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清
【摘 要】《品德與社會》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小學教育階段的必修課之一,是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但是由于農村教育條件的限制,我國仍然有一些地區對《品德與社會》課不重視,許多教師對這門課的教學態度也不正確,沒有認識到這門課關系到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因此很多學校設置的課程內容可操作性不強、過于抽象。筆者通過調查和總結,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現狀;對策
《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幫助中小學生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以及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一門綜合課程,它的主要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較高道德素質高尚的人。但是由于諸多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的存在,使《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果與預見設定的目標發生了偏離,因而教師應該重新審視《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
一、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沒有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由于這門課程沒有得到學校足夠的重視,很多學校都把這門課程定位為考查課,而且不少農村的小學沒有有效的手段對這門課的教學成果進行評價,使得教學這門課程的教師無法參與獎勵性績效考核,打消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再加上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他們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想要通過課堂教學達到預先設置的目標,難度特別大。在課堂上,教師不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忽視了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或者是參加一些社會調查活動,而且小學生年齡較小,很難真正地掌握到理論層面的內容,所以上完課后,他們非但沒有學到有用的知識,反而會產生厭倦的心理。
2.家長和學校沒有及時更新觀念
雖然國家倡導素質教育,但是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很多學校和家長的應試教育的觀念依然保留著,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小學,學校領導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不夠重視,認為這門課與語數外相比就是副科,并且在最終的績效評價上也忽視《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因此農村小學中重教學輕育人、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很普遍,很多的農村小學在評選優秀少先隊員、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時,往往以成績作為參考,而忽視學生平常的行為作風和思想表現。家長和學校都不重視,學生也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他們的品德素質的提高就無從談起。
3.缺乏相應的教學研究活動
農村小學的學生數量不多,教師也不多,再加上農村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好多高素質的人才不愿意去,導致教師數量相對緊缺,很多小學不能安排專門的教師教授這門課,一般都是其他的任課教師來兼任,因此,不少品德與社會教師很難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兼任的這門課上,因為這門課不是其主攻方向,所以他們對這門課程缺乏熱情,既不研究教法,也不對教材進行專研。
二、加強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建議
1.提高教師的任教能力
我們品德與社會教師要有進取心和上進心,意識到自己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在進行教學時應該懷有一顆博愛之心,包容學生,并與學生以誠相待,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富有強烈的責任感。一位合格的教師應該具備以下五種能力:教學科研的能力、研究學生的能力、學習能力、適應現代化教學的能力、自我調控的能力。同時,我們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對自己的教育觀念進行更新,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反思和學習,多動腦、勤動手,不僅要認真研究所從事的教學內容,還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增加自身的知識含量,處理好課程的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之間的聯系,把學生的品德教育作為課程教學的主線。
2.加強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配合,及時更新教育理念
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聯合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通過家長的反映,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發展變化和思想動態,因此,學校應該讓老師走出校門,把家長請進校門,同時學??梢匝堃恍┯嘘P品德和社會方面的專家進行講座,為學生多提供一些生活中具有教育意義的實例。學校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家長對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家長給學生灌輸正確的教育觀念對學校的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3.從實際出發,加大教研工作的力度
小學生的年齡小,平時的活動范圍就是在家庭和學校兩者之間,他們缺乏社會活動的能力,因而讓他們走出校門去進行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的難度很大。鑒于目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發展情況,筆者認為,學校有必要組建專門的教師團隊,進行教學相關方面的研究,為學生更好地學習這門課程收集有意義的素材。同時也要加大對學生的研究,只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才能設計出符合他們實際需要又有利于教學的內容。
總而言之,目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該要始終堅持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把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努力讓品德與社會課回歸到生活中去,不斷改進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縣楓嶺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