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躍輝 李莎
近年來,“通識教育”在美國高等教育尤其是在本科教育中備受關注。美國大學本科的“通識教育”不僅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而且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通識教育”的目標,絕不是僅僅向學生傳授一些專業技能,而是要讓學習者綜合、全面地掌握知識,具有良好的素質素養,使其人生變得更加充實而有價值。深入了解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一些理念和基本特點,無疑可以給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美國通識教育特點啟示“通識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基本內容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三個方面,對于培養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良好的文化素養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高等教育中的“通識教育”經過長期的發展與實踐,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比較先進的理論體系。通過了解美國“通識教育”的理念、不同發展階段及特點,無疑可以給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一、美國的“通識教育”的理念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理念,可以追溯至古希臘的自由教育,也可稱之為“通才教育”。“通識教育”與大學本科的專業化教育不同,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整個人生能夠變得更加充實和有價值。美國“通識教育”的倡導者之一赫欽斯在1936年發表的《美國高等教育》這一專著中,闡述了他的主要觀點:作為非職業化教育的“通識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旨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啟迪人的心智,發覺共同的人性。
與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職業化教育不同,“通識教育”的內容涉及人類、社會、政治、文化、自然、科學等很多領域。一方面,“通識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廣博的知識,使他們成為學識豐富的人;另一方面,“通識教育”還涉及哲學、倫理道德、法律基礎、當代文明和世界文化等課程,這對于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歷經百年的實踐和多次改革,“通識教育”體系已漸漸成熟并日趨完善,最終在人類教育史上奠定了其不可動搖的地位。
目前,許多西方國家的教育模式都是以美國的“通識教育”為基礎的。美國“通識教育”主要有兩種流行模式:其一,是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其二,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通識課。美國“通識教育”通過設置歷史、政治、經濟、心理學、社會學等課程,向美國的年青人傳遞著有關社會意識形態、愛國主義情懷與合作精神等諸如此類的人文要求。“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范”,而“通識教育”的作用恰到好處地體現了這一點。“通識教育”強調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使一個人不僅能夠達到知識廣博,同時亦能夠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善于調整個人情緒,合理規范日常行為,并且善于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通識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習者在擁有豐富知識儲備的同時,成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修養的人。
二、美國“通識教育”的不同發展階段和特點
1.殖民地時期
早期的美國大學教育模仿的是英國的教育模式,特別是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模式。哈佛大學建于1636年,當時英國的一些清教徒已經在美國居住了15年之久,從那時起,一批大學便如雨后春筍般陸續建成。當時的英國大學教育被稱之為“通才教育”,它們對美國的高等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僅哈佛大學的課程設置就足以說明這一點。美國可以說傳承了歐洲大學“通識教育”的一些精髓,講授的內容當然也離不開諸如西方經典文學和相關宗教教義的知識,這一點對于培養未來的部長、政要和律師等多方面人才功不可沒。總之,那個時期的課程幾乎完整地向人們呈現了當時的知識體系,較為客觀地反映了人們對早期“通識教育”的認知,同時也體現了“通識教育”的精神內含。
然而,美國的一些大學也并非以完全照搬的方式來繼承英國的高等教育模式,它們也有自己的發展和變化。例如,為了避免過多地關注經典文學藝術,而造成文、理失衡,哈佛大學還開設了一些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講座。在殖民地時期的后期,大學課程又增設了自然科學和實用科學。
2.獨立戰爭之后
新的國家成立后,政治上的獨立為經濟繁榮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一個新的階級——工人階級形成了。政治地位的改變,社會各階層的完善,還有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對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要,州立大學出現了。州立大學所提倡的宗旨是,教學應當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一些與當時社會需求密切相關的新課程,諸如現代語言、法律、自然科學和技術等學科迅速發展并完善起來。所有這些改變對傳統的大學培養模式都有一定的沖擊,人們也開始質疑傳統課程和經典課程的意義和作用何在。為了解開這些疑問,耶魯大學于1828年發表了著名的《耶魯報告》。報告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給高等教育的完美實現奠定基礎;第二部分闡述并印證了經典教育的必要性;第三部分表明了教師們的立場。這篇報告同時聲明:“教育應當是廣泛的,具有滲透力的,其作用應該是堅固的。”
3.二戰后期到20世紀60年代
二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有限的專業教育已經滿足不了當時社會的需求。美國哈佛大學委員會在1945年發表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的報告書中,把“通識教育”定義為“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首先作為人類的一個成員和一個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這種‘通識教育可以賦予人們在生活中必備的各種知識、能力、思考、信念、修養等,培養情感和智力全面發展的人。”哈佛前校長康耐特在報告導言中表明,“通識教育”應當是面對全人類的教育,“通識教育”的內容應囊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類學三個方面。人們應該具備有效的思考能力、良好的交際能力、明確的判斷力和認知主流價值觀的能力。之后,美國高等教育開始認真對待“通識教育”的問題,并且更多地探討“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但受越戰和學生運動的影響,“通識教育”又陷入了發展的低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