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結構轉型調整趨勢,中等職業學校傳統專業要順應產業變化而升級改造,不斷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文章以國家示范校船舶制造與修理專業為例,基于產業結構調整的視角,分析了專業升級的背景,探討了專業升級定位、專業升級機制、專業升級流程、專業升級路徑,總結了專業升級的成效。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升級;產業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2-0039-04
區域經濟發展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技術升級,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專業如何順應產業變化,對接產業需求,提升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能力,是每所中等職業學校都必須正確對待的問題。筆者擬以我校國家示范校船舶制造與修理重點專業為例,探析產業結構調整視角下專業“四聯六接”升級改造的策略。
專業升級的背景分析
產業結構升級對專業升級優化提出的新需求 船舶工業是國家戰略支柱產業(國家“十二五”規劃戰略部署和重點產業),也是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對機電、鋼鐵、化工、電子、通訊、機械、建筑建材、航運、海洋資源勘采等上下游產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連云港市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造船業為該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支柱產業,灌河半島新區是全國知名的中小船舶修、造、拆基地,新區進駐企業47家(需要產業工人近1萬人)。我校拓展與改造傳統產業機電、數控等專業,進行動態組合、優化改造、拓展升級,打造船舶制造與修理專業,服務于以船舶工業為主導的現代化臨港產業基地,實現了學校培養與企業培養的無縫對接。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當前,連云港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培養船舶制造與修理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類型與專業專門化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堅持“德技雙馨”的育人理念,在傳統機電等優勢專業基礎上,通過優化調整、轉型升級,組建船舶制造與修理專業,共享行業企業資源,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了知識學習、技能實訓、工作實踐和職業鑒定等功能的整合。
校企共育人才對學校發展方式轉變提出的新導向 當前,擔負著技能型人才培養任務的國家示范校建設單位在發展方式等關鍵環節要起探索引領作用。專業升級改造應對接產業需求,創新校企一體辦學模式,構建基于船舶行業和配套企業實際生產工作過程,集職業素質培養、專業能力訓練和崗位綜合能力實踐為一體的課程體系,實行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
專業升級的建設定位
創新專業建設模式 升級改造傳統機電等專業,組建船舶類專業等校內三大實訓區,把船舶專業打造成省級特色專業,更好地為蘇北沿海船舶工業的發展服務。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升級改造,深化校企合作,構建“校企一體、教學做合一”的“三共兩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合作教育,實現學生從基本技能訓練到綜合技能訓練及職業素質訓練再到生產崗位的平穩過渡。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 構建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完成專業升級改造中校內項目新增與改擴建實訓室建設,將校內實訓基地建成灌河區域乃至蘇北地區船舶制造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省級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
專業升級的機制構建
學校主動適應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求,對傳統產業的機電、數控等專業進行動態組合、優化改造、拓展升級,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四聯六接”專業建設模式(如圖1)。
升級改造的“四聯”機制 學校與企業聯盟——以船舶制造企業聯盟為基礎,實行訂單培養聯盟;與行業聯合——建有以全國船舶行指委專家、區域船舶制造行業專家和職業教育專家為主體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聯合制定專業建設標準、職業崗位標準;與園區聯結——以船舶園區聯結為依托,對接人才數量規模與質量培養;與行業(企業)聯建基地——與船舶企業合作建立舾裝實訓基地。
升級改造的“六接”模式 學校船舶制造與修理專業升級“六對接”:培養目標與職業標準對接、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不斷增強專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專業升級的實施流程
升級改造論證 學校按照專業建設流程(如圖2),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利用傳統產業的機電、數控等專業相對齊全的專業群優勢,選擇三個方向為突破口,升級改造,創建船舶制造與修理專業,組建了船舶焊接技術、船舶機械(配件)加工、船舶電氣控制等三大實訓中心,打造船舶類特色專業群,主要滿足船舶焊接技術、電氣控制技術、配件加工三大專業方向,拓展社會服務能力。
專業升級改造實施 遵循專業升級改造的“四相”原則(品牌專業與特色專業建設相結合、傳統專業與新興專業相并存、主干專業與輻射專業相貫穿、學歷教育與專業培訓相互補),對傳統產業的機電、數控等專業進行改造、拓展、重組與升級(如下頁表1),完成專業升級開發(見下頁圖3),更新原有專業內容(更新教學內容、教學設施等),拓展原有專業功能(對原有具有諸多優勢的專業進行分化、重組、開發以形成專業群),復合原有專業結構(通過相關專業的有機合并,拓展成全新專業)。
實訓基地升級改造 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增建或改建船舶電站實訓室、舾裝實訓室、焊接檢驗實訓室,擁有焊接機器人、埋弧自動焊等17個實訓中心(室),組建船舶類特色專業群,設備專業配置合理,功能先進。建立“廠中校”實踐教學基地,與恒成船業合作建成了船舶舾裝實訓工場,校企一體,工學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的緊密銜接。
教學資源整合升級 構筑專業共享資源平臺,建立船舶專業群共享實訓資源的協調機制,打破校際間、專業間、學科間的界限,通過課程整合、實訓設備整合、師資整合,使船舶專業資源利用率最大化,資源重復建設最小化;依托企業開發適應新興產業、新職業和新崗位的校本教材;組建含不同專業背景的船舶專業綜合性教學團隊,實現教材、教輔、教具、學具、課件和網站等多種介質的立體化融合。
專業升級改造的對接路徑
