值。商業銀行作為一種特殊的企業組織,也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之一,面臨嚴峻的經濟形勢,為了保證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競爭實力,必須對其經營的情況進行有效評價,從而發現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對應措施進行改善,促使其不斷完善自身管理模式,實現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三者的協調與統一。
5.管理思想
無論是什么盈利性組織的績效評價其最終作用都是服務于管理和經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績效評價實際上是一種制度。類似于風險評估,只是這種制度是對過往的經營狀況進行評估,而風險評估是針對未來。因此,績效評價與企業管理存在必然的內在聯系。商業銀行也是一樣,在其存在之前,必然會有專業的風險評估人員對其進行評估,對其存在的可行性進行估計,然后再建立。而績效評價則有助于對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進行總體的了解,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
三、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方法選擇與評價體系構建
在我國早期的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方式多是借鑒我國國有銀行的發展模式和管理方式,所以,在進行績效評價時,其使用的也是指標評價,而且這些指標相對來說較為單一。自2000年以來,中國銀行總行開始實行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以定量考核為主的方式,對于國內所有的一級分行進行連續、動態的評價考核。近幾年來,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和銀行業的經營狀況與目標的調整,也針對該績效考核指標和積分方法不斷的修改和調整。
在我國的銀行績效評價中主要是以盈利水平、發展能力、資產質量、綜合管理四大類作為評價標準,涉及35個具體指標。然而,筆者認為該種績效評價體系存在三個明顯不足:體系繁瑣、重復性較高、掛鉤力度缺乏。也就是說,在該種銀行經營績效評價制度中,無法體現出一個商業銀行的綜合能力和競爭能力,無法對其日后的發展發揮促進作用。除此之外,其具體的評價方式也存在明顯不足,我國商業銀行的績效評價現階段基本是采用指標逐一對比分析法,橫向分析與縱向分析相結合。所以,在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上必須進行改變。
筆者認為當前的yaron模型評價法相對來說更適合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yaron模型評價中,包含兩個基本指標“目標客戶的覆蓋面”和“農村金融機構的持續性”。其中“目標客戶覆蓋面”反映的是農村金融機構服務目標、滿足客戶的程度,這兩個因素既是用來衡量所服務的深度,也是用來衡量服務客戶的廣度,對于農村商業銀行的經營和運行狀況能夠良好體現。而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性則是用來反映農村商業銀行在運行當中對于政府資金的依賴程度,可以理解為除去補貼后的農村商業銀行的盈利狀況。Yaron績效評價方法,對于農村的各種狀況掌握相對比較充分,能夠反映出商業銀行在農村地區經營的社會成本和存在困難,能夠避免其他評價方法對于農村商業銀行狀況的不全面。根據我國當前的狀況,在覆蓋面指標的選擇上一般包含如下幾個內容:資產規模、存貸款規模增長率、貸款結構、貸款條款、交易成本。
四、實例分析
民族地區商業銀行,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金融機構,其必須要先保證自身的發展,提高自身的經營能力,才能在條件相對惡劣的情況下服務當地的經濟發展。此處,筆者以麻陽苗族自治縣農村商業銀行為例。如果使用傳統的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評估中,以四類大指標35個小指標作為具體的評價方式,雖然看似全面,但其實過于片面。故筆者使用yaron模型對其進行大概分析:
1.經濟環境分析。根據筆者大致了解,麻陽苗族自治縣目前的經濟環境相對較差,其經濟發展受到政策和人為因素的制約。而在麻陽苗族自治縣建立農村商業銀行,也就是將其原本的農村信用合作社進行改革,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舊事物的制約。也就是內外環境相對嚴峻。
2.發展分析。由于湘西州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也就是說,其經濟發展的可能性較大,因為缺乏應有的開發,其市場資源相對豐富。
3.經營時段分析。就短期來看,麻陽苗族自治縣農村商業銀行的績效相對較差,因為經濟的滯后,人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自然剩余資金缺乏,銀行缺少資金來源。但是,如果銀行長期存在。那么在其發展中,就可以利用貸款進行發展,然后將資金的流動性充分發揮出來,長此以往,該銀行績效應相對較好。
4.政策分析。麻陽苗族自治縣屬于少數民族區域,我國為了促進少數民族的發展,長期為少數民族區域提供政策支持。農村商業銀行存在于該地,可以獲得多種政策優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降低了其運營成本。
從上述的四個因素來看,再使用yaron模型法對農村商業銀行績效進行評價,可以極大的提高對當地銀行存在的正確認識。也能明顯看出銀行建立的風險和契機。由于筆者對于該銀行的具體貸款情況了解缺乏,所以在相關分析上無法進行分析。但是,從該種方法的各個指標和指標選擇來看,實用性較強,在民族地區的農業銀行,其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以政府作為支持,所以,在經營上成本會有所縮減,但由于其地區經濟的限制,發展起來會具有一定的困難。國際通用的評價方式固然有其先進性,但缺乏對于國內情況的把握,所以實用性不強。只有利用本土的績效評價方式,才能夠為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發展提供支撐。
五、討論與建議
雖然當前國際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多種對于商業銀行績效評價方法。但是,由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形勢和社會環境都相對特殊,所以,這些評價方法的實用性受到制約。加之,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中,受到國有銀行的影響,所以,在評價方式上,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對此,筆者認為,無論是引用哪種方式對我國的民族地區農村商業銀行績效進行評價,都必須要要立足于我國民族地區的國情和我國長期發展的經驗。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績效評價存在的本質是為商業銀行的管理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對于管理思想和經營策略的了解都是需要經營績效評價反映出來,因此,在評價的過程中,需要盡可能的做到科學、合理、全面,以反映出民族地區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客觀評價,從而推動其銀行的發展,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周洪,彭芙蓉.基于平衡計分卡的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績效層次分析[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11:121-122.
[2]王偉.我國農村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的績效評價[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3,06:59-66.
[3]姚福鋒.農村商業銀行效率評估分析[J].現代商業,2013,12:46-47.
[4]王繼康,胡挺.農村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績效與風險——以廣州農村商業銀行為例[J].南方金融,2013,09:48-51.
[5]王海榮,鄂奕洲.我國農村商業銀行財務治理效率研究[J].會計之友,2014,35:83-85.
[6]林建華.農村商業銀行整合BSC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以A農商銀行為例[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08:46-52.
[7]王偉,趙天榮.基于Malmquist指數的我國農村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效率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09:29-34.
[8]祝婧然.江蘇農村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測度研究[J].浙江金融,2015,09:72-76.
[9]祝婧然.城市商業銀行與農村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對比——以江蘇省為例[J].北方經貿,2015,11:161-162+171.
[10]羅韻軒.農村信用社改制轉型中的流程再造研究:以農村商業銀行模式為例[J].南方金融,2008,09:42-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