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國祖
【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新思維;教材;求異;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2—0105—01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要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重視創新。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性學科,是進行創新教育的有效工具之一。創新教育起始于問題,收獲于問題。因此,在課堂上質疑問難,鼓勵求異,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一、質疑教材,不拘泥于課本,拓展創新的空間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教師組織教學依靠教材,而教材是教學的載體。教師在教學時不能迷信教材,要敢于質疑,突破教材的束縛,以創新的問題引導學生,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如,教師在教學“乘法的簡便運算”一節時,重點是“湊整”,難點是運用“連”、“拆”的方法進行“湊整”以及滲透“湊整”的數學思想。教材引入的復習題是“商店有5盒手電筒,每盒12個,每個賣6元,一共賣多少元?”無論是參考書還是參考教案都只有以下兩種解法:
6×12×5 6×(12×5)
=72×5 =6×60
=360 ? =360
而根據乘法的意義,還可列出以下算式:
12×5×6 5×12×6 6×5×12 ……
通過計算,比較后可直接得出:三個數相乘,可以先把能湊成整數的兩個數相乘,再和另一個數相乘,這樣的計算比較簡便,從而突出重點。
由此可見,教師在教材研究中應多問為什么,在教學設計中應多留給學生研究的空間,鼓勵合作與討論。有了創新的引導,才能有創新的學生。
二、鼓勵求異,算法多樣化,展現創新的平臺
算法多樣化體現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它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創新精神的最佳平臺。《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由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和背景不同,已有的知識經驗不同,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認識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發展求異思維,進行創新體驗。
如,在教學“整十整百的加、減法”中,230-70學生列出了多種算法:
■
又如,六年級教材“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六年級一班有54人,男、女生人數的比為5∶4,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既可按分數乘法的意義來解答,也可用除法的意義解答,而解題方式方法的多樣性,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算法多樣化中,學生人人參與,人人都用自己的方法思考,創新便成為一種可能。方法上多樣化,客觀上就為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創造了條件。學生在交流中體驗算法多樣化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認知方式的單一性,達到了張揚個性的目的。
三、聯系生活,重視實踐真知,獲得創新的途徑
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小學數學必須與生動、豐富的生活緊密聯系,當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知識時,就建構了屬于自己的知識意義。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
1.“學習材料”的尋找。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應有的知識出發,使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使教學變得有趣、生動、易學。
2.“學習材料”的交流。學生有實踐活動的天性,還有展現的欲望。尋找材料后進行展現,宛如百花齊放,能夠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3.“學習材料”的拓展。實踐活動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所以只滿足于課堂教學實踐是不夠的。如,教學完“圓的認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用圓規畫各種圖案,必須做到所有線條都是用圓規所畫,這樣既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踐是創新的途徑”,關注學生的具體經驗和直接生活,真正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實踐,從而使教學活動的基礎性、發展性和創造性達到統一,才能取得教學實踐的成功。而教師和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