育人理念的凝練——堅持德育為先、技能為本,實現培養目標與職業標準對接 學校堅持“品德為先會做人,技能為本能做事”的育人理念,構建“六育”標準,開展“七一”教育(見表2),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同確定人才培養標準(以焊接專門化方向為例,詳見表3:崗位群——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能力),推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培養模式的構建——以專業與產業對接為目標,實行校企一體化建設 學校實行“四聯”專業建設機制,積極探索“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定向雙元、訂單培養”合作機制,推進“校企一體、教學做合一”的“三共兩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專業課程體系、共同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行業)崗位技能要求有效對接,專業教師與工程技術人員相互融合,技能人才培養過程與企業生產活動有機結合。
課程體系的開發——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為目標,創新專業課程體系 通過對船舶制造企業用人意向、企業用人合同、學生調查反饋表、調研報告進行分析,完善以實踐項目為主、教學與職業資格考證相結合、實踐與職業崗位相關聯的課程設置體系,建立基于工作過程分析,集職業素質培養、專業技能訓練和崗位綜合能力實踐為一體的課程體系,實行課程模塊構成的教學組織與學習領域設計。
教學模式的改革——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為目標,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根據船舶制造與修理專業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設計教學內容,以工作項目和任務為載體,推進“基于崗位、項目導學、實境訓練、做學合一”教學模式改革,構建由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專業綜合技能訓練、頂崗實習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著力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的緊密銜接,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評價模式的改革——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為目標,建立健全“雙證書”制度 把畢業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就業質量和用人單位滿意度作為考核專業建設與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構建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突出船舶電工、焊工等職業資格考核,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見表4)。
現代職教體系的構建——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為目標,構建人才培養立交橋 遵循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面向社會,實行學校、企業和社會化職業教育并舉、學歷職業教育與非學歷職業教育并重、全日制職業教育與非全日制職業教育共同發展,促進辦學類型和學習形式的多樣化,打通和拓寬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通道。2013年與江蘇開放大學實現“3+開放本科”試點分段培養,2014年又與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推進中高職銜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統培養的制度和形式,促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
專業升級改造的建設成效
升級改造中專業辦學實力得到提升 建立了專業設置的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對專業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滾動修改,初步形成了船舶類等6大專業群,創建了船舶省級特色專業和省級(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推動了學校整體專業建設水平的提高。
升級改造中人才培養方案得到完善 校企業共同制定船舶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基于船舶建造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共同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形成了“校企一體、教學做合一”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高職相銜接的課程體系。
升級改造中“雙師型”教學團隊水平得到提高 打造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德技雙馨的專業教學團隊。構建校企共同培養培訓教師的工作機制,建立教師到企業見習實踐或掛職鍛煉的長效機制,企業技術專家、技術能手到學校任教的雙向交流的常態機制,推進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多層次交流。目前,“雙師型”教師達標率達100%,建立了2個名師工作室,培養了專業帶頭人3人,骨干教師2人,編寫了6本校本教材,發表論文50余篇。
升級改造中校企合作得到深化 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校內實訓基地新投入117萬元,營造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現場相接近的職業環境,形成中職化的教學管理、企業化的環境布局、現場化的項目教學、師徒化的師生關系、工廠化的校本課程。與恒成船業合作建成了船舶舾裝校外實訓工場,校內外實訓基地可以完成拉伸試驗機、焊縫檢測、便攜式X射線探傷檢測、磁粉探傷船舶電器檢測與故障排查等多項實訓教學任務,形成校企內外融合、融入、貫通、對接的職業技能遞進融合訓練模式。
升級改造中社會服務功能得到增強 近兩年,建立校外實訓基地8家,合作攻克3項技術難題;為企業直接輸送員工428人,其中班組長以上92人,為勝華、恒成船業崗前短期培訓582人,為企業開展焊接等培訓達2 600人次,及時解決了企業用工問題。
參考文獻:
[1]盧鵬程.以“三聯”模式實現校企“雙贏”[N].中國教育報,2009-01-01.
[2]徐昭.交通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改造的研究與探索[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6):35-37.
[3]李偉,于紅倫,周如俊.中職實訓基地建設要注意“八性”[J].中國西部,2011(4):66-71.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