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孫學艷++哈斯也提·艾力
摘 要: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逐漸成為國內外諸多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各高校也將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目標,可見,在當今的學習型社會,自主學習不僅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一種學習能力,也是終身學習理念的必備條件之一。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符合大學生自身發展需要,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學效率。該文通過對自主學習定義的解釋、自主學習發展階段的闡述,讓當代大學生意識到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自主 學習能力 大學生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c)-0215-01
1 大學生自主學習
1.1 自主學習
對于自主學習的定義,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觀點。美國華盛頓城市大學教授齊莫曼(Zimmerman)對各學派提出的自主學習理論進行了全方位的總結,提出了自主學習理論框架,他認為:學生首先應該具備元認知、動機和行為三個方面,當這三方面都積極發揮其作用時,學生的學習就是積極的、自主的。
我國學者龐維國認為要從兩個角度來對自主學習進行定義,即橫向角度和縱向角度。橫向從學習的各個方面對自主學習進行綜合的定義;縱向從學習的全部過程來闡述自主學習的本質。[1]
1.2 大學生自主學習
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力,并對所觀察的事物有獨立的思考。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大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學習;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監控并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能及時調整學習策略,獨立地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學習的主人和管理者。
2 關于自主學習的理論沿革
依據自主學習研究的方式和特征的變革,國內外自主學習研究的發展基本分以下三個階段。
2.1 自主學習研究的提出階段
國外最早提出關于自主學習思想的學者是蘇格拉底,他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要進行主動思考,并強調了主動思考在學習中的重要地位。蘇格拉底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做一名“助產士”,要正確引導、協助學生的學習,而不只是單純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
國內最早的自主學習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研究。根據對自主學習重要性的早期認識,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自主學習的原則,啟發式和少而精的教學方法??鬃雍兔献诱J為學與思的結合是很重要的,只有自己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識。
2.2 自主學習的初步實驗階段
從20世紀初開始,在西方實驗主義和引用主義興起的背景下,自主學習的研究進入了初步實驗階段。在此期間,被稱為“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杜威(Dewey)從思維能力的培養和實踐中學習兩個角度對學習心理進行研究[2]。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Skinner)創立了程序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權得到重視。
1979年前后,我國出現了很多教學實驗,其目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中科院心理所的盧仲衡創立的“自學輔導教學法”,總結7條教學原則;[3]上海育才中學段力佩總結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教學法;[4]湖北大學的黎世法提出的“異步教學法”。[5]
2.3 自主學習的系統研究階段
20世紀60年代后期,心理學的發展對自主學習的研究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外對自主學習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描述性的研究,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研究自主因素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并對自主學習能力較高學生的特質進行研究。二是干預性的研究,通過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過程的指導,來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并研究其自主學習的表現和能力。
90年代后,中國的學者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總結自主學習的定義,進入了對自主學習的系統研究階段。龐維國從心理學角度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他總結國內外關于自主學習的理論和影響因素,并編制了“中學生學習自主性量表”。在教育學領域,我國開展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教育實驗研究活動,如:江蘇省的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模式的研究、福建省“指導—自主學習”的教改實驗等。
3 當代大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重要的教育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見,自主學習已成為當代大學生一種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
3.1 自主學習符合終身學習理論對大學生的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認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6]終身學習理念就意味著學習的重要性不在于學會多少知識,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情況下,個體都能自主學習,主動地發展自我。而自主學習則成為大學生自身主觀發展的需要,要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是學習者應用最多且將伴隨一生的一種學習方式。
3.2 自主學習可以使教學更加符合大學生的自身發展規律
大學生具備較高的觀察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豐富,他們的獨立思維能力增強,但對社會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還不完善,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在教學過程中,大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知識不應僅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而應是大學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獲取知識的過程,在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而獲得的。
3.3 自主學習是高等院校提升教學效率的必然要求
影響教學效率的因素包括教師素質、教學環境、硬件設施、軟件配置等,其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關鍵因素。應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思考,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自主學習的培養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必要選擇,只有將能力培養做為改革核心目標,才能夠讓教學徹底擺脫教學內容一成不變、教學方式一味灌輸的被動局面。
參考文獻
[1] 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D.H.schunk﹠Barry J.Zimmerman,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M].New jersey,1994:25-44.
[3] 盧仲衡.自學輔導教學論[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20-29.
[4] 段力佩.段力佩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74.
[5] 黎世法.異步教學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19-784.
[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