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華
摘要:中學地理在中學教學各學科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科,屬于文科但是偏理,對于高中文科生的學習,自然地理往往是比較困難的。中學地理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讓學生達到知識和能力并重的目的。教師應根據所學知識設計多種教學方式,增加師生互動環節,引導學生自主的投入學習當中,從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師生互動;創設情境;問題設計
中學地理在中學教學各學科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科,人文地理偏文,自然地理偏理,特別是高中文科生的學習,自然地理往往是比較困難的。新課程標準實施后,地理課堂教學由傳統的填鴨式教育逐漸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學習過渡,中學地理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讓學生達到知識和能力并重的目的。教師應根據所學知識設計多種教學方式,增加師生互動環節,引導學生自主的投入學習當中,從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一、緊扣重點、難點,巧妙科學設計問題。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最常見的一種師生互動方式,它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采取提問的方式,但不能盲目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追求課堂活躍,而忽視教學內容本身。課堂提問設計要由淺入深,層層深入,難易有度,具有啟發性和探究性。比如:在講授《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一課中,全球氣候變化是重點,在講到這部分時,首先可以列出幾組對比圖片,引導學生從圖片中總結氣候變化特點,并找出這種變化特點的依據。然后給出一段樓蘭古城的資料,請學生思考氣候的變化,對人類社會活動產生了哪些影響。環環相扣的問題,更加有助于學生掌握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也讓學生將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銘記于心。
二、表達準確到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實現互動才能實現教學的目標。曾經聽到過學生對老師課堂表達的抱怨,一名教師如果不能準確到位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障礙。一堂課下來,學生無法把握重點、難點,因此教師的語言組織、邏輯表達尤為重要。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素質,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充實自己,苦練基本功。在與學生互動時要注意語言的組織,用規范性的語言進行表達,發揮教學活動的主導作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比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環》一課中,在復雜的知識體系中,圍繞“地球上有哪些水體、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兩條線索,運用準確的語言,通過設問“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樣、為什么”,把學生充分調動起來,讓他們參與其中,進而準確把握重點,達到課程目標。
三、提高教師自我能力,補充實時資訊
身處信息大爆炸時代,新鮮資訊不斷更新,教師應當加強對實時資訊的了解,加強對課外地理知識的學習,補充教材,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拉近地理與時事的距離,拉近地理與學生的距離。比如學習《海底擴張理論與板塊構造學說》一課中,我選擇一些學生比較關心的國家和地區,在學生認知范圍內了解比較多的地區做例子,把近年來中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的地震都例舉出來,帶領學生分析這些地帶經常發生地震的原因,從而引出板塊構造學說,然后逐一對不同板塊地區近期發生的地震進行講述,加深學生對各地震板塊的理解,一堂課下來,學生不僅記住大多數的板塊和連接帶,也記住了連接帶沿線的國家,收獲頗豐。資訊的靈活運用有助于師生互動,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也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容量。
四、創設情境教學,培養學生興趣
新課標實施后,對中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應該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將競賽、辯論、動手實踐等活動融入課堂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具,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設計教學活動,增加師生互動,調動課堂氣氛,使枯燥的地理規律和原理變得生動有趣。在講《地球的運動》一課中,我帶領學生制作地球儀,在地球儀上劃出經緯線、赤道、兩極、南北回歸線等,用手電筒制造出白天和黑夜。學生們非常感興趣,自己動手制作,自己動手實踐,知識點掌握的更好,更扎實,理解更深刻。
五、注重賞識教育,增強師生共鳴。
中學生社交范圍有限,學校生活占據他們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很容易成為學生尊敬和模仿的對象。調查表明,學生對教師的情感認同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地理教師可以擺脫權威觀念,接納和信任學生,在課堂內外除了教授知識外,還應多和學生進行交流,做學生的師長和朋友,學生對教師教學和為人的認可可以增強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多運用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關注缺乏興趣的孩子,多對學生進行贊賞和表揚,調動學生學習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
六、開展課外地理考察活動,輔助課堂教學,補充學科知識。
利用課余、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地理課外考察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特點是由感知轉向認知,中學地理內容廣泛,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包含地球、水資源、山脈、荒漠、人類生活現象等等。除了課堂的知識外,為了對這些知識有更深刻,更詳盡的了解,還應當設身處地的去考察,去親身體驗。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使學生們深入到大自然中,為他們日后的生活積累了經驗,所學到的知識對課堂所學是一種有益補充,真正做到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相對中學生的接觸范圍來說,地理規律比較空泛,不易理解,這成為學生學習的瓶頸。作為中學地理教師,我們應針對中學生的特定情況,做好課堂教學設計,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有效的組織學生參與各項教學活動,遇到有問題大膽問,相互學習交流。增加師生互動,將地理教學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躍.《高效課堂的101個細節》.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丁宏.《構建互動地理課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高效課堂”在地理課堂中的應用
》、《中國校外教育》2012年23期等.
[3]聶英.《高校課堂互動教學中新型師生關系的作用分析》.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顏金俊.《略談地理愉快互動教學》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