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潔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育;學科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2—0073—01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就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的認識做出簡要的分析。
一、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在這種整合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分別進行教學和學習。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么形式來呈現什么教學內容,并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其次,當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并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工具
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除了讓學生簡單地學會基本的信息技術的操作以外,還應該與學校的學科課程的教育結合起來,開放多媒體教室,讓學生能夠從多媒體中去查詢與所學科目有關的知識與內容,讓學生有一個很好的知識借鑒的地方。對于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進行預習,對于不會不懂的首先自己進行處理,這樣在課堂上老師進行知識講解的時候,學生們就會從中知道哪些自己掌握了,哪些自己還沒有掌握,進而進行系統的學習與總結。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還可以作為學生們的課外拓展學習,學生進入多媒體教室進入書本知識的課外拓展,比如對于語文課程,學生對于感興趣的作家的作品可以上網去看這個作者的其他作品,加深了解;對于數學課程,學生也可以從多媒體設備上看到更加精準的解題思路;英語的課程也可以從多媒體上獲取語音資料,以及更廣泛的資料查詢。將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有機地整合到一起,可以更加廣泛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提高學習熱情。但是信息技術教育的使用應該合理的運用,切不可讓學生的學習方向發生偏頗,那樣就違背最初的兩者課程學習的整合。
三、研究型課程中,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
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后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游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的發展。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來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從研究方案的形成、實施,到最后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