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長來
【關鍵詞】 數學教學;留守學生;障礙成因;
轉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3—0090—01
在農村,大批富余勞動力到外地經商、務工,把孩子留在家鄉,讓孩子的爺爺、奶奶照顧,或托給親屬(他人)照顧,從而出現了“留守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本文針對留守學生數學學習實際,在分析其學習障礙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教學對策。
一、學習障礙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留守學生大多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這些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他們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他們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監督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學生自覺性差、紀律性不強,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差。
2.教師原因。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僅需要教師傳授知識,更需要教師的關愛。但我們有些教師忽視了親情教育,學生體會不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也不喜歡教師,漸漸就對教師所教的學科產生厭煩情緒。
3. 自身原因。(1)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意志薄弱。由于大部分留守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心理素質都比較差,加上學習中遇到問題又不愿請教老師。長此以往,他們更加對數學不感興趣。(2)學習動機不明確。有些留守學生受到“讀書無用論”的影響,覺得讀書無用,或認為自己是為父母而學,為教師而學,對學習沒有正確的認識,渾渾噩噩,得過且過,最終成為“學困生”。
二、轉化對策
1.七年級數學起步教學,要遵循“淺、慢、少”的原則,多給學生“甜頭”,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和愉悅。許多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成績不錯,但進入初中以后,學習內容難度增大,對學生邏輯推理、形象思維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提高,他們一時不能適應,漸漸對學習失去了信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調節他們的心理,要讓他們知道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只有接受知識快與慢的差異,沒有行與不行的區別。
2.創設“趣、新、活”情境,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數學豐富的內容、深刻的思維、巧妙的方法、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應用,無不蘊含著引人入勝的興趣因素,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激發興趣;用新穎的手段引發好奇心,用鮮活的實例誘發求知欲。
3.激勵關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給留守學生更多的理解和關愛,要善于利用一切時機與學生進行交流。教師一句口頭表揚,一個熱情鼓勵的目光,一次表現機會的給予,對學生來說都是激勵人心的,都可能會成為其熱愛數學,進而刻苦鉆研數學的契機。所以作為教師,要既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又要理解處于發展階段學生的可塑性,用關愛代替偏見,用理解代替責難,用激勵代替埋怨,用引導代替訓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和愛心,變自卑為自信,變自棄為自強。
4.堅持不懈。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身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意志薄弱是留守學生的普遍特點。許多學生在教師的教育輔導下,內心往往會產生一種向上的沖動。沒過多久,他們就會把自己的豪言壯語拋至九霄云外。為了培養學生堅持不懈、迎難向上的意志,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一些簡單的數學題目,讓他們先掌握這類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然后循序漸進,慢慢引導他們踏上新的臺階。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要有意識地鍛煉留守學生的意志,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堅強起來。
總之,留守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較差,學習障礙又客觀存在。故而,教師要深入了解與把握他們的心理需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是學生,能不能接受?是否也會這樣考慮?還會出現哪些情況?這樣教學,學生才會備感親切,易于接受,教學效率才會不斷得到提升。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