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燕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習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03—0103—01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一旦形成,學生便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學習。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資源,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一、在觀察感知中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觀察是認識事物,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學會在觀察時透過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質,發現規律,進而不斷獲取新知,提升能力和智力。
如,在學習“簡便運算”中,讓學生計算以下四個算式:哪個得數最大?(1)1885×1888+1888;(2)1886×1887+1887;(3)1887×1886+1886;(4)1888×1885+1885。先不要急于讓學生計算結果,而是讓他們從整體上觀察,這四個算式有什么共同特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這四個算式在形式上完全一樣,都是一個數乘一個數,再加上一個數。計算時,可以運用乘法分配律。這里教師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觀察算式的規律或數的特征,體會簡便運算和估算的妙用,從而巧妙地解決數學問題。
二、在判斷猜測中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猜測是一種數學想象,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教師要在教學中 聯系生活實際,溝通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判斷、猜測。
如,出示一些學生熟悉的物品,讓學生猜一猜物品的價格。如一臺電腦價值多少元?學生會出現各種猜測的方法:有的會逐一猜“3000,3500,4000……”顯然,要猜準確很不容易;有的雜亂無章,隨意猜測:“3000,5000,2500……”顯得漫無目標。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和提示,用指向性語言,讓學生首先把電腦價格的范圍確定下來,然后逐步縮小范圍,漸漸接近實際數據。這種游戲活動,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了數的大小,加深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還使他們學到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最重要的是有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動手操作是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和起點,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過程,是獲得親身體驗并不斷內化、提升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些動手操作和實踐鍛煉的機會,使學生正確、全面、深刻地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時、分、秒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建立“分”的概念,體驗“1分鐘究竟有多長”,可以設計以下幾個活動:1.讓學生動手寫字,看看一分鐘能寫多少個字。2.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脈搏,數一數一分鐘自己的心跳動多少次。3.讓學生拍皮球,1分鐘可以拍多少下。4.讓學生閉上眼睛,聽一分鐘的音樂,看能聽幾首曲子。這樣,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感受1分鐘,從而獲得1分鐘究竟有多長的親身體驗。
四、在情境計算中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計算是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計算,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學校有8位老師和103位學生去公園春游,按下面提供的資料設計一種最省錢的購票方案,并計算出費用。購票方法:成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15元,團體(10人以上包括10人)每人20元。很明顯:學生在理解題意后,首先想到使費用最少,教師盡量買團體票,學生買零售票。方案一:教師人數不滿10人,就從學生中抽出2人,與8名教師組成一個團,購團體票:(8+2)×20=200(元),其余買學生票:(103-2)×15=1515元。合計200+1515=1715(元)。方案二:教師人數不滿10人,私下與其他散客拉2人組成一個團,而2個散客的門票自付,教師買團體票:(10-2)×20=160元,學生買零售票:103×15=1545(元),合計160+1545=1705(元)。學生經過計算、比較,一致認為方案二省錢。這樣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是有用的,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進而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編輯:謝穎麗