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瓊
關注高中生情感態度優化英語課堂教學
肖瓊
【摘要】《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則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這是首次把情感態度列為英語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人文主義觀念。因此,高中教師應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充分重視和發揮情感態度在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將情感態度的發展貫穿于學科教育和教學之中。
【關鍵詞】情感態度;情感素材;批判性思維
情感態度是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這里所說的情感是指一些積極的情感,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感,也是我們在課程實施中應該發展的情感。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落實情感態度這一目標呢?
情感態度與英語語言的關系密切,保持積極的情感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恰當、合理地使用語言,有助于溝通情感,增進友誼和增強彼此的尊重。高中生渴望自身價值的體現和肯定,在同齡人當中表現尤為突出。所以,教師在課堂用語及情境問題的設計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個性發展,力爭做到科學性和人文性的整合。(王永蘭2004)高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再滿足于教師簡單的口頭表揚,而是更注重周圍同學對自己的認可。教師可將“引用”當作間接的表揚,在陳述答案或進行總結時,可說“Just as... said,...”或“...has told us that...”,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和認可感。如果教師總是告訴學生“We’ll do a task now”或“Now let’s do a pair work”,學生會感到乏味。
如在《英語》必修1 Unit 3中Warming Up里談到Which of transport,教師可以說“Do you like travelling ? Why ?/Why not ? Which is your favorite way of traveling ? Do you know your classmates’most favorite way of traveling ? All right, will you please try to ask two of your classmates talk about it ?”。這種任務指令方式既不呆板,也不枯燥,反而在宣布指令的同時,達到了一般日常交流的功能,學生也感受到了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就會樂意去完成這項指令。這樣就不斷調節了學生的心理狀態,給學生帶來語言情感的體驗和無盡的精神動力。
在新課改的召喚下,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在課程實施中來促成、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倡導學生體驗參與,同時倡導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所以,在課程實施中教師應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其中有學習的情感與態度的變化、思考過程中的思維發展(朱慕菊2002)。因此,教師要根據現有的教材資源精心設計問題,適時提出問題,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英語》必修1 Unit 5 Nelson-Mandela—a modern hero里面Warming up和Pre-reading部分的幾個問題“What are the qualities you should find in a great person? Who do you think is a great per-son? What qualities do you have? Most of the great people are also important people,but important people may not also be great people.”這些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可以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這些問題還可以引起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把思維過程轉化為智能的積淀,最終形成學生發展合力。
高中英語教材提供的許多語言材料滲透著思想情感教育,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擴大他們的國際視野。英語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挖掘、分析和延伸,合理處理教學內容,有效地開發情感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情感處理是指教師從情感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和處理,在向學生呈現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在情感方面的積極作用。教師以情感為目標,有效地利用教學內容中的情感資源,引發學生積極學習的動機和熱情。如《英語》選修6 Unit 1 Art中對西方繪畫藝術的歷史、中西方各種藝術形式與風格,各時代的著名畫家以及他們的作品的介紹增長了學生的美術常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藝術的興趣。在教學中,圍繞本單元“繪畫藝術”這一主題,適時延伸到中國繪畫藝術,讓學生借助網絡搜集并整理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從而了解中國繪畫藝術的歷史和風格以及各時代著名畫家及他們的作品。通過這一環節,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眾多大師以及他們的書畫作品會給學生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象、或多或少的思索。
例如《英語》必修4 Unit 1 W omen ofachieve原ment,通過介紹幾位生活在不同國度的杰出女性,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婦女的社會角色的認識,培養學生,尤其是女學生的自信心、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其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和社會觀。文章以Jane Goodall,一位將畢生都奉獻于研究和保護黑猩猩的女性為例,指導學生學習其人道主義精神,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意識,并使學生了解成功需具備的良好品質。另外,在本單元Using Language之后,引導學生回顧Jane Goodall和林巧稚等偉大女性在成功道路上所遇到的種種困難,繼而討論她們遭遇這些困難的原因,然后引導學生列舉現實生活中女性所遭遇的不平等現象,集中討論:Why are women not given a fair chance to have as good a career as men?又如《英語》必修4 Unit 3 A tasteofEnglish humor,通過對各種幽默感的表現形式的展示,鼓勵學生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培養幽默感,陶冶情操。尤其是目前大多數學生的心靈脆弱,激發他們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的教材能傳遞給學生不同類型的情感因素,關鍵在于教師怎樣去挖掘以及怎樣去熏陶學生。
人文素養的培養已成為目前教育中的一個熱點問題,當前世界各國的競爭,外在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內在表現為人才的競爭,所以,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已成為現代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英語教學應注重對學生文化意識、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培養,把關注學生情感發展的人文主義思想貫徹到實際教學活動之中。
總而言之,高中英語教材給廣大英語教師提供了在教學中實施情感態度發展的良機。如果教師在課堂中能適時滲透、適時調節、適時激發學生的情感態度,定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當然,對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遠遠不能僅停留在教材文本和課堂之內,更應拓展到更廣闊的現實空間。
引用文獻
王永蘭.2004.新課堂英語[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朱慕菊.2002.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的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信息:441500,湖北襄陽,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職教中心xiaoqiong9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