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
【關鍵詞】小學數學 應用題 定向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1A-
0042-01
學生解決問題技能的形成,必須靠科學合理的、以數學思維為核心的智力訓練。從小學生解決問題技能形成的認識過程來分析,影響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心理障礙主要有三點:1.題意不清,如學生對“降價了”與“降價到”兩個概念容易混淆;2.概念(數量關系)不清,如對“相遇時間=相遇的路程÷速度和”這一數量關系理解上出現錯誤;3.數理邏輯思維的“格”(“格”主要指符合客觀規律的邏輯推理的法則)還沒形成,容易出現解決問題思路混亂、胡拼亂湊數量關系式的現象。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應用題解題定向思維能力。
一、加強復述題意訓練
題意復述訓練旨在提高學生的“釋題”能力,重點是排除學生因應用題中文字表述上的變式轉換、簡縮等而造成的解決問題障礙。如進行逆述型句子的翻譯、對簡縮句的補充完整、弄清哪個量與哪個量進行對比等。在訓練中,要注意從整體上來復述題目的問題與條件,不要只盯住具體的數字,要十分清楚地說出相比的兩個量,從而為解決問題定向掃清第一道障礙。
二、單向說理訓練
此項訓練是要學生說出:對于所要求的某一問題,可以有幾條不同的分析思路,或所給的兩個條件可求出怎樣的問題等(這種訓練,也許在低年級時會注意,而在中高年級時,由于情況復雜應更加重視)。如老師提出:求出全年產鋼多少噸,可有幾種方法?學生可答出如下(回答方法隨著年級的不同,以及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的不同而增加):①上半年與下半年產量相加。②平均月產量乘以12個月數。③平均季度產量乘以4個季數。④四個季度產量相加。⑤……
在上述訓練中必須注意學生說出所回答問題的推理依據,以免出現無根據地亂列數量關系的情況。
三、連續性的追述訓練
這項訓練包括師生之間連續性的發問與回答,以及學生依照題意連續性的自問自答。這種形式的訓練不但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數理邏輯,還能讓學生在面對復合應用題時能通過分析推理進行連續性追問。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連續性的自問自答中,往往容易“斷層”或走“歪路”,教師必須抓住心理中介因素及時地“點”出關鍵處。如從“某班男生人數是女生的3倍”這個數量關系可以推知:(1)女生人數是男生的1/3。(2)女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1/4。(3)男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3/4等。
四、組題和拆題的訓練
組題和拆題的訓練,能讓學生認識復合應用題的結構,掌握解決問題定向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先由學生獨立解答以下三個簡單的應用題:
1.李師傅要加工一批零件,平均每天加工45個,已經加工了8天,加工了多少個?
2.李師傅要加工610個零件,已經加工了360個,還剩下多少個沒有加工?
3.李師傅要加工一批零件,已經加工了一部分,還剩下250個,如果每天加工50個,還要用多少天才能加工完?
學生獨立解答:1.45×8=360(個)。2.610-360=250(個)。3.250÷50=5(天)
然后引導學生以第二題為基礎進行組題練習:第一步,由第1題中“已經加工8天”與“平均每天加工45個”兩個已知條件替代第二題的“已經加工了360個”,構成一道兩步計算應用題:李師傅要加工610個零件,已知加工了8天,平均每天加工45個,還剩下多少個沒有加工?第二步,把第3題的后半部分“續”在第2題之后,使兩步計算復合應用題演變為三步計算應用題:“李師傅要加工610個零件,已知加工了8天,平均每天加工45個,剩下的零件如果每天加工50個,還需多少天?”反之,也可以將以上的復合應用題拆成幾道連續的簡單應用題。
五、自我評價的訓練
該項訓練主要是通過學生自我評價自己的智力技能,自我表述解決問題思路探尋的依據,并在自我評價的表述中及時修正自己前期可能產生的定向錯誤,從而養成自覺檢查解決問題定向的良好習慣。如下述兩題:
①下午比上午多產2倍,下午產300千克,上午產多少千克?
②下午比上午多產2倍,比上午多產300千克,上午產多少千克?
學生往往在①題中出現“多2倍”與“是2倍”的混淆,而造成解決問題錯誤;而對②題卻在“多2倍”與“多300千克”這兩個相對應的量與分率的關系上弄錯了。對這些錯誤,教師可以先追問學生(不必先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為什么這樣解答,依據是什么”,繼而讓學生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從而提高學生自我檢驗分析思路的能力。在促進學生掌握自我評價方法的同時,也增強學生自我意識并促進邏輯推理的“格”的形成。
學生定向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專題訓練,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