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錦干
【內容摘要】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目的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可操作性強的、任務化的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多種語言活動完成任務,達到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的目的。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 教師角色 分析者和設計者 組織者和參與者 導航者和監督者 主持者和評價者
任務型教學就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測試的分數)來體現教學的成就。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目的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可操作性強的、任務化的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多種語言活動完成任務,達到學習語言和掌握語言的目的。
隨著信息技術及各種媒體的迅速發展,師生之間已經不完全是單純的傳遞和接受關系,傳統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單一“控制者”角色也已不能適應當前教育發展的需要。即教師的角色越來越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其許多職責是傳統教學中所沒有的。
一、分析者和設計者角色
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充當分析者。教師應對語言材料、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求、教學目標等進行具體分析,然后設計出活動的形式、語境和任務,安排豐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任務型教學中,任務的選擇和設計是任務教學的關鍵。確定學習任務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學習任務要體現教學目標,這是教學任務所在;學習任務要貼近生活實踐,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任務要有新知識與技能生成的過程,學生能通過內化,重組個人的知識結構;學習任務要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因而為了實現它們的完美結合,教師作為設計者的角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對《牛津高中英語》M4 Unit 3中閱讀課的設計過程中,我首先對本單元的語言教材進行了詳細分析。本單元題材是有關科學研究方面的,富有時代氣息,主要為學生提供了一次更好了解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想象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的機會。7個版塊(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word power;grammar and usage;task;project;self-assessment)設計緊緊圍繞此話題展開,圖文并茂,都安排了聽說讀寫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閱讀既是每單元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從內容體系上來講,閱讀課文是本單元題目的具體呈現,相對于前面的版塊Welcome來講它起著承上作用,相對于后面的版塊Project來講它又啟下,因為Project的內容可以說是本課內容的延續。從知識體系上來講,本文涵蓋了Word Power,Grammar and usage的精華內容。學生Self-assessment 的高低,這一部分的學習感悟和結果很重要。
所以在本課閱讀設計中,為了符合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我設計了Top-down的授課形式,從任務上分為pre-task,while-task和post-task,先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起學習欲望,然后帶著任務有目的地閱讀文章。通過回答問題掌握細節,理清線索,再從整體上把握它的結構、寫作特色,學習用英語歸納以及復述,最后以拓展課文知識小組活動完成這節課的整體教學。環環相扣,從words至discussion逐步深入,這樣通過任務的逐步完成,從話題上幫助學生獲取有關Real Cine的信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從技能上幫助學生訓練閱讀技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二、組織者和參與者角色
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組織者是老師最難和最重要的角色。課堂活動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組織。老師在布置學生完成課堂任務之前應該先向學生發出準確清晰的指令,使學生明確他們的具體任務是什么,他們將做什么。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能真正把握到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通過怎樣的鋪墊式任務的完成和怎樣的合作形式才能成功完成最終頂級任務,達到既定學習目標,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技能以及發展所需的策略,幫助他們自主學習。
例如對《牛津高中英語》M4 Unit 3中閱讀課的課堂組織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接觸、感受、體驗、創造性地使用教學目標中的語言項目,自然地學習語言,我是如此循序漸進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
1. Lead-in。以豐扣人心弦的電影節選打開學生想象的大門:如果讓你親臨其境地去欣賞影片,你會有什么感受?而這一切不是天方夜譚,這就是將來電影的必然發展方向。讓學生去思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在教師歸納總結后,自然呈現課題。本文非常具體地描述了將來的電影特點,即Real Cine。
2. Fast-reading。訓練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通過3個簡單的問題,限定時間讓學生查找答案,在查找的過程中重點注意首尾段和每段首尾句,這樣對文章主要內容和框架結構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3. Detailed-reading。進一步理解文中具體信息,訓練學生的信息定位和信息處理能力,以選擇的形式,命題時針對細節題中常有的錯誤類型來強化學生的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難度較大錯誤率高的題目采取小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來分析錯因。
4. Task-based-reading。訓練學生對文章框架和主要內容的深層理解。按照文章的具體實例以表格的形式對文章進行分段和段落大意的概括。分段中出現分歧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較合理的分段形式。
5. Reading-strategy。讓學生重新體味文章的寫作特點,通過回答問題的形式來總結a business proposal的特點,既有助于學生了解閱讀a business proposal的閱讀策略,也有助于學生嘗試寫作a business proposal。
6. Discussion。讓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再借助于本文細節性內容,分組討論:What special effect do you hope to have if you can see a popular film like “Harry Potter” in Real Cine?這樣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激活課堂氣氛,使全班學生都積極地思考,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同時,讓他們學會合作,發展與人溝通的能力。進一步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參與者”要求老師把自己當成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各種活動。在學生進行活動時,老師不能只站在講臺上觀望,而應下去積極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以飽滿的熱情和情感在學生需要時給予啟發、幫助和指點。
三、導航者和監督者角色
在任務型教學過程中,老師還起著導航者的作用。教師要教給學生英語學習的規律和方法,掌握學習工具;引導學生明白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要在課堂上演練一些必備的聽力、單選、完形、閱讀和寫作技巧;要善于啟發學生,有效引導學生在自己精心設計的環境中進行探索。這樣學生才能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摸索著運用語言、方法、技巧、課外信息、工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其實,在《牛津高中英語》這套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最終任務其實就是為了鍛煉學生運用已學知識進行交際即寫作。教師在進行這一教學任務時,要牢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的這么一句話:“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鼓舞。”教師可通過對前幾個模塊的復習,為寫作做好知識的鋪墊,引導學生列出寫作提綱,然后鼓勵學生分別列出自己的觀點,并充實寫作的內容。完成之后,四人或二人一小組交換批改,教師選擇有代表性優秀作文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在班級或班級外的墻壁上進行展示,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因為成就感是最好的內源性動機。
四、主持者和評價者角色
在任務型教學中,在匯報任務完成成果階段,教師的主要角色是充當主持人:介紹匯報的順序,設計傾聽匯報的目的,指定下一個匯報的代表。在學生口頭匯報成果之前,為了確保所有的學生都認真傾聽其他小組的成果匯報,教師應設計一個明確的目的,以使學生了解傾聽的目的,及匯報之后他們將如何利用這些信息。
最后,教師還必須對任務的完成進行一個總結,對學生完成任務的質量做出評價,即教師也是任務的評價者。學生在課堂上呈現完成任務的成果或自己的作品與其他同學交流時,教師要及時評價他們所提的方法是否準確、到位,是否解決問題,以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的評價可以是對活動小組集體的評價,如哪一組的方案最佳、最具創意,也可就某一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如評論他或她富有新意的設計,或是某些有趣的建議。
總之,任務型教學模式是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途徑,需要我們每一位英語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究、不斷反思、更新教育觀念,定準位置,找準角色,這樣才能使任務型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上發揮最大的作用,使新課標高中英語教學日趨走向完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程曉堂. 任務型語言教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魯子問. 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教學程序探討[J]. 中小學外語教學,2011(2).
[3] 佘廣安. 任務型教學:定位與思考[J]. 中小學外語教學,2009(6).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氾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