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馬松彪++徐飛
【摘 要】 本文通過對實踐教學中廣泛應用的技能點教學法的缺陷進行分析,針對高校工程訓練的特點,提出以真實項目為目標,調動與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綜合運用多種學習與獲得知識的手段,完成實際項目。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有深刻認識,并掌握解決工業問題的基本方法與手段,從而達到工程訓練的目的。
【關鍵詞】工程訓練 項目教學法 工作過程
1.問題
高等學校的機械工程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盡管盡了很大的努力,仍舊存在很多不足,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教學大綱內容陳舊,而且千篇一律地采用技能點教學法,比如車工教學,都是逐項學習的:車外圓、車槽、車臺階面、車圓錐面、切斷……各技能點的強化反而沖淡了它們作為車削的共性,效果很不理想。這還是單個工種,不同工種之間的問題就更多了,許多學生在學習了數控之后記得的就是編程,忽略了編程是為數控車還是數控銑服務的。至于數控車、車工、銑工等之間的關系更是模糊得很,更談不上對工藝的理解與工業流程的認識了。作為高等院校學生素質高、知識面廣、領悟性強的特點并沒有充分體現出來。
2.設想
針對以上現象,參考外校的先進經驗,結合相關的教育理念,我們提出了項目教學法的設想。它有些像本科生的畢業設計,只不過我們是用來對機械類學生進行工業訓練。
首先,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分組,為各組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生產項目(零件或產品),并對他們進行安全教育、實習概論的多媒體演示、參考書的介紹、工業環境包括加工設備的提供等。
然后我們就可以讓各組學生在負責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項目的完成工作了。在這一“工作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與教授,比如教授相關工種的操作技能等,也要引導學生通過參考書學習有關的工藝知識、加工參數的選擇、工藝文件的編制等等。有條件的話也可以提供互聯網或局域網絡,讓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工業經常利用的元素。
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質量意識、工藝意識、團隊意識……
最后在規定時間對各個小組的項目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和評價。
其實這一過程與一個真實的工業產品的生命全周期的唯一區別就在于不是以市場化為目的,而是以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目的。
項目教學法顛覆了學校本位學習的傳統,強調學習者直接“參與”與“經驗”獲得的重要性,把工作過程與課堂學習聯系起來,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真正做到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為技術知識的掌握和技術經驗的獲得必須通過技術實踐活動的基本假設提供了理論注釋和可操作的模式。
3.特點
項目教學法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通過學生自己親手操作所獲得的技術經驗和技術知識,遠比在課堂教學中靠講授所獲得的理解更深刻。
其二,通過與學習伙伴的合作,使學習在互動過程中產生團隊協作氛圍。
其三,結構的完整性,包括獲取信息、計劃、實施和評價。
其四,要素的全面性,包括任務、工作對象、工具、工作方法、勞動組織、工作人員與工作成果等。
4.關鍵
項目教學法效果要想取得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教師隊伍。項目教學法要求指導教師不僅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廣博的工業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工藝經驗與操作技能。總之,應該是工程師與技師的結合。
其二是豐富的項目儲備。大量的重復的項目將使學生失去興趣,教師也無法真正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大量的項目儲備與發展是開展這一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
其三是科學的評價體系。項目教學法要求不再以簡單的結果作為對學生的評價,而是要過程化。不僅評價專業技能,而且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現代職業人基本素質要求列入評價目標;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還關注學生學習的動機和過程,關注學生的心靈,關注在情感、動機、信念、價值觀、生活態度等非智力方面發展的評價。評價應當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動力。
這一設想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補充。
【參考文獻】
[1]趙志群.對工學結合課程的認識[M] .北京:職教論壇, 2008.
[2] 姜大源.高等職業教育的定位職業教育[M].北京: